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安慰 颤动 凝成 光辉 B. 教诲 征...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安慰    颤动    凝成    光辉

B. 教诲    征引    喝彩    灵柩

C. 扶掖    忐忑    驱除    恣睢

D. 洁难    宽骗    肖索    腻烦

 

D 【解析】 D. 洁难——诘难,宽骗——诓骗,肖索——萧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ráo)   褓(qiǎng  佝偻(gōu)  渎(xiè

B. 进(pián)  强guō)   宽shù)   智(ruì

C. 康(zhèn)  凿()    据()    怒(zhēn

D. 官(páo)   着(tiǎn)   礼()    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夸父为了追赶太阳,奋力奔跑;精卫为了填平大海,拼命地飞翔;傅园慧为了夺得奥运奖牌,用尽洪荒之力;女排姑娘为了祖国的荣誉,不惧强敌力挽狂澜;中国航天人为了展现创新中国,成功发射“天宫二号”……为了仰望日月星辰,他们在努力奔跑;为了欣赏山川湖海,他们在努力奔跑。

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为了心中的梦想,更应努力奔跑,奋勇向前。

请以“努力奔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阅读傅天佑的《孩子与老人》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成长的路上,我们收获了经验,丢失了梦想。

②因为一只兔子,老人与孩子吵了起来。

孩子是在草丛里发现那只的。那只灰色的兔子半藏在草丛中,孩子想抓住它的耳朵,却发现它不知被谁下的夹子给夹住了,被夹断了的右腿仅有一丝皮毛连着,一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望着孩子,看得出,它已经被夹了好几天了。

④孩子想扳开夹子,却发现自己的力气实在是太小了。于是,他便向一旁的爷爷求助。爷爷说:“就算放了这只兔子,它也活不下去的。”爷爷的眼扫了扫兔子。

⑤孩子急了,说道:“你凭什么说它活不了呢?如果不救,它只有一种结局,但如果我们救了它,它就有活下去的可能性。”

⑥“这种可能性很小,”爷爷意味深长地说,“它在野外已经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如果伤口感染的话,它就必死无疑了。”

⑦孩子彻底生气了,他觉得自己不再是为这只兔子辩护了,而是为这个抽象的、幼稚的世界辩护。他涨红了脸说:“怎么能用可能性来衡量一件事呢?没有人能完全地预知未来!”

⑧爷爷诧异地望着孩子,一会儿他笑道:“没有什么不对,你现在还小,等你到了我这个年龄,就会知道的。”

⑨孩子突然发现,自己的认真在爷爷的面前是多么可笑,在年龄和经验面前,他无力回击。

⑩这些有“经验”的人,总是在善意地提醒年轻人他们也曾年轻过,也曾是那个满怀希望的孩子。如今,他们把总结出的经验摆在年轻人、孩子面前,就像教辅书一样,让人们失去了猜测和演算答案的乐趣。

⑪我们在青春年少时,凭着单纯的意志,见山见水,后来我们掉入红尘的大海,知道:生活不再是那么简单!于是,见山不再是山,见水不再是水。

⑫做自己吧!回到质朴、真切、天然的自己。你管别人怎么想、怎么说!你只在乎自己的纯心。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⑬爷爷终于架不住孩子的请求,将兔子放了。孩子看见兔子一蹦一跳地消失在草丛里不见了。他得意地说道:“谁说它不能活的!”转过头却发现爷爷不耐烦地向家走去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如何理解第⑫段中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4.同样是老人,同样是对待动物,本文和《安恩和奶牛》中的老人态度却大不相同,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两位老人的形象。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⑩段中对“经验”的评价,多少带有对成人强加“经验”给孩子的不满。

B. 文章在对待兔子的处理态度上,老少两代人的看法迥异,碰撞出了火花。

C. 爷爷最终对孙子妥协,是因为自知理亏。

D. 最后兔子“一蹦一跳地消失在草丛里”,说明它还有生存的希望。

 

查看答案

阅读《散步》片段,回答下列小题。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发生分歧时,作为关键人物的“我”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犹豫——______

2.“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个背母亲,一个背儿子,本是很平常的事,作者为什么说“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3.本文多处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一家四口浓浓的爱。挑一个你认为最感人的画面,来细细品味,说说你为什么觉得它感人。

4.文中写到“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儿子为什么会觉得小路有意思呢?联系上下文,用一段话描写儿子要走小路时的心理活动。

5.对文中“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这句话理解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表达了“我”对春天久盼不至,致使一些老人经不住严冬的折磨,而在清明将到时死去的怅恨之情。

B. 表达了我对自己的母亲能否禁得住严冬的考验的担忧和焦虑。

C. 将“一些老人死去了”与“春天总算来了”对比,表达了我对老人的怜悯,对春天的期盼之情。

D. 这句话包含的感情是丰富而复杂的,在怅恨有些老人抵不住严寒折磨而死去的同时,交织着我对母亲身体的担忧和焦虑,同时又表现“我”盼春春至的欣喜之情。

 

查看答案

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说乎________

(2)人不知而不________

(3)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

(4)不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阅读上文有关语句,说说颜回的“贤”表现在哪里。(不少于两点)

4.下列成语不是出自选文的一项是(    )

A. 三省吾身 B. 温故知新 C. 三十而立 D. 自得其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