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他知道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大家保持一致,然而他不肯做一个随声附和的人。
B. 这并不是预期的结果,因为这与前期的研究大相径庭。
C. 连老师都做不出来的题,这位新同学两分钟就算出来了,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D. “汽车下乡”活动向农民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汽车,真让农民见异思迁。
默写或写出诗歌题目、作者。
①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______》)
②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
④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⑤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⑥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
⑦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⑧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
⑨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干涸(______) 嗔怪(______) 蹒跚(______) 怪dàn(______)不经
狭ài(______) niān(______)轻怕重 滑jī(______) 气喘xū xū(________)
作文。
物质上的珍藏,给人一种踏实感;精神上的珍藏,给人一种甜蜜感。美丽的、美好的,可以珍藏;真挚的、真诚的,可以珍藏。最温馨的珍藏是回忆,最难忘的珍藏是真情。
请以“珍藏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使题目完整。②不少600字。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撑一叶竹筏前行
刘丽丽
①十八岁那年,我即将从师范毕业。按规定,学生们要回原籍实习一段时间。我和同学商量,先去听听李老师的课,毕竟是我们的启蒙老师。从他那里得到经验,既含有一份亲切,又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带着这样的打算,我们回到了小学校园。
②新校已经迁到村庄西边。六年里,李老师的鬓边又添了不少白发,但精神很好。他大高个,红脸膛,行走起来步子稳健如风,很有些仙风道骨。看见我俩来,他很高兴,忙着找暖瓶,洗杯子,一人给我们倒了杯水放在桌子上。听我们说明来意,他的脸上露出一丝为难的神情,说:“咳,我能教出什么新花样呢!比不上你们在城里正规学校学得多。”但为难只是一瞬,最后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③重新回到小学的教室,内心带着一股莫名的激动。我们坐在教室后面,看李老师健步登上讲台,那天讲的课文是《桂林山水》。板书课题后,他开始范读课文,小小的教室里,回荡着他抑扬顿挫的声音:“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他的话里带着乡音,每一个字发音饱满,扎扎实实,字正腔圆。在这样的朗读中,我的由于回忆而旁骛的心一下子变得集中了,仿佛真有一叶竹筏,行进在青山绿水之间。细细的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活泼的水,就在我们身边一圈圈铺开,水汽缭绕,竹筏推开波浪,调皮的水珠子跃上我们的双脚。那么,六年前呢,某一天的课堂上,我们应该也被一泓认真的水包绕着。可是,少不更事的年纪,有几个人会去珍惜?那一刻,我有一些恍惚,仿佛时光倒流,而我,任由时光的竹筏随意飘荡——似乎从没有如此投入地听他讲过课;又或者,我一直认真听讲,七八年过去,丝毫没有改变。
④毕业后,偶尔闲聊起小学的老师们。同事的家紧靠了黄河滩,说她的老师布置了作业,就扛了锄头下地,晌午时分再来放学。登上讲台的时候裤脚挽着,腿上的黄泥巴还在,一截一截跟藕似的。她说得形象,把一群人都逗笑了。笑过之后,脑海里忽然闪过他的面容——这样的事,在李老师这里从不曾发生过。尽管他家里也有田地,上有老,下有小,但只要登上讲台,他永远穿得干净整齐。他穿中山装,扣子一直系到领口,严丝合缝,就是一个老师的派头。
⑤课文讲完,他喜欢教我们写毛笔字。用毛边纸打出格子,写遒劲的“万古长青”,写清秀的《静夜思》给我们当范本。描完上交,他戴上老花镜,捏起一管毛笔,蘸上红墨水,神色凝重,批阅得仔仔细细,似乎他手里握着的是一只大船的桨橹。偶尔,他也会喊几个同学到讲台前看他示范。一横,一撇,一个横折钩,“喏,就这么写”,他的目光从眼镜片上方透出来。手势有板有眼,透着洒脱。我们写得像样的字,他会在右上角勾一个圆圈。那些红圈,被我们视为莫大的奖赏。有段时间,同学间兴起了一股风气,为了提高书写速度,比着尺子写字,我也赶了一次时髦。结果字越写越糟糕,像刮风,把字都刮倒了,被他狠狠训了一顿。不仅没收了尺子,还限定一天之内必须改正这个恶习。“写字,写字,把骨头都写没了……连字都写不好,还想考初中,没门!”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他丢下这句话,然后铁青着脸走出了教室。
⑥那大概是他教训我最厉害的一次,我哭了。第二天就把尺子丢开,老老实实跟着他描红、练字。
⑦冬天,镇上搞了一次作文竞赛。李老师选定了我和一个男同学参加。
⑧初冬的清晨很冷,风也很大,把地上的枯叶刮得扑啦啦乱飞。我躲在他的身后,他的大衣像一堵墙,把我遮得严严实实。从村里到镇上,大概有十几里的路程,七扭八拐,都是土路。有一段特别难走,大胶皮轱辘压出的车辙印深深凹陷下去。留给人走的路只有窄窄的一溜。他带着我小心地骑着,车子不能走,就下来推。一路走走停停,赶到学校的时候,我见他的头上都冒汗了。
⑨那次比赛,我得了全镇第二名。据说不仅是因为作文内容写得好,字也很漂亮。奖品是一张红灿灿的奖状,还有一个漂亮的铅笔盒。铅笔盒盖里有海绵,正面印着一个带翅膀的天使,还有一颗颗蓝色的星星。盒盖上有磁铁,一扣,“啪嗒”一声合上,像首长检阅部队时士兵敬出的标准军礼。那是当时很多孩子向往的文具。那天李老师喝了点酒,把我叫到办公室,一边把奖品递给我,一边扭头跟其他老师说:“看看,乡下的孩子,也不比什么人差。”那是他第一次隆重地表扬我。
⑩带着他给的自信,我走出了乡村,后来,我也成了一名教师。生活被琐碎肢解,物欲时时来袭,偶尔也会心生厌倦。那时候,我常想起他——干净的布鞋,风纪扣,描红纸,老花镜,抑扬顿挫的《桂林山水》。我习惯靠在椅背上,让自己沉下来,沉到一艘江南的竹筏上,被一泓认真的水包绕,浸润其中,然后恢复生机。而每当我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当荣誉称号陆续到来,当我自觉有点出息的时候,我也会时时想起他。我的今天,他能看见,他能听到吗?也许吧!也许我的一切,他一直都遥遥地注视着,或者还会笑眯眯地低语:“嗯,不赖,不赖!”
1.本文叙述了我回忆李老师的三件事,请简要概括。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戴上老花镜,捏起一管毛笔,蘸上红墨水,神色凝重,批阅得仔仔细细,似乎他手里握着的是一只大船的桨橹。
3.第④段写同事的老师有什么作用?
4.阅读全文,请谈谈题目“撑一叶竹筏前行”的妙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冬虫夏草
①不是什么幼虫都能成为冬虫夏草菌的寄生体。
②小虫活动的天空是如此高阔,土地是如此辽远,小虫更是如此之多,何以冬虫夏草菌偏要选择蝙蝠蛾幼虫作为寄生体呢?其形象并不怎么高雅,但毕竟还是虫,还能够化蝶,翩翩然上下,亦虚亦实,恍兮惚兮,饶有诗意的。蝙蝠蛾幼虫作为冬虫夏草茵的“培养体”,是被宠幸还是命运的安排?
③也不是任何真菌都能生长在蝙蝠蛾幼虫的身体里。
④我们比较熟悉的真菌如蘑菇、霉菌,还有酵母菌等,谁也不会想到要深入如此窄小的“虫体环境”。冬虫夏草菌寄生于蝙蝠蛾幼虫体内,也不一定是出于什么冤家路窄。我想,一开始也可能只是一种偶然事件,只是这种偶然多了,才逐渐养成一种习惯,最后形成如此特定的自然选择。
⑤寒冬是萌生冬虫夏草的季节。雪野洁白,四野寂静,千山鸟飞绝,野渡雪自白。这样的日子,蝙蝠蛾幼虫只能躲藏在寒冷的泥土里,随着体质的下降,冬虫夏草菌终于强行钻入它的身体,吸取体内的营养,在体内萌发菌丝体。经过隆冬到初夏漫长的日子,可怜的幼虫终于被“吃”得只剩下一袭皮,皮中全是密密实实的菌丝体(菌核)。入盛夏,菌核茁壮成长,不久,便从“虫”嘴巴那头伸出一根中间肥两头略尖、表面上生着一些小球体、里面隐藏着不少冬虫夏草后代(子囊孢子)的棒子。这棒子窜出泥土以后,怎么看都像夏天的草叶。
⑥也不是任何地方都能生长冬虫夏草。
⑦江南烟雨,天潮潮地湿湿,不适合冬虫夏草的生长。岭南天气,风热温湿,也不适合冬虫夏草的生长。根据科学考察,冬虫夏草只适合生长在我国四川、西藏、云南、贵州、青海、甘肃一带森林草甸或草坪上。想来,这真使经济至上的尘世短了不少冬虫夏草的产量。
⑧成为冬虫夏草绝不是菌的美德,而是菌的鸠占鹊巢,菌的侵略行径,菌的霸权主义;是冬天开始的弱肉强食,冬天里的强盗作为,生物界的罪恶逻辑。菌将自己的幸福生活乃至未来建筑在其他生物的死亡之上,谁能想像得出虫的死亡过程有多痛苦?
⑨世上不是有“披着羊皮的狼”吗?我以为冬虫夏草不折不扣就是“披着虫皮的狼”。友人从西藏归来,带给我一小包冬虫夏草,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冬虫夏草,因为是从生态环境最好的西藏出产的。我想,迄今为止人类的所谓生态学观念,本质上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对于蝙蝠蛾幼虫来说,即便生活在西藏那样的土地上,生态环境也未必能说是好。
⑩冬虫夏草使菌的身价得了道升了天。冬虫夏草入药,性温味甘,极具补肺益肾功能。优质的冬虫夏草,药店已售数万余元一斤。
⑪在地球村,新的冬虫夏草依然在产生……
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冬虫夏草形成的必要条件。
2.文中第⑨段加点的“迄今为止”能否删掉?为什么?
3.针对第⑤冬虫夏草菌的生长习性,作者在第⑨段给它一个什么“美称”?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这一“美称”的好处。
4.清代药物学著作《本草从新》中说:冬虫夏草若夏天不摘取,到冬天又会变成虫。读完本文后,你觉得这种说法科学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