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方困难八方支援,被洪水冲得囊...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方困难八方支援,被洪水冲得囊空如洗的灾区又重建了家园。

B. 行云流水般的歌声使所有在场的听众获得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C. 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D. 凡是优秀的演员,总能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得惟妙惟肖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A项使用正确。其他各项的错误之处分别为:B项行云流水形容读或背诵诗文、书画等自然流畅,不能形容歌声。C项天伦之乐指家庭亲人之间团聚的欢乐。注意适用范围,只能是亲人之间,不可用于同学、朋友之中。D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非常逼真传神,不能形容表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拼音写汉字。

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gèn ____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____yǒng着血液一样。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____ qì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huì____合在一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8分)

谈孝

季羡林

孝,这个概念和行为,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都是有的,而在中国独为突出。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就是一个宗法伦理色彩非常浓的社会,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及。

中国人民一向视孝为最高美德。嘴里常说的、书上常讲的三纲五常,又是什么三纲六纪,哪里也不缺少父子这一纲。具体地应该说父慈子孝是一个对等的关系。后来不知道是怎么一来,只强调子孝,而淡化了父慈,甚至变成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古书上说: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一个人的身体是父母给的,父母如果愿意收回去,也是可以允许的了。  

历代有不少皇帝昭告人民:以孝治天下。自己还装模作样,尽量露出一副孝子的形象。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并不缺少为了争夺王位导致儿子杀死父亲的记载,野史中这类记载就更多,但那是天子的事,老百姓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如果发生儿女杀父母的事,皇帝必赫然震怒,处儿女以极刑中的极刑。在中国流传时间极长而又极广的所谓 教孝中,就有一些提倡愚孝的故事,比如王祥卧冰、割股疗疾等等都是迷信色彩极浓的故事,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但是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极富于理性的民族。就在已经被视为经典的《孝经·谏净章》中,我们可以读到下列的话:

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 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又焉得为孝乎?

这话说得多么好呀,多么合情合理呀!这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一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后者只能归入愚孝一类,是不足取的。  

到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孝呢?我们还要不要提倡孝道呢?据我个人的观察,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孝的概念确实已经淡化了。不赡养老父老母,甚至虐待他们的事情,时有所闻。我认为,这是不应该的,是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消极因素。我们当然不能再提倡愚孝。但是,小时候父母抚养子女,没有这种抚养,儿女是活不下来的。父母年老了,子女来赡养,就不说是报恩吧,也是合乎人情的。如果多数子女不这样做,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能负担起这个任务来吗?这对我们迫切要求的安定团结是极为不利的。这一点简单的道理,希望当今为子女者三思。(选自《读书与做人》)

1.作者提倡,认为 的核心内容是                         。(1分)

2.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于理性的民族,为什么还流传着一些如王祥卧冰这样的愚孝故事?(2分)

3.段中两个的意思分别是什么?这一段在论证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4.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孝作为一种行为在中国独为突出,原因是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宗法伦理色彩浓厚。

B.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孝的看法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三纲六纪就是这个过程的体现。

C. 孝的概念淡化是时代变革大潮带来的必然结果,而子女赡养父母才是社会安定团结的积极因素。

D. 关于行孝,作者的提议既符合客观实际又切实可行,就是赡养;同时作者并不认为所有的人都会是孝的身体力行者。

 

查看答案

阅读朱成玉文(有改动),完成小题。(10分)

那是一张永远无法定格在胶卷上的脸,那是裱在摄影家心底的一张照片,那是一群贫苦交加的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因为我的摄影家朋友略微懂得一些非洲语言,所以争取到了随同新华社记者去索马里难民营采访的机会。他一直有那样一个愿望,要用相机记录下难民们一个个水深火热的日子,唤醒全世界的善良来拯救这群在死亡边缘挣扎的人——他们有黑色的皮肤,有褴褛的衣衫,有在贫困中依然闪亮的眼睛……

那是一个怎样的居住地啊,像城市里某个垃圾处理场,臭气熏天,尘土飞扬,战争让他们流离失所,饱受了上帝揣在口袋里的所有苦难。

在那里,他摸到了儿童们瘦如鸡爪的手,听到了老人们临终时的哀嚎和呻吟,看到了妇女们惊恐的眼神……这些都在他的心底烙下了深深的印记。那里的一粒药片比一粒金子更珍贵,一次小小的感冒引发的高烧就会将人推下生命的悬崖。死亡就像一堆篝火的熄灭一样,平常得已经不能让人感到伤痛了。

但让他无比惊讶的是,在他决定给他们照相的时候,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纷纷去洗脸梳头,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像要赶赴一个节日一样。他想:再贫苦的人,对生活也是充满向往的。

其实,他们是在为自己守着那最后一点尊严,让全世界都尊重的——非洲的心。

摄影家朋友倾其所有,为他们照完了整个口袋里的胶卷。就在他要离开的时候,一个小姑娘跑过来拽住他的胳膊,央求为她照张相。他看到她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特别是她的胸前,竟然还戴了一串金光闪闪的项链。她似乎看出了他眼中的惊讶,笑着对他说了项链的秘密。原来那是她用泥巴搓出来的一个个泥球,然后在外面涂上花粉,串成了项链。

就为了做这串项链,她才耽搁了照相。

他拿着相机的手在颤动,他不能告诉她相机里已经没有胶卷了,他不能让这朵开在人世间最苦难之地的花在瞬息之间就凋谢,那是一颗真诚地热爱着生活的心啊。

她对着镜头绽放着灿烂的笑,他也不停地摁着谎言的快门,用一个个闪光灯骗过了她的期待。非洲女孩黑黑的脸和灿烂的笑,在那一刻永远定格在了摄影家的灵魂里,再也挥之不去。

回到大使馆后,我的摄影家朋友想尽办法向工作人员要了几个胶卷。他的心很乱,迫不及待地要求再回难民营一趟,想为那个女孩补拍几张照片。前后辗转约有二十多天,他不知道,这二十多天,一个满怀期待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她纤细的生命一直在飘飘荡荡,一次普通的感冒,就让她永远地睡着了。

小女孩躺在母亲的怀里,已经离开了苦难的人世,胸前那串项链依然镀着阳光的色彩,刺得人的眼睛有种无法回避的疼痛。

那位母亲说,这二十天是孩子最快乐的日子,她每天都在盼望着能看到她的照片,看到自己在灿烂的阳光下,像花一样绽放;她临终前最后一刻还在问:中国叔叔来了吗?

这就是生命。在那最贫苦的地方,一颗苦难的灵魂涂抹上阳光的色彩,变成珍珠,串成了美丽的项链……

对美的向往之心,让这个世界重新看到了希望。

1.请你根据全文内容,为选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2.段划线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3分)

3.段中他拿着相机的手在颤动这一细节描写,蕴含着摄影家怎样的情感?(2分)

4.选文结尾对美的向往之心,让这个世界重新看到了希望一句让你产生了怎样的感悟?(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

有一次,俞敏洪回答大学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时,他说:“很多人一辈子有两个追求,一个是有钱,一个是值钱。……有钱不一定值钱,值钱的人早晚有钱。”他又说:“同学们不要把自己变成‘储钱罐’,因为没有人能够靠储钱变富;但一定要把自己变成‘印钞机’,需要钱的时候可以随时靠能力去取。但要想使自己值钱,只有不断吃苦、不断努力、不断奋斗才有可能。你越值钱,你的价值就会越大,你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多。”刚说完,台下掌声雷动。

(1)请解释俞敏洪先生讲话中“储钱罐”和“印钞机”的含义。

储钱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印钞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俞敏洪先生这段话有什么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非连续性材料解读。 

阅读下面三则关于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材料一:近年我国国民电子阅读情况调查表

时间内容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电子阅读运用率%

32.8

38.6

40.3

50.1

 

材料二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阅读载体也多样化,我国国民对纸质图书的阅读时长略有减少。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3.43分钟,比2012年减少了1.95分钟。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0分钟,比2012年增加了5.18分钟。

材料三

上海市的调研显示,58.22%的青少年认为“纸质读物”具有最好的阅读效果。青少年青睐纸质图书的主要原因包括“阅读习惯”、“需要深度阅读”、“为了收藏”、“内容查找方便”、“需要记录或做读书笔记”等。

①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说说该怎样处理“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关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