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

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之。谷年十有五,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②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收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舆:手推的小车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之(捐献) B. 父曰(劝说)

C. 汝何收此凶具(因为) D. 汝何以收此具(不吉利的)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 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

B. 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

C. 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

D. 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②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4.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A 2.B 3.①哪里能因他年老就抛弃他呢?这是忘恩负义啊。②等将来你们老了,就不必重新再做一辆,所以先收起来。 4.生怕自己老了以后也被儿子抛弃到野外。要敬老,更要爱老。 【解析】 1.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A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改为:欲捐之(抛弃)。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为B。即: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译为:父亲不听他的劝告,做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扔在野外。原谷在后边跟着,就把小推车带了回来。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件事情划开。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捐”:抛弃。“是”:这。“更”:重新。“是以”:因此。还有“是负义也”判断句的翻译。 4.一问,考查对文言文要点内容的理解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可分析“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一句,也就是生怕自己老了以后也被儿子抛弃到野外。二问,为人子女的一定要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章中的原谷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最终运用自己的智慧使父亲幡然悔悟。我们要尊敬孝顺自己的父母,不要嫌他们老了,就抛弃他们。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教育子女天经地义,而文中的原谷却运用自己的智慧,动之以理,晓之以情,使父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父母是为孩子做榜样的人,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不要让孩子做你没做到的事。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这个手机没听筒

在两个世纪前,音乐家贝多芬在完全失聪后,用牙咬住指挥棒的一端,将另一端抵在钢琴上来感知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贝多芬这种听声音的方式就是“骨传导”技术的应用实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还出现了骨传导手机。众所周知,手机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话,但是当你看到这样一部手机的时候,你或许一下子还不清楚该怎么用它来通话,因为这个手机没听筒!但它的确是一部手机,只是运用了最新的“骨传导”技术代替传统的听筒。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骨传导”技术的概念。声音通过我们的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而这种声波必须经过一定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才能传播并被人或动物的听觉器官所感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也各有不同,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15℃空气环境下为340米/秒。也就是说,声音通过我们的头骨、颌骨(编者注: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等组织叫做颌)传播的速度是大于340米/秒的。当然,声音在固体中的衰减也较其他介质快,因而它传不远。

最早在手机中运用这一技术的分别是日本的夏普公司和京瓷公司。既然是一部手机,那么它就一定有“听筒”,从官方的介绍资料上看,这两家公司的手机主要都是将声波以屏幕震动的方式传递到颅骨,再经内耳的内、外淋巴液、螺旋器到达听觉神经。相较空气传导路径,减少了耳廓、耳道、骨膜等多重耳组织的途径,甚至不需要耳膜的振动。

这样的特点,成就了“骨传导”技术诸多的优势。其中最显著的优点就是在嘈杂的环境中依然能保持清晰的通话质量。加之将整块手机屏幕作为发声区域,面积大,传导效率高,在特殊环境中,比如水下、建筑工地,其优势更加明显。目前在消防、特种作战部队等部门,已经开始尝试使用骨传导的耳机。

同时,“骨传导”技术也是听力障碍者(从外耳到中耳的传音系统引起的听力障碍)的福音。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耳膜性能下降时,就会产生听力障碍。“骨传导”技术不需要振动耳膜就可以直达听觉神经,因此老年手机将被重新定义。

此外,手机用户们通常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扬声器的位置因为构造的关系,不免会有凹陷和缝隙,这就给污垢、细菌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屏幕替代了听筒之后,这个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当然,任何事物皆有两面性。如今的“骨传导”技术还有一定的缺陷,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人发声的频率范围仅在85-1100赫兹之间,电话通信声音频率范围在300-3400赫兹,而一般的“骨传导”耳机声音频率范围在300-3000赫兹,如此一比较就会发现,“骨传导”技术在高频响应方面,本身不具备优势,要想使“骨传导”技术运用于音乐欣赏,恐怕尚需时日。

(本文有删改)

1.文章中第一段叙写贝多芬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指代意思。

这样的特点,成就了“骨传导”技术诸多的优势。

②而屏幕替代了听筒之后,这个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3.文章介绍了“骨传导”技术的哪些方面的内容?请概括回答。

4.手机卖场的推销员向王奶奶推销“骨传导”手机时作了以下介绍,请指出其中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①奶奶,您用这款手机打电话时,一定要把手机顶部贴在额头或下巴上,才可以接听电话。

②奶奶,您买菜的时候,不管菜场有多热闹,用这款手机接听电话,您就可以听清对方的声音,对方也可以听清您的声音,保证双方都不受环境干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谁穿了我们遗弃的校服

安宁

①在一个小花园里,碰到一位散步的老人,他的脸上,没有过多的悲喜,表情有些忧伤。他的肌肤,因为常年的劳作,已经显得锈迹斑斑,犹如枯朽的树皮。而裹在瘦弱骨架上的那身独特的衣服,则将他与这个城市的格格不入,衬托得越发鲜明。

②那是一身中学生的校服。我从侧面,可以看见胸前写有“育才中学”几个小字。这显然是他读中学的孙子丢弃不穿的校服。校服原来的主人,当是一个热爱漫画的小男生,因为背后的空白处,画着一对牵手的小人儿,亲密无间地依偎在一起,旁边飞出一行可爱的彩字:我要永远陪你在一起。想来老人的小孙子,一定是心里喜欢上了某个女孩,而且异常大胆地在校服上表露出来。而老人定是看不懂这些的,校服在他这里,只是一件可以避寒的衣服,不应该被弃置一旁浪费掉。

③想起自己年少的时候,最讨厌肥大难看的校服,没有别的同学的勇气,在校服上绘制自己喜欢的图案,或者写下信仰的格言,可以让校服变得另类一些;亦没有勇气,和父母要额外的钱,买喜欢的裙子,所以只好每日委屈地穿着它,如一只被排挤走失的野猫一样,自卑地走来走去。

④所以中学毕业的时候,戒便迫不及待地从校服里蜕皮。而母亲,却是从此眷恋上了我的蓝白相间的校服。她穿着它下地劳作,外出买菜,在路上为一些琐事跟人争吵,或者因为疲惫,在田间地头睡了过去。有时候弟弟会笑话她,说她是我的校友,而且,远比我对学校忠贞和热爱,可以将校服穿上几年而不厌倦。母亲总是笑笑,说:多好的衣服,结实、耐脏,穿起来从不会心疼,野生的一样,不娇贵。

⑤可是我却因此有过自卑。记得是在路上,与自己的老师相遇。我很迅速地以老师的眼光将母亲上下打量了一番,发现穿着校服的母亲犹如一个傻笨的学生,带着一股子乡野气,我的脸腾地红了。之前,校服在她的身上,不过是一件勉强算得上得体的衣服,但在那一刻,我却窥见了校服的滑稽与尴尬。

⑥我相信老师一定是看出了我的难堪,所以不过是简单寒暄了几句,便告辞走开了。而母亲,却不知趣地追赶上来,絮叨着说:你们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呢,还是觉得我身上有汗臭味,怎么没说几句就走了呢?我飞快地在前面走着,不理会母亲,并将她落下很远。那种混合了卑微、羞耻和疼痛的少女的心思,到如今,依然清晰地在心里记着。

⑦后来我走出了小城,并凭借着不息的努力,可以挣钱给自己和家人买到名牌的衣服,可是始终未曾停止过劳作的母亲,却将我给她买的衣服锁进箱子,继续穿着校服,在小城嘈杂喧嚣的街道上,走来走去。微风缭乱了她的头发,缕缕白发早已失去了水分,却依然傲然挺立,我不禁猛然心疼。只是,这一次她穿的校服,是被刚刚读了大学的弟弟遗弃在家的。

⑧在我所居住的繁华的都市里,常常会瞥见那些穿校服的成年人,他们拉着堆满水果的板车,骑着装满了货物的三轮车,或站在十字路口的大风中叫卖,或在夜色下为你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那些被他们的孩子扔掉的校服,裹着他们的身体,犹如秋天里裹着金黄玉米的外皮。

⑨我知道这个城市里,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孩子,在明亮的高楼里行走。我也知道,当我们的翅膀,掠过高高的枝头,却不该忘记,将视线温柔又疼痛地,抚过那大地上那些穿着被我们遗弃的校服低头行走的父辈。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文章主要写了关于校服的哪几件事?阅读全文,分点概括回答。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我很迅速地以老师的眼光将母亲上下打量了一番,发现穿着校服的母亲犹如一个傻笨的学生,带着一股子乡野气,我的脸腾地红了。

(2)那些被他们的孩子扔掉的校服,裹着他们的身体,犹如秋天里裹着金黄玉米的外皮。

3.文章第③段写“我”年少时对穿校服的态度,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意,概括回答。

4.文章最后一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校文学社向701班刘佳同学约稿,要求下周一上交。刘佳在周末完成写作后,打电话给语文老师张老师,请他帮忙修改。张老师正好自驾出游,于是推荐本校李老师,并提供联系电话。假如你是刘佳,请你给李老师发-条短信 ,说明情况,寻求帮助。(不超过100字)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读书明理,读书求知,读书做人。阅读南朝宋刘义庆编写的小说集《_______》,懂得少年元方的方正;阅读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理解了日本老师_______ 给予异国学生鲁迅的信任与帮助;阅读美国女作家_________ 《再塑生命的人》,懂得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与感激。

(2)《西游记》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如果你是唐僧的其中一位徒弟,你愿意是哪位? 为什么?请根据其具体事件来解说

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填空。

①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③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⑤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对偶,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⑥思念之情,亘古不变,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潇满夜雨中,李商隐客居寂寞,倚窗伫立,将相思之情转化为了重逢的希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