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风声风信子 ①风信子,第一次听此名,就喜欢。好灵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风声风信子

①风信子,第一次听此名,就喜欢。好灵动的名字,风的信使,飘渺无际。

②风信子这种开花植物,我少时没有见过,据说这种花原产于南欧、非洲南部和亚西亚一带,荷兰栽培为最多,近年传入我国,与郁金香一样有名贵花的身份,郁金香不香,风信子没说香,花香浓度很高,是极香的花。

③那年南瑞小区开满了一大坛红色与黄色交错的郁金香花,热烈而浪漫的海洋气息吸引了许多居民围观欣赏,久久不散,如果能看到成片的风信子开着各色鲜艳的花,在阳光下漫散着浪漫和高贵的气质,可以说毫不逊色于郁金香,何况它浓烈的香味会使整个南瑞湖荡漾在香波花海中。

④前几年,开始养风信子。风信子是一种性子最慢的花,它的球茎如水仙,也被称为洋水仙,也是水养,放在一个葫芦型的玻璃瓶中,根部也可观赏,约在十月份买回家中,就是一一个球茎,表皮颇皱,生命的气息虚浮,先用清水清供着,许后,也就是风来风往中,根部好慢好慢地长出一两根细长的白根深入清水中,圆圆的球某一直不动声色,随着日子的向前缓行,白根越来越多越密,越来越深厚,可是水面依然没有动静,根与叶不是同步生长,各顾各个地长着,无论水下的根是多么的清绝孤独,水上的叶也不愿来凑合下,这得有多大的定力呀!这么一直过了二三个月,入冬,还是球是球,根是根,两不相干着,寒风一阵紧似一阵后,终于球茎伸发出绿芽,像个刀尖尖,寒风中带着杀气,张出两片厚实而性感的芽叶,像是小家雀的嘴,这时我确定它是活过来了。

⑤两三片叶子在空气中屏住呼吸,有风就长一气,没风就短一口,又是好长时间,才看到叶子中央伸出一只椭园型花柱,长着密密麻麻的花蕾,在阳光的沐浴下,慢慢放松,直到来年的二月,花柱从顶部开始绽放,一朵、两朵,再三朵,这边开着,那边等着,渐次绽放,散发出浓郁刺鼻的香,有红色的、紫色,还有高贵的蓝色和白色。一朵朵六瓣的小花一律向外翻腾着花瓣,花紧密密地挨着,像是涂了一层厚厚的蜡油,这一场开花盛事不是十天半月,而是要开上一个月,一动不动,尤其是深蓝色的风信子典雅高贵,散发着浪漫而忧郁的气息,打开家大门就会被这种气息淹没。

⑥知根知底的花还真不多,根总是要藏匿起来的,而风信子不是。它坦然地把全部根展现在你面前。

⑦开花的风信子很娴雅,也很纯静,养在水里的白根清晰在目,几乎撑满了整个瓶肚,一尘不染,向一个方向盘旋生长,看一眼会净化你的心灵,让你的心灵清洗一把。水面上是四五片油绿的厚叶,也是无比的纯洁,叶片中间托着的花柱便是纯净的果实——一簇簇盛放的花,还有浓得一屋子装不下化不开的的香。这时你会愣神,你的眼与心会全部静止在风信子的身上。你可以什么都不想,短暂的空白正在快速删除着你大脑中的沉垢和污秽。

⑧人生的绽放也是种养生和等待,风信子更加让我们看到了时间在花身上的流淌,仿佛是风分分秒秒地从风信子的身上吹过,谁也看不见摸不着。不着急地开放,也不着急地凋谢。时光也从我们每个人身上淌过,它也是在洗礼我们,让我们成长,让我们成熟。

⑨风信子从身到心的宁静,与时间进行着输赢的拉锯,它并不是要时间证明什么,从水养到花开历时四个月,它是想让时间为它洗磨,功到自然成,时辰不够的话,就是我们的修为不够,当然很难看到正果。色彩鲜艳无比的风信子正是时光开出的花。

⑩风信子是经得起时间打磨的花,是有着强大内定力的花,它浸冷水,沐寒风。风刀霜剑严相逼,万物藏匿息无声,而它却绽放着生命的精彩和纯净。

1.本文写了风信子哪些方面的特征,请分点简要概括。

2.文章开头部分写到郁金香,有什么用意?

3.请赏析文中第④段划线句。

寒风一阵紧似一阵后,终于球茎伸发出绿芽,像个刀尖尖,寒风中带着杀气,张出两片厚实而性感的芽叶,像是小家雀的嘴,这时我确定它是活过来了。

4.文章第⑩段对全文来说有怎样的作用?

5.细读第⑨段,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感悟。

 

1.名字很灵动,带着飘渺和仙气;花香浓度极高;生长得极慢,根与叶不是同步生长 2.应用了衬托的手法,用郁金香没有香气反衬风信子香气浓郁;用郁金香的身份名贵,浪漫高贵从正面衬托缝风信子的高贵有气质。 3.运用比喻的修辞,把风信子刚长出的嫩芽比作“刀尖尖”,将刚长出的两片芽叶比作“小家雀的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信子顶着寒风,带着一份沉稳和耐心生长时倔强而美丽的状态,体现出作者对风信子的赞赏之情。 4.风信子是经得起时间打磨的花,是有强大内定力的花,人生何尝不是要经历生活的磨练,我们也是在时光洗礼中慢慢成熟长大,只有经受住时光的打磨,才能绽放出生命的精彩;由物及人,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围绕“经受住时间的洗磨,功到自然成”展开。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文章的1~4段所叙写的“好灵动的名字”“风信子花香浓度很高,是一种极香的花”“在阳光下漫散着浪漫和高贵的气质”“风信子是一种性子最慢的花”“根与叶不是同步生长,各顾各个地长着”这些内容概括作答。 2.衬托手法是指为了突出某一事物而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用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来突出主要描写对象的某种特质。文章开头部分写到郁金香,“可郁金香不香,风信子花香浓度很高,是一种极香的花。”用郁金香没有香气反衬风信子香气浓郁;“与郁金香一样有名贵花的身份”用郁金香的身份名贵,从正面衬托风信子“高贵有气质”。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3.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终于球茎伸发出绿芽,像个刀尖尖,寒风中带着杀气,张出两片厚实而性感的芽叶,像是小家雀的嘴”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风信子顶着寒风,沉稳、耐心生长时倔强而美丽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作者对风信子的情感。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段落作用的分析。文章结尾段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有:总结上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照应题目或照应开头等。在内容方面的作用有: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抒发作者的情感;表现人物的品质、精神或性格;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结合上文来理解,第⑩段写“风信子是经得起时间打磨的花,是有强大内定力的花”,由物及人,点明中心:人生何尝不是要经历生活的磨练呢?我们只有慢慢成熟长大,只有经受住时光的打磨,才能绽放出生命的精彩;“浸冷水,沐寒风。绽放着生命的精彩和纯净”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和拓展能力。解答时,立足于对文意的理解,结合题干找到原文相关语句并给出自己的感悟即可。结合文段内容“风信子从身到心的宁静,与时间进行着输赢的拉锯”“时辰不够的话,就是我们的修为不够,当然很难看到正果。”与文章主题“人生要经历生活的磨练,经受住时光的打磨,才能绽放出生命的精彩”,从此人生哲理出发,结合自身体会和对社会的观察,围绕“经受住时间的洗磨,功到自然成”阐述个人感悟。综合上述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说明文阅读

植物在早晨冒汗

①春末、夏日、秋初的清晨,正是气候潮湿、天气凉爽、空气清新的时刻,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许多植物,如栎树、苦楝树、黄果树等高大乔木,水稻、高梁、玉米等禾本农作物,西红柿.辣椒等蔬菜,滴水观音等观赏性植物,它们均“怕热”,从叶尖或叶缘淌下一滴滴“汗珠”来。这些“汗珠”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犹如夏夜里的群星。植物“挥汗如雨”,第一滴“汗珠”从叶子上掉下后,叶尖马上又形成第二滴“汗珠”,体积再逐渐增大、掉落,然后第三滴“汗珠”、第四滴“汗珠”,滴滴答答掉个不停。

②许多人会问:这难道不是露珠吗?其实不然,露珠是指凝集在地面及地上物体表面的水珠,通常在晴朗少风的夜晚出现。而那些植物,冒出来的“汗珠”掉落后,马上又会冒出新的“汗珠”,如此反复,显然不是露珠。况且,露珠的水滴很小,一般覆盖于整张叶片的表面,也不会从叶尖滴落。很明显,我们见到的水滴就是从植物体内流出来的“汗珠”。

③科学家为此做了实验,发现这些“汗珠”里含有少量的无机盐和其他物质,就跟人类的汗水一样。那么,植物为什么会在凉爽的清晨反其道而行之,如此“怕热”而“汗如雨下”呢?

④原来,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水,是需要排出体外的。白天,它们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叶面上的气孔张开,大量水分就通过这些气孔蒸发掉了,所以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它的“汗水”。可到了晚上,气孔“打烊”,全部关闭,而根仍在源源不断地吸水。这样,植物体内的水分就会过剩,需要寻找出口。于是,叶尖叶練上的“水孔”就成了它们的“闸口”。

⑤植物生理学上,科学家们把植物“出汗”称为“吐水”。植物“吐水”越多,吸收的水分和养分就越多,根系也就越发达。这说明,吐水是植物健壮的标志,是农作物高产和树木繁茂的基础。据观测,芋头的一片幼叶在适合的条件下,一夜可“吐”出一百五十滴左右的水。被移载不久的农作物,如果开始“吐水”了,就说明它们已经成活了。

⑥说来也奇怪,许多植物的“汗水”里竞然含有特定物质。如白桦、棕榈树含糖,一般通过“排汗”的方式来排出,这些“汗水”香甜味美,早在远古时就被人们用来酿酒、熬糖。

⑦此外,植物的“汗水”还有利于自身繁衍。有些植物的“香汗”芳香袭人,常引诱某些昆虫前来传粉。植物的“汗水”有相生或相克的特性,如小麦的“汗水”对马铃薯晚疫病就有预防作用,所以马铃薯可以种在刚收割宪小麦的土地上;而在向日葵旁种豌豆,则会两败俱……

⑧另外,人们还利用植物的“汗水”为病人服务。如松树的挥发性分泌物可治疗肺结核;五味子对减轻人的疲劳、增强视力、养脾安神等有一定功效;云杉、白桦、椴树的叶片有杀伤白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选自《知识窗》2017年第7期)

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植物为什么会在凉爽的清晨“怕热”而“汗如雨下”。

2.第⑤段中加点词语“左右”能否删去?为什么?

3.选文④⑤两段的位置能否调换?请说说理由。

4.第⑦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2018 年8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共同呵护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旨在唤起全社会对中小学生近视的重视。随着电脑、手机的智能化和互联网知识的普及,学业负担的加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戴上了近视眼镜,请你参加以“沐浴阳光 眼清目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书写近视口号]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人都希望有一双清晰、明亮、神采奕奕的双眸,请你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工整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提醒大家注意视力健康,远离近视危害。

[活动二:聚焦近视现象]观察下面的漫画,写出你观察到的近视现象。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调查近视现状]观察下面“近视大数据在中国”的图表,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我国目前近视凸显的问题。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探求近视预防]近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在网上展开了热议,请倾听下列人员不同的看法,说出自己的对儿童青少年近视原因的看法。

专家:在诱发近视的三大因素(遗传、环境和营养)中,科学家们认为环境因素对近视眼的发生起的作用更大。电子屏幕、不良光线,姿势不正确、用眼时间太长以及看的物品距离眼睛太近等,都是不良的用眼环境或习惯。

医生:儿童一旦近视一般不可逆转,这就是说,小孩子近视后,一般会以每年50-75 度的速度增加,若其间得不到合理控制,成人后很可能会是一名高度近视患者。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采用高潮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请你选择书中一个人物, 概括他的典型事例,并对他进行简要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以“爱国爱家,弘扬忠孝”为主题的2018年城隍庙西安忠孝文化节,于清明当天隆重举行。②开幕式上,来自西安碑林区某艺术学校的小朋友们现场咏诵孝经。⑧这些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著作《孝经》中的句子,出自七、八岁的孩子之口,赢得了阵阵掌声。④“我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让我们要孝敬父母。”,      这样的回答有些浅显,      这位小朋友在家中却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家务,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明白“孝”的意思。

(1)请提取第①句的主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句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横钱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④句横线处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经典诗文默写

(1)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    (杜甫《春望》)

(2)____________,都愁云惨淡方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或判官归京》)

(3)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4)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黃鹤楼》)

(5)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____________,他生长着。(朱自清《春》)

(6)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7)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8)知不足,____________: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虽有佳肴》)

(9)____________, 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10)远远的街灯明了,____________。(郭沫若 《天上的街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