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斧头 一把斧头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淬火①。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斧头

一把斧头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淬火

父亲的习惯是把一把刚刚淬过火的崭新斧头钳起来,将斧头对准砧子后的那尖角,在那上面用力啃一啃,看这把斧头的钢口如何,它能否吃得动这铁。

正因为这样,那只砧子的尖角斧痕累累,刚刚削过的新痕泛着银白。而那把父亲才试过后用力抛在地上的斧头还很烫手,新斧头发着蓝光。

这时候,父亲瞅一眼躺在前面的斧头,一只脚踩在砧墩上,端起那只水烟锅,咕嘟咕嘟抽起烟来。而此时,我就能歇歇手,赶快离开打铁铺,跑到大门外边去。我始终想远离这丁当作响的日子,跑到外面的世界闯荡。那时候我像一把刚刚打造好的斧头,准备磨快刃子,等待机会,狠狠砍生活两斧头。

一次,放了暑假,父亲要我给他搭下手,打造一批镰刀。满山遍野的庄稼都黄了,都在等待镰刀来收割。人们需要镰刀,庄稼更需要镰刀,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父亲心里很着急。我不在乎这些,我想我的事。

我对父亲说,我不想打镰刀,我想去采药。我想象着采到了一大麻袋药。那时候我们那里的秦艽正在卖着好价钱,我想自己挣回自己的学费。我觉着打镰刀挺费事的。

父亲并没有反对我去采药。他说,去吧,去干你爱干的事。

其实,我不知道什么是我爱干的事。比如说父亲,打一把斧头,打一张镰刀,然后抽一锅水烟,睡时喝二两烧酒。这些他都肯定爱干,而且每样都干得从容不迫。我呢?截止到那一个秋天,还没有干成一件事。我总是喜欢想入非非。

我打定了主意去采药。我在离家二十里的山上转悠了三天就没有耐心了。别人总在低头工作,而我却怎么也找不到药,那些长在灌木中的药材总是与我擦身而过。

二十里外我似乎听到父亲锻打镰刀的声音。我想,那些刚刚打好的镰刀正被它的主人磨得锋利无比,一张张镰刀正伸向成熟的麦子。

父亲打完了镰刀,紧接着又开始打造斧头。父亲的斧头总是供不应求。

我垂头丧气地站在父亲面前,父亲一声不吭,他钳起一把刚淬过火的斧头,在砧子上狠狠啃了两下。

这时候,我确实该为我自己羞愧了。我不能眼看着自己这把刚出炉的斧头就这样白白地锈掉,然后当废铁处理掉。我总得好好用上两下子,砍出两道新印子。父亲打造了大半辈子钢口很硬的斧头,不能败在我这把斧头上。

注:①淬(cuì)火:把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浸入冷却剂(油、水等)急速冷却,以增加硬度。②秦艽(jiāo):草本植物,可入药。

1.标题“父亲的斧头”在文中有哪两层含义?

2.文中的“父亲”给人印象很深。结合全文,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结合上下文请对下列句子作简要品析。

(1)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

(2)父亲一声不吭,他钳起一把刚淬过火的斧头,在砧子上狠狠啃了两下。

4.文章结尾说“我确实该为我自己羞愧了”,“我”为什么羞愧?“我”今后会怎么做?

 

1.(父亲打造的)斧头;“我”。 2.善于教育孩子,手艺高超,做事从容不迫,干自己爱干的事。 3.(1)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麦子等待收割的情形。 (2)抓住句中重要词语(如“一声不吭”“狠狠”“啃”等),分析父亲的形象或教育孩子的方式,言之成理即可。 4.第一问:没干成一件事;做事没有耐心;总喜欢想入非非。第二问:踏踏实实做事;耐心地采草药;帮父亲打造斧头;专心学习等。(根据文章内容合理想象,答出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作者感情等来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父亲不但会锻打斧头,父亲更会教育孩子。因此,通过分析可知,本文标题的含义是:(父亲打造的)斧头;“我”​。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我们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如通过对文中句子“父亲,打一把斧头,打一张镰刀,然后抽一锅水烟,睡时喝二两烧酒。这些他都肯定爱干,而且每样都干得从容不迫”的分析可知,父亲是个做事从容不迫的人。“父亲打完了镰刀,紧接着又开始打造斧头。父亲的斧头总是供不应求”可见父亲手艺高超。“我垂头丧气地站在父亲面前,父亲一声不吭,他钳起一把刚淬过火的斧头,在砧子上狠狠啃了两下”的分析,可以看出父亲是个“善于教育孩子”的人。 3.(1)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表现了…感情。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便于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明显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麦子成熟,等待收割的情形。 (2)“一声不吭”“狠狠”“啃”等词语,写出了父亲面对儿子的失败,没有打骂、批评,只是用行动教育孩子要踏踏实实做事,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最容易让人接受,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读懂文章,再找出关键的语段,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通过对第二、六、七段“截止到那一个秋天,还没有干成一件事。我总是喜欢想入非非。”和最后一段的分析可知,“我”羞愧的原因是“没干成一件事”“做事没有耐心”“总喜欢想入非非”。 “我确实该为我自己羞愧了”运用了心理描写,“羞愧”一词写出了面对“我”采药的失败,父亲一句话没有说,但用刚淬过火的斧头砍砧子的行动,让“我”明白了人要经过洗礼才能成长的道理。​“我”今后会踏踏实实做事、有耐心、专心学习。据此整理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积累。

(1)行人莫问当年事,__________

(2)晓镜但愁云鬓改,__________

(3)爱上层楼,__________

(4)__________,琅琊也。

(5)__________,流水桥旁。

(6)不应有恨,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少有美誉

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殆,风流为一时之冠。尝与足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既出,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安曰:“小者佳。”客问其故,安曰:“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而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

工草隶,善丹青。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犊牛,甚妙。

(选自《晋书·王献之传》,有删改)

(注)①容止:容貌举止。②殆:懈怠。③吉人:这里指优秀的人。④乌驳:黑色。

1.下列划分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

B. 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

C. 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

D. 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俱谢安________

②客问其________

③桓温尝使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

②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犊牛,甚妙。

4.文章第②段主要写了王献之在书画方面的成就,写了哪些事情,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立春偶成

[宋]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注释)①律回:古人将十二个月与十二音律相对,立春是由“吕”到“律”,故称律回。岁晚:指一年之末。

1.诗中写实的诗句是(    )

A. 律回岁晚冰霜少 B. 春到人间草木知

C. 便觉眼前生意满 D. 东风吹水绿参差

2.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抓住立春这一节气,描绘出了春到人间的动人情景。

B. 从“草木知”到“生意满”写出了大自然的变化过程。

C. “便觉”写出了诗人因春回大地而无比喜悦的心情。

D. 诗歌也流露出了感叹时光流逝的淡淡忧愁。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句式变换后,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

A. 这本书的内容人人都说好。

这本书的内容谁说不好呢?

B. 要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的宏伟目标,不光需要科技的力量,而且需要战略的眼光。

要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的宏伟目标,不光需要战略的眼光,而且需要科技的力量。

C.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D. 一个不可思议的能够理解宇宙的智慧生物,正是伟大的宇宙自己用纯粹的物质创造的。

宇宙,它的伟大在于,它用纯粹的物质,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能够理解它的智慧生物。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任何受过教育的人,都能发表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自己的酸甜苦辣,展示自己的名言警句

正因为如此,这一传播手段迅速被社会各界广泛运用。

微博没有任何门槛,无需任何包装,只要想说,就可以通过微博说出来。

微博之所以受公众关注和追逐,是因为沉默的大多数在微博上找到自己的舞台。

A.③①②④       B.①④③②       C.④③①②         D.②①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