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犯错
尤金
(1)在上海的一家餐馆里,负责为我们上菜的那位女侍,年轻得像是树上的一片嫩叶。
(2)她捧上蒸鱼时,盘子倾斜。腥膻的鱼汁鲁鲁莽莽地直淋而下,泼洒在我搁于椅子的皮包上。我本能地跳了起来,阴霾的脸,变成欲雨的天。
(3)可是,我还没有发作,我亲爱的女儿便以旋风般的速度站了起来,快步走到女侍身旁,露出了极为温柔的笑脸,拍了拍她的肩膀,说:“不碍事,没关系。”
(4)女侍如受惊的小犬,手足无措地看着我的皮包,嗫嚅地说:“我,我去拿布来抹……”
(5)万万想不到,女儿居然说道:“没事,回家洗洗就干净了。你去做事吧,真的,没关系的,不必放在心上。”
(6)女儿的口气是那么的柔和,倒好似做错事的人是她。
(7)我瞪着女儿,觉得自己像一只气球,气装得过满,要爆炸却又爆不了,不免辛苦。
(8)女儿平静地看着我,在餐馆明亮的灯火下,我清清楚楚地看到,A她大大的眸子里,竟然镀着一层薄薄的泪光。
(9)当天晚上,返回旅馆之后,母女俩齐齐躺在床上,她这才亮出了葫芦里所卖的药:
(10)女儿伦敦求学三年,为了训练她的独立性,我和先生在大学的假期里不让她回家,我们要她自行策划背包旅行,也希望她在英国试试兼职打工的滋味儿。
(11)活泼外向的女儿,在家里十指不沾阳春水,粗工细活都轮不到她,然而来到人生地不熟的英国,却选择当女侍来体验生活。
(12)第一天上工,便闯祸了。
(13)她被分配到厨房去清洗酒杯,那些透亮细致的高脚玻璃杯,一只只薄如蝉翼,只要力道稍稍重一点,便会分崩离析,化成一堆晶亮的碎片。
(14)女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好不容易将那一大堆好似一辈子也洗不完的酒杯洗干净了,正松了一口气时,没有想到身子一歪,一个踉跄,撞倒了杯子,杯子应声倒地,“哐啷、哐啷”连续不断的一串串清脆响声过后,酒杯全化成了地上闪闪烁烁的玻璃碎片。
(15)“妈妈,那一刻,我真有堕入地狱的感觉。”女儿的声音还残存着些许惊悸。
(16)“可是,您知道领班有什么反应吗?她不慌不忙地走了过来,搂住了我。说:亲爱的,你没事吧?
(17)接着,又转过头去吩咐其他员工:赶快把碎片打扫干净吧!
(18)对我,她连一字半句责备的话都没有!”
(19)又有一次,女儿在倒酒时,不小心把鲜红如血的葡萄酒倒在顾客乳白色的衣裙上,好似刻意为她在衣裙上栽种了一季残缺的九重葛。
(20)原以为顾客会大发雷霆,没想到她反而倒过来安慰女儿,说:“没关系,酒渍嘛,不难洗。”
(21)说着,站起来,轻轻拍拍女儿的肩膀,便静悄悄地走进了洗手间,不张扬,更不叫嚣,把眼前这只惊弓之鸟安抚成梁上的小燕子。
(22)女儿的声音,充满了感情:“妈妈,既然别人能原谅我的过失,您就把其他犯错的人当成是您的女儿,原谅她们吧!”
(23)B此刻,在这静谧的夜里,我眼眶全湿。
(24)原谅别人便是放过自己。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1.结合原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葫芦里卖的药”究竟指什么?
2.为什么A处“她大大的眸子里,竟然镀着一层薄薄的泪光”?B处“我眼眶全湿”?请结合文意分别分析。
3.阅读第(2)段划线句,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腥膻的鱼汁鲁鲁莽莽地直淋而下,泼洒在我搁于椅子的皮包上。
4.你觉得文中的女儿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5.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原谅别人便是放过自己。”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车站食堂里的老人
〔俄〕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在迈奥尔的车站食堂的一角里,坐着一个清瘦的老人,生着满脸硬胡子。里加湾的上空,冬天的暴风一阵阵呼啸而过。海岸上覆着很厚的坚冰。透过风雪可以听见波涛冲击岸边坚冰的声音。
显然这位老人是到食堂里来取暖的。他什么也没有点,无精打采地坐在长椅上,把两只手笼在补得很坏的渔夫短大衣袖子里。
和老人一起来的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小白狗,它蹲在老人的脚边哆嗦着。
在老人的邻座上,有一群年轻人,后脑勺绷得很紧,而且脸色通红地、大吵大嚷地喝着啤酒。帽子上的雪融化了。雪水滴到啤酒杯里,漏到熏肠面包上。不过,那些年轻人正在争论一场足球赛,所以没注意到这个。
当一个年轻人拿起面包一口咬下一半时,这条狗忍不住了,它到小桌边,举起前脚,阿谀地望着年轻人的嘴。
“彼契!”老人轻轻地叫它道,“你多不害臊!彼契,你干吗去打扰人家?”
可是彼契仍然站在那里,只是它的前腿不住地哆嗦,因为举乏了,耷拉了下来。等到两脚碰到潮湿的肚子上时,便忽然醒悟过来,又重新举了起来。
但是那些年轻人没注意它。他们正谈得津津有味,而且不时把冷啤酒倒到杯子里。
“彼契!”老人又叫,“喂,彼契!过来!”
小狗很快地摆了几下尾巴,好像告诉老人它听见了,请他原谅,不过它一点办法也没有。它不看老人,甚至完全背过身子去。它好像在说:“我自己知道这不好。不过你又不能给我买一块这样的面包。”
“唉,彼契,彼契!”老人低声说,因为心里难过,声音有点发颤。
彼契又重新摇了一下尾巴,顺便哀求地看了老人一眼。它好像请求他别再叫它,因为它自己心里也不好受,若不是万不得已,它当然绝不会向陌生人讨的。
一个颧骨高大、戴着绿色帽子的年轻入终于看见了这条狗。
“要吃的吗,狗崽子?”他问道,“你的主人在哪儿呢?”
彼契欢喜地摇摇尾巴,看了老人一眼,甚至轻轻叫了一声。
“您是怎么回事,先生!”年轻人说,“您既然养狗就得给食吃,不然就不文明。您的狗跟人家讨食吃,我们这儿有法津规定不许讨饭。”
那些年轻人哄堂大笑起来.
“净是胡说八道,瓦尔卡!”其中一个人喊道,掷给狗一片香肠。
“彼契,不许吃!”老人喊道,他的脖子涨得通红。
小狗蜷缩起身子,耷拉下尾巴,回到老人身边来,甚至看都没看一眼香肠。
“一点渣儿都不许动他们的!”老人说。
他开始痉挛地翻他的衣袋,掏出几个银角子和铜子来,放在掌心上,一面数着,一面吹掉钱上粘着的脏东西。
他走到柜台边,把几文零钱放到潮湿的台子上。
“来一块香肠面包!”老人哑着嗓子说。
女售货员在碟子里放了两块面包,递给了老人。
“只要一块!”老人说。
“您拿去吧!”女售货员低声说,“我不会因为您受穷的……”
“谢谢!”老人说,“谢谢啦!"
他拿起面包到月台上去了。月台上一个人也没有,一阵暴风已经吹过,第二阵暴风正在刮来,不过离得还很远,甚至可以在利耶卢皮河对岸的白色树木上看见微弱的阳光。
老人坐到长凳上,给了彼契一块面包,把另一块用灰色手帕包起来,藏在袋里。
小狗痉孪地吃着,老人看着它说道:“哎,彼契呀,彼契呀!真糊涂啊!”
小狗没听他说活,它在吃东西。老人看着它,用袖子揩着眼睛——风吹下了眼泪。
(选自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有删改)
1.文章的结尾写到老人落泪,你觉得老人落泪的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概括回答。
2.第一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具体分析。
(1)“唉,彼契,彼契!”老人低声说,因为心里难过,声音有点发颤。
(2)“彼契,不许吃!”老人喊道,他的脖子涨得通红。
4.文中的“老人”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① 一封朝奏九重天,________________。(《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② 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
④ 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无题》李商隐)
⑤ 戍鼓断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夜忆舍弟》杜甫)
⑥ ____________________,蝉鸣黄叶汉宫秋。(《咸阳城东楼》许浑)
⑦ ______________,流水桥旁。(《行香子》秦观)
⑧ 醉翁之意不在酒, ______________。(《醉翁亭记》欧阳修)
⑨《行路难》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阅读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依据课文内容默写横线上内容。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有仙则名(________)
(2)苔痕上阶绿(________)
(3)往来无白丁(________)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以“山”“水”类比陋室,用“仙”“龙”类比“德馨”,引出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 文章用象征手法,分别从环境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来象征室主人超尘脱俗的精神品质。
C. 作者最后连举三位古人来例证“陋室不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联系上文还可见作者有自况之意。
D. 作者为“陋室”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不学无术、寻欢作乐的官僚生活的鄙弃和讽刺。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带挈(qiè) 嗔怒(chēn) 骨髓(suí) 不省人事(xǐng)
B. 麾下(huī) 拮据(jù) 娉婷(pīn) 大发雷霆(tíng)
C. 惊骇(hài) 掺杂(cān) 骈进(pián) 强聒不舍(guō)
D. 秕谷(bǐ) 撩逗(liáo) 箱箧(qiè) 自吹自擂(léi)
北大教授林庚在《<西游记>的童话性》一文中写到:儿童对同一人物的想象,可能随着具体情境的变化而出现前后不一致甚至完全矛盾的现象,这在《西游记》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例如,三藏一行来到火焰山,孙行者买了一块热糕,托在手中,好像拿着火盆的灼碳、煤炉中的红钉,烫得他左手倒在右手,右手换在左手。此处孙行者如此怕烫,可是小说中也有多处孙行者不惧灼热的情节。请从作品中举出两例,简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