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五月艾香 ①五月,是个吉祥的月份,也是艾香恣情的季节。...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五月艾香

①五月,是个吉祥的月份,也是艾香恣情的季节。

②艾草,这种略显俗气的野生植物,有着独特的气韵,在人们的血脉里流淌了数千年可谓摇曳生姿、慰藉生灵。每年惊蛰前后,艾芽破土拱出,顶开头上厚实的沃土,开始迎接春风的洗礼。艾草的嫩苗为绿色,半月后呈灰白色。叶片椭圆,形似玉指伸展,饱满莹润。月余时间便长成了,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沟坎河畔、房前屋后、路旁荒郊,随处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一丛丛,一簇簇,挤挤扛扛、争相拔节。

③艾草的素幽清香,一直氤氲在遥远的记忆里,并牢固地生长在每位故乡人的心头上。

④祖先的文字里,早已把艾草与人的生命连在一起。据《本草钢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岁时广记》中记载:“艾草能灸百病。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叶背苗短者为佳。五月五日采曝干作煎。勿令见风,经久方可用。"《孟子》亦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据说扁鹊、华佗针灸病人时,拿艾草点燃之后去薰、烫病者的穴道,可见用陈艾灸病,效果甚优。

⑤艾草是一种最早与人类肌肤相亲的植物。出生三天的婴儿,用艾草熬水洗浴,据说可以祛瘴气禳胎毒、避瘟驱邪。原本弱小的生命,经受人生的这第一次洗礼,一生茁壮少疾。若家中的老人患有眼疾,用五月带露的艾草在锅里煮沸后温熏洗,不几日眼睛便觉清凉舒适,疲倦与模糊也烟消云散。除了药用,艾草还可食用。艾草煮鸡蛋,清香可口,有清火消炎之功效;风寒感冒,用晒干的艾叶熬茶,连续喝上几天,感冒便不日而愈;在缺医少药、囊中羞涩的年代,正是这种野生野长的草科植物为人们除病去灾,成为寻常人家生活中的必备之物。

⑥经世流年,岁月如歌,乡下人与艾草的不渝情感,演绎成亘古不变的风俗,延续至今。

⑦“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要上山采艾草,回来插于门楣,就像贴上一道灵符,趋利避害、招纳百福。这一插,就是上千年。那一束束斜插在檐下的艾草,卷起暗绿的叶子,露出银白的叶背,散发着草药味的清香,守护一方人平安,保佑一家人健康。

⑧神奇的功效赋予艾草一种独特的浪漫情怀。《诗经》里有如是佳句:“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是多么缠绵热烈的爱意啊!想念挚爱的恋人,竟到了一日不見,如隔三年之境。这思念里虽有艾草淡淡的清苦,也有艾草执着的醇香——原来,艾草竟是清纯浪漫的爱情象征。

⑨艾者,爱也。端午插艾,不仅是文化和习俗,更是家乡的味道。那艾香弥漫,恍若散发着母体的奶腥和温馨,从遥远的故乡飘来,浸润着游子的身心。于是,心中深切的祈愿和殷殷的牵挂,凝结成对母爱的期待,在故乡袅袅的炊烟里轻语呼唤。

⑩艾香的温丽,不仅让我们记住一个神圣的节日,更有对故土和母亲的深深眷恋。

(选自《光明日报》,作者:叶剑秀,有删改)

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草纲目》中曾记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B. 艾草因为可食用,可药用,成了现在人们生活的必备品。

C. 艾草淡淡的清苦和执着的醇香象征了清纯浪漫的爱情。

D. 文章题日为《五月艾香》,是为了强调艾草生长的季节。

2.本文写到了有关艾草的哪些内容?

3.结合语境,品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随处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一丛丛,一簇簇,挤挤扛扛、争相拔节。

4.作者在文末说:“艾香的温丽,不仅让我们记住一个神圣的节日,更有对故土和母亲的深深眷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C 2.参考要点:①文中写了艾草破土而出,恣情生长的情态;②艾草在缺医少药、囊中羞涩的年代为人们除病去灾;③艾草与寻常人家生活密切相关;④端午插艾草的习俗延续至今;⑤古人赋予艾草独特的浪漫情怀。 3.示例:用了连续的叠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丛丛、一簇簇”的叠词渲染了艾草遍地,繁盛茂密的样子。“挤挤扛扛,争相拔节”又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展现了艾草生机勃勃的情态。 4.示例:在作者笔下,艾草这种常见的野生植物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千百年来为人类造福,与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成了中国的独特习俗和文化符号。看到艾草,闻到艾香,自然就想起亲人和故乡,想起儿时熟悉亲切的一切。所以,作者喜爱、想念艾草,实际也是表达了对故土和母亲的深深眷恋。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语段内容的感知和把握。解答此类试题需要通读全文,从文中寻找答案,A项中的“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出自《孟子》;B项说艾草成为人们生活的必备品原因是:可食用,可药用,而文中是这样说的“在缺医少药、囊中羞涩的年代,正是这种野生野长的草科植物为人们除病去灾,成为寻常人家生活中的必备之物。”D项中题目《五月艾香》不仅仅是为了交代艾草的肆意的季节,更为了表现端午情节。故选C。 2.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信息搜集,然后进行概括。文段②中“艾芽破土拱出,顶开头上厚实的沃土”、“嫩苗为绿色,半月后呈灰白色。叶片椭圆,形似玉指伸展,饱满莹润”、“沟坎河畔、房前屋后、路旁荒郊”,写了艾草的长势和情态;文段④中“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写到了艾草的药用价值;⑤段中“艾草熬水洗浴”、“艾草煮鸡蛋,清香可口”等句子写了艾草和平常人家的关系;⑦段中写了端午节插艾草的习俗;⑨中“家乡的味道”、“母体的奶腥和温馨”等句子写出了人们赋予艾草的特殊含义。据此作答即可。 3.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解答此类试题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抒情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随处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一丛丛,一簇簇,挤挤扛扛、争相拔节。”这个句子中“一丛丛,一簇簇”是叠词,表现艾草的长势;“挤挤扛扛、争相拔节”可以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的修辞手法能使句子生动形象,同时写出了艾草的蓬勃。据此作答即可。 4.此题考查的是对主旨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对主旨有一个确切的理解,艾草因为可以食用,可以入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文章所要表现的有对艾草的赞美,同时对艾草的回忆也寄托了对故乡的怀念。据此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苏轼《游沙湖》)

(注解)①庞安常:名安时,字安常,宋代蕲水人。世代从医,颇有名气。②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③休将白发唱黄鸡:意思是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已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

1.对(甲)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 B. 之(教导,训诲)

C. 以顺为者(正确) D. 一怒而诸侯(害怕)

2.对(乙)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往求疗(于是) B. 而颖悟绝人(超过常人)

C. 不数字(书籍) D.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表约数)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之曰          必敬必 B. 是焉为大丈夫乎    

C. 居天下广居    妾妇道也 D. 管夷吾举于         入则无法家拂

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甚矣,汝之不惠 B. 军士吏被甲 C. 曾益其所不能 D. 是日剧饮而归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同游清泉寺     已而细柳军 B. 已而之细柳军   军霸上

C. 临兰溪           日光 D. 军礼见       备胡

6.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B.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C.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D.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8.根据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有人认为苏轼亦是“大丈夫”,你是否赞同,请结合乙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对下面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出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苦闷。

B. “悠然见南山”写出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自然,体现了心灵的自由惬意。

C.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出了夕阳落山、成群鸟儿纷纷归巢的美好场景。

D. “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可以理解为诗人领悟到的自然之趣与人生真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 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 颔联运用移动的视角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 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2.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他从不对我们说这些事的实话。

提取这个句子的主干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这句话采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和比喻。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汪曾祺是我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昆明的雨》《受戒》《骆驼祥子》等。

B.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传记文学有深远影响。

C. 托尔斯泰是法国著名作家,著有《人类群星闪耀时》《复活》《战争与和平》。

D. 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将要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常见且运用广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