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
B. 通过我市举办的“名师好课”系列送教活动,促进了全市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C. “扬剧进校园”的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
D. 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足球水平。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节日期间,江都文化“大餐”丰富多彩,驻足街头,那娓娓动听的歌声不时传入耳际。
B. 他的学说在当时起到非常重要的中流砥柱的作用,见到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
C. 气温骤降,红军官兵身上还是单衣薄衫,一个个噤若寒蝉,还要翻越雪山。
D. 当今,不少“伪专家”打着养生的旗号故弄玄虚,忽悠公众,致使不少人上当受骗。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震悚(sǒng) 荒谬(miào) 溃退(kuì) 锐不可当(dāng)
B. 要塞(sài) 惊骇(hài) 歼灭(jiān) 惟妙惟肖(xiāo)
C. 俨然(yǎn) 接济(jǐ) 诘问(jí) 差使(chāi)
D. 精髓(suǐ) 匀称(chèn) 脸颊(jiá) 狼藉(jí)
作文
请以“听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3) 600 字左右,书写工整、规范。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穿裙子的士
文/简爱
①南开大学的教学楼里,一位满头灰发、身着紫蓝色长裙的老人刚到一间教室的门口,上课铃就响起。只见她背微弓,脚微颤,在保安的搀扶下走进教室。然而,当她踏上讲台的那一刻,马上展现出坚韧的力量,再没有一丝摇晃。她用干枯的手托了托眼镜,接着,抑扬顿挫地朗诵起《采莲曲》,清晰婉转的声音勾勒出一幅夏日荷塘的美景。台下座无虚席,但静得出奇。一首诗诵罢,掌声从教室的各个角落响彻开来,表达着对老人无限的敬意。
②这位老人,便是94岁的叶嘉莹先生。
③叶嘉莹,本姓叶赫那拉,是蒙古裔满族人,从小背古诗,学国学,写汉字。17岁那年,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在那里,遇到了影响她一生的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也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传承古诗文,让国粹发扬光大。
④动荡年代,叶嘉莹经历了家道败落、丧母之痛、父子失联、丈夫家暴、女儿女婿车祸双亡等一系列打击,但都没有影响她对信念的追求。数十年间,她辗转大陆、台湾、美国、加拿大等地,但无论在哪儿,她都会把自己的知识、见解倾囊相授。
⑤为了让世界了解汉文的精妙,叶嘉莹42岁时重新学习英语。她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面蕴含了多么深厚的意境,你翻译成‘Isawthesouthernmountain’,这是什么?”
⑥1974年,50岁的叶嘉莹终于踏上了阔别30年的故土。兴奋之余,她挥毫泼墨,洋洋洒洒写下1878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在火车上,叶嘉莹看到一位年轻人正捧读《唐诗三百首》,深深感到,尽管这个民族历尽磨难,但诗歌的灵魂仍在。
⑦1978年,叶嘉莹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中国的学校需要教师,即刻给国家教委写一了封申请信——“这一生没有什么是我能决定的,这是我第一次自主选择”。她情愿回国教书,自出旅费,不接受国家一分钱,也不要任何报酬。
⑧1979年,国家教委批准了叶嘉莹的申请,安排她去北大教书。不久,她又应邀去了南开大学。
⑨南开大学中文系为叶嘉莹安排的课程,是讲授汉魏南北朝诗。同学们反响极为热烈,临时增加的课桌椅一直排到了讲台边缘和教室门口,以致于有时叶嘉莹想要走进教室、步上讲台都十分困难。
⑩南开大学无奈规定:只有持听课证的同学方可入场。这引起了其他院校学生的不满。天津师范大学一个姑娘竟然用萝卜仿刻了文学院的图章,自制了一个假听课证。一时间,真假听课证统统洛阳纸贵。每次上课,教室的阶梯和墙边,依然挤满了或坐或立的人。
⑪此后的三十多年,每逢假期叶嘉莹就飞回国内讲学,直到2014年定居南开。
⑫很多人知道叶嘉莹,是从1857万元的捐款开始。
⑬2018年6月3日,在全球南开校友会会长论坛上,叶嘉莹通过视频宣布,将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用于设立“迦陵基金”。尽管校方遵从了叶嘉莹和家属的意愿,对捐赠做了低调处理,但消息还是在网上传开了。
⑭如今,94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依然站在讲台上,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选自《博爱》2018年9期有改动)
1.选文写叶嘉莹先生人生中的几件事,请根据文意,在空白处依次补充相应的内容。
踏上讲台讲课——_____——执着追求信念——_____——终于踏上故土——如愿回国教书——_____——依然站在讲台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体会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只见她背微弓,脚微颤,在保安的搀扶下走进教室。
3.文章第⑩段写“南开大学无奈规定”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4.说说题目的含义与作用。
5.读了本文,你认为作者要突出“穿裙子的士”身上哪一种品质?理由是什么?你从中又受到什么启发?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节选自苏轼《方山子传》)
(注)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析】
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一处)
此 吾 故 人 陈 慥 季 常 也 何 为 而 在 此
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 相与步于中庭/未余谪居于黄
C. 怀民亦未寝/方山子亦矍然
D. 余告之故/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3.解释加点词语。
(1)欣然起行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______
(3)怀民亦未寝______
(4)欲以此驰骋当世______
4.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问余所以至此者。
5.甲文中“闲人”—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示例:
闲人——表现出苏轼的悲凉之情。他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受污遭贬,不愿做闲人却只得做闲人。
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传记文学撷取典型细节刻画人物。乙文“俯而不答,仰面笑”表现方山子复杂的情感,请结合 前后文写出你对“不答”与“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