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功利性阅读:贻害无穷 吴越人 ①一个口号在华夏四处流...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功利性阅读:贻害无穷

吴越人

①一个口号在华夏四处流行: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大城市疯狂的择校热,县乡学校准军事化的重点中学,赚得盆满钵满的补习班,孩子们恨不得从黎明鸡啼开始,读书读到半夜鸡叫……读书,特别是重视青少年读书,可能是中国最不需要提醒的一件事了。

②果真如此吗?

③一件事的黑与白,常常极不分明地搅和在一起。细一分析,国人的自豪感可能就荡然无存了——孩子们手中放不下来的书籍,多半是课本,是习题集、作文选,或是被视为减压玩具的动漫书、校园故事、恐怖小说……这一类阅读,真的能让孩子顺着“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步步拾级而上?

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以课业负担之重闻名全球的中国,孩子们却根本没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精力。一项针对中美儿童的阅读调查称,中国儿童能够独立阅读的年龄,比美国儿童晚了4年,阅读量仅及美国儿童的1/6。功利性阅读,正在败坏着中国孩子的阅读品位和胃口,甚至可能造成他们对读书的怨恨。长大成人以后,终于有可能摆脱功利阅读的他们,要么干脆远离书籍,要么青睐快餐读物。

⑤一项针对上海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调查说,43%的孩子“写不出”中国和外国著名作家各一位的名字,另有5%表示知道的孩子,却填出了爱迪生、爱因斯坦、徐根宝;就是填写正确的孩子,也只是从课本上而不是从自己的阅读经验中了解大师之名……

⑥我们真的愧对4月23日,这个全世界读书的节日!

⑦那么,究竟是什么,在消解中国孩子阅读的乐趣以及对大师的尊重?

⑧我们可以继续谴责应试教育的无孔不入,也可以谴责浮躁而急功近利的生活方式。问题在于,每一个人都在指责,同时却都在心安理得:大环境如此,我们无能为力。

⑨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

⑩能不能反思一下,我们真的重视孩子的教育了吗?何以各地都热衷建豪华的楼堂馆所,而所费无几的社区图书馆却长期付诸阙如?

⑪如果是出版界人士,能不能反思一下,儿童书籍的贪大求贵,愈演愈烈的跟风炒作,是否也对消解阅读习惯、败坏阅读品位推波助澜?

⑫如果是教师,您有没有用作业“侵占”过孩子们的“阅读课”,是否没收过孩子的课外读物?如果是家长,您有没有检点过自家的书橱,是否应试读物占了一大半,而且还在不断地为孩子买进家门?如果您是学生,有没有反思一下,是不是过于亲近电子游戏而远离图书?

⑬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为书香的渐渐消散,担着一份责任。

(选自《中学生》,2018年第8期,有删节)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

2.第④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纵观全文,第⑤段所述学生写不出中外著名作家名字有哪些原因?

4.根据第⑩~⑫段内容,说说第⑬段所述担当的“责任”有哪些?

 

1.功利性阅读,败坏了孩子的阅读品位和胃口,甚至可能造成他们对读书的怨恨。由热衷于择校热,辅导班等功利性读书现象提出的论题(论点)。 2.事实论证,对比论证。 列举一项调查事实,通过中美儿童阅读量的对比,意在说明功利性阅读有可能让孩子们远离书籍,青睐快餐读物。 3.课业负担过重,应试教育使然,仅从课本上而不是从自己的阅读经验中了解大师之作。 4.①社区图书馆应起到孩子健康阅读引领作用;②出版界应推出有阅读品味的好书;③师长不囿于应试而“侵占”孩子阅读时间。 【解析】 1.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此文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开头由“一个口号在华夏四处流行择校热,辅导班”等现象,引出第三段的中心论点“功利性阅读,正在败坏着中国孩子的阅读品位和胃口,甚至可能造成他们对读书的怨恨。” 2.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文章第④段举“中美儿童的阅读”的例子,运用举例论证,将中美儿童的阅读的截然不同的两类人进行对比,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突出了功利阅读有可能让孩子们远离书籍,青睐快餐读物。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符合题目要求的句子,有的可以提取原句作答,第④段“在以课业负担之重闻名全球的中国,孩子们却根本没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精力。” ⑧段“我们可以继续谴责应试教育的无孔不入,也可以谴责浮躁而急功近利的生活方式。”概括出“应试教育的结果”。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仔细阅读第⑩~⑫段内容,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句子,提取或概括作答。第⑩段社区图书馆应起到孩子健康阅读引领作用;第⑪段作为出版界人士应推出有阅读品味的好书;第⑫段作为教师不要“侵占”孩子们的“阅读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班级开展“诗歌诵读”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小华在朗诵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时,遇到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①在韵律上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字押同样的韵。

②朗诵的整体节奏不应是_____

A.舒缓   B.明快

C.和畅   D.深沉

(2)下面是小华在诗歌朗读中的一段感悟,请你帮助修改。

要朗诵好一首诗,(甲)首先要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努力地去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的朗诵才能成功地再现作者的情感。听众听起来才会觉得“自然”。(乙)如果朗诵者并不领会作者而只是“估计”作者的情感,那就很容易失去分寸。失去了内在的感情基础,单单依靠技巧来支撑,听众听起来就必然会感到“做作”了。

①将(甲)处画线句子改为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子有成分残缺的语病,可在将“______________”前(后)添加“_______________”。

(3)请你仿照画横线句子,写两行小诗。

示例:母亲卑微如青苔,

庄严如晨曦,

柔如____________

坚如_____________

柔如_____________

坚如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后面小题。

(1)《红岩》中由于终年住在阴湿的牢房里,吃的是发霉的米饭,八九岁个头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成了一个大头细身、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_______。中共重庆市委委员许云峰联络地下党员,决定出版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刊物,取名《________》。

(2)《西游记》第四十七、四十八回,唐僧四人遇阻(甲),夜宿陈家村,巧遇观音菩萨莲花池里的(乙)变成的妖怪(灵感大王)祭祀,孙悟空与其斗法,救得童男童女,后得菩萨和老鼋相助,师徒四人渡过此河。

上文中的(甲)指_________(河名),(乙)指_________(动物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是感情的渗透,是思想的火花,是理想的光辉,是智慧的结晶。它凝聚着汉字的灵魂,像一条潜龙,流动在华夏文明历史长河中。从诗三百、离骚的源头,到乐府民歌,再到guī丽宏伟的唐诗宋词,以至现代的新诗、散文诗,诗人们以其幽微的洞察力、(甲)(悲天悯人  愁肠百结)的情、妙笔生花的笔墨,显示出多彩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乙)(铭刻  镌刻)出这悠久的诗意中国,影响了一代代平凡而美丽的华夏儿女。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______  guī _____丽  _______

(2)“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的意思是______

(3)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

(甲)______ (乙)______

(4)将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⑤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⑥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⑦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⑧《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总写邹忌是美男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杜牧的《泊秦淮》。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很多时候,自然、人生都少不了碰撞。就像浪与礁的碰撞,激扬声势;刀与石的碰撞,磨砺锋刃;思想与情感的碰撞,丰盈灵魂;理想与信念的碰撞,铸就人生。

请以“碰撞”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⑴将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⑵不限文体(诗歌除外)。⑶字数不少于600。⑷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