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无声的尊重 ①一个冬日的傍晚,身在德国的我如往常一样...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无声的尊重

①一个冬日的傍晚,身在德国的我如往常一样加入候车队伍,等待回家的公交车。候车者五六人,有序而安静。此时,一个人牵着一只狗,从远处走来。暮色下,那身影被路边的灯光镶上一层金边,尤为醒目。

②渐行渐近,只见年轻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紧贴着他的德国牧羊犬配有专业的拉杆——这是导盲犬的标准装备。哦,是一位盲人。男子徐徐走向车站,在候车队伍的不远处停了下来。

③没有人招呼那盲人男子,我也正犹豫着是否上前领他过来。却看到候车队伍中为首的中年男子,瞬间收起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已然大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其他候车人也陆续紧随其后,没有一丝骚动。我身旁一个火红短发的朋克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刚刚点燃的烟,跟了过去。

④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排开。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令我惊异。

⑤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的到来。“您稍等一下,我这就……”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搀扶盲人男子上车,却被男子礼貌地回绝了:“谢谢,不用。”盲人男子执意在导盲犬的引领下,自行上车。此时正值下班高峰,车上已满是乘客。然而,自那名男子上车后,人们迅速向后部集中,在原本狭促的车厢里为他腾出了一小块空间。

⑥紧挨着司机身后,坐着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站在旁边的妈妈猛地拉起小男孩,让出了座位。虽然妈妈举动突然,但乖巧的小男孩没有流露出一丝不悦。导盲犬抬头看了一眼,便将主人引领到空座上,然后静静地趴在一旁。这些过程,盲人男子全然不知。

⑦“您好,您要去哪里?”

⑧“您好!我要去莫尔大街。”

⑨“好的,陛下!”司机诙谐的回答惹得车内一阵欢笑,汽车载着欢乐的人们继续前行……

⑩车上,人们都在默默地打量着憨态可掬的导盲犬:即使在急转弯的时候,它也摇头晃脑地努力保持直视前方的姿态,神情专注。与平日里对待宠物狗的情形不同,没有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它,或是用手机拍照。我旁边那位原先让座的小男孩,慢慢举起手中啃了一半的面包,想上前去喂它,被他妈妈及时制止并悄声耳语:“它在工作,有自己的职责,不要打扰它。”听到“工作”一词,小朋友立刻缩手退了回来。

⑪小城不大,男子很快到站了,与司机简短道别后与导盲犬下了车。公交车内沉默依旧,而此时的我,在沉默中体会到了无声的关爱、深沉的尊重。

⑫窗外,寒风习习;心里,暖意融融……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无声的尊重”具体体现在文中的哪些细节上?(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品味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身旁一个火红短发的朋克女孩,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刚刚点燃的烟,了过去。

4.本文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1.一位盲人男子在候车和乘车过程中,得到司机和众多乘客无声的关爱和深沉的尊重。 2.示例:①候车者无声地排在盲人男子的身后。②朋克女孩默默掐灭了刚点燃的烟。③盲人男子上车后,乘客迅速为他腾出一小块空间。④妈妈拉起小男孩,为盲人男子让座。⑤车厢内无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导盲犬或是用手机拍照。⑥盲人男子和导盲犬下车后,车内沉默依旧。 3.运用动词,一系列的动词体现了动作的无声和自然,表现了朋克女孩对盲人男子的无声尊重。 4.用环境的寒冷反衬“我”在看到乘客无声地尊重盲人男子时内心的感动和温暖。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此题围绕“大家用无声的行动帮助盲人乘客”作答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候车队伍中为首的中年男子,瞬间收起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已然大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其他候车人也陆续紧随其后”“朋克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刚刚点燃的烟”“自那名男子上车后,人们迅速向后部集中,在原本狭促的车厢里为他腾出了一小块空间”“站在旁边的妈妈猛地拉起小男孩,让出了座位”“与平日里对待宠物狗的情形不同,没有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它,或是用手机拍照”“男子很快到站了,与司机简短道别后与导盲犬下了车。公交车内沉默依旧”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语言要简洁,注意分条概括。 3.此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瞥”意思是“很快地看一下”,“掐灭”“跟”是动作描写,说明朋克女孩用行动帮助盲人男子是下意识的,是她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的反应,体现了她对盲人的尊重和关心。 4.此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三、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五、推动情节的发展。“寒风习习”表现了天气的寒冷,“暖意融融”写出了“我”内心的温暖,一冷一热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人性的温暖”这一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爱的味道

代连华

①小区一楼住着一对夫妇,生活极有规律。晨起锻炼身体,晚上去广场散步,生活简单随意。因为房屋临街,夫妻俩喜欢敞开房门,坐在那里看书、品茶,或是悠闲地看着过往行人。

②每当屋子里飘出美食的味道,就能猜出是他们的儿子回来了。那家男孩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地工作,平时极少回来。儿子回来时,也是夫妻俩最忙碌的时候,每天往返于菜市场和家之间,仿佛要把世间美味全部做给儿子吃。

③小小的房子里,总是传出香喷喷的味道。有时路过门前,我会开玩笑地说,今天是炖鱼吧,离好远就能闻得到呢。女主人笑着说,是呢,尝尝吧,味道很鲜美。几天后,儿子走了,没有了香喷喷的味道,房间又恢复平静,夫妻又开始简单随意的生活。

④爱是有味道的,虽然美味佳肴在哪里都能吃得到,但是出自父母手里,却是别有一番风味。

⑤有位朋友不喜欢吸烟,但每次回到乡下,闻着那熟悉的廉价烟叶的味道,就会想起他的父亲。

⑥那时家里生活贫苦,为了供他读书,家里的经济一直捉襟见肘。他每次回家取生活费,父亲都会犯愁,但却从不让他分心。昏暗的灯光下,父亲吸着长长的烟袋锅,伴随着袅袅青烟,有轻轻的叹息声。

⑦“爸,别抽烟了,对身体不好,家里实在没钱,我就不读书了。”父亲却笑着说:“吸烟是为了给你驱蚊子,你不要有顾虑,好好学习才是正事,生活嘛,没有过不去的坎儿。”父亲轻描淡写,他却早已泪湿枕边。

⑧朋友说,艰难岁月里,父亲努力地支撑着家,面对困难,父亲从不说苦。古人解忧,唯有杜康,父亲解忧,却只能吸烟。父亲的身上充斥着浓浓的烟味,隔了好远都能闻到,那时心里极不喜欢,直到父亲离开人世,才惊觉内心深处是如此留恋一种味道。

⑨有一次坐长途火车出行,坐我对面的是一对老夫妇,他们很紧张地抱着一个塑料袋不松手,奇怪的举动引起乘警注意,便要求他们把袋子打开,老夫妇摇头不肯。乘警越发觉得可疑,强行打开塑料袋,一股浓浓的酸味弥漫开来,袋里竟然装着几棵酸白菜。原来他们是去看儿子,而儿子在家时最喜欢吃酸白菜,为防止味道传开,老夫妇包裹了好多层。

⑩那次旅游沿途的风景我早已忘记,而行程千里抱着酸白菜的老夫妇,却停留在我的记忆里。酸酸的是爱的味道。生活中只要用心去品味,总能发觉爱的味道,那味道弥漫在岁月里,足以温暖苍凉的人生。

1.本文一共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要的语言进行概括。

2.第④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妙处。

4.第⑦段中作者将父亲语言的平淡和儿子的泪流满面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文章最后写道:“生活中只要用心去品味,总能发觉爱的味道,那味道弥漫在岁月里,足以温暖苍凉的人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郑氏训子

初,景让母郑氏,性严明,早寡,家贫,居于东都。诸子皆幼,母自教之。宅后古墙因雨溃陷,得钱盈船,奴婢喜,走告母。母往,焚香祝之曰:“吾闻无劳而获,身之灾也。天必以先君余庆,矜其贫而赐之,则愿诸孤他日学问有成,乃其志也。此不敢取!”遽命掩而筑之。

(注释)①景让:字后己,唐朝人,官至御史大夫。②东都:汉、唐时期以洛阳为东都。③余庆:积留的恩德。④矜:怜悯。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于东都_______

(2)得钱_______

2.“母”以为“不敢取”的理由是:(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

3.景让之母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的生活。

C.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2.“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查看答案

语文课本中,总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触动我们的心灵,令我们沉浸其中、回味不已。请从下面的篇目中任选其一,自拟一副对联,表达你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每联不少于5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

篇目:《______________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

(3)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

(4)《木兰诗》中写军情紧急,木兰奔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逢入京使》中颇带夸张意味,强调思家之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