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①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①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诗词,似乎自然而然地就浮现于脑海。

②可见,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这就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因此,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③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背后,又何尝不是他们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④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⑤比如,我们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许多孩子只记住了这四个字,但究竟什么叫沉郁顿挫、怎么沉郁顿挫的、为什么沉郁顿挫却一概不知,更不用说再进一步去了解杜甫这个人和他背后的时代。某地考试时,出题人出了一首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明明是赏心乐事,但学生总认为杜甫就应该是沉郁顿挫的,所以强行歪解,硬要把诗意往愁闷失意上引。如此古诗文教育显然与文化传承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⑥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时,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的意境和感情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所以,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

⑦当我们从小诵读古诗文、练就“童子功”时,不妨想想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显摆炫耀、获得关注,为了提高成绩、寻求加分,还是为了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体验,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血脉相传?恐怕后者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就个人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成长在一个美的环境中,用古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民族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接续古人的思绪,继承先人的智慧,让古今文化互联互通,从而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⑧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练就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我们心中刻下传统文化的基因,如此,中华文化才有十足的底气,才能生生不息。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3.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1.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2.举例论证,列举了由于学生不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考试中对他的诗句进行了歪解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的观点,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有说服力。 3.首先提出了“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的观点,然后引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再用小时候我们对诗句的粗浅理解和若干年后的深刻理解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来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得出“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的结论。 【解析】 1.试题分析: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题目(论点式题目),或文章开头,或文章结尾。还有的在文章中间,或需要归纳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出现在文章的第二段,即: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2.试题分析:第③段横线处所填的论据是用来论证“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的。D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正是熟读、背诵是学习诗歌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A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是读书对写作的作用。B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强调的是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C项“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强调的是善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明智。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选文第⑤段列举了由于学生不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考试中对他的诗句进行了歪解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作用是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第④段“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的观点,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段的论证思路。选文第⑥段的结构与论证思路非常清晰。首先提出了本段的观点,然后引用古语作道理论据,再用事实论据证明本段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雪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东坡:在湖北黄冈东。苏轼谪黄州时,友入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②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1)上阕划线句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2)结合加点词,说说下阕表达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卜式传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自《汉书》,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以”与“以给徙民”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故临崩寄臣大事 B. 一战

C. 光先帝遗德 D. 其境过清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卜式以耕田畜牧为业。当时汉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

B. 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卜式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这不合“人情”。但是皇帝还是在讨伐匈奴时接受了卜式的家财。

C. 卜式牧羊一年多后,羊肥壮又繁殖很多。皇帝探访他牧羊的地方,卜式向皇帝提出:牧羊的道理和治理人民是类似的。

D. 皇帝渐渐认识到卜式是忠厚的长者,并且有治国才能,后来皇帝又认为卜式朴实忠厚,任命他为相。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使者以         闻:

②愿陛下勿       许:

浑邪等降       会 :

布衣草履而牧羊   布衣:

4.翻译下列句子。

(1)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题。

(1)下列对名著《朝花夕拾》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散文,文章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一一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文章自始至终充满厌恶情感。

B.《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C.《范爱农》一文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D.《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

选段出自《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章?这是鲁迅读了哪一个孝道故事后发的感慨?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该诗集以李白的字命名。

B.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作者并非一人,由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C. “齐人三鼓”意思是齐国军队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古代作战,击鼓命令军队进攻,鸣金命令收兵。

D.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中的“先帝”,指已去世的刘备。古代皇帝死称“崩”或“殂”。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那一天,阳光明媚,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到处传递着幸福的味道。

B. 他平日一向沉默寡言,想不到在辩论会上竟侃侃而谈,令人大吃一惊。

C. 恻隐的默示也可意味着耐心的,乃至当你被搬弄的时辰,你以一种不被加害的方法回应。

D. 浓郁地道的四川乡音加上抑扬顿挫的童话故事,让饱受煎熬的孩子们终于开怀一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