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完成小题。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

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完成小题。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探究三次“看花”在文章结构以及表现“我”生活态度方面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

①“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

②“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我”看菊花。

③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2.谈谈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菊花有何用意。

3.文中的划线句子属于哪种记叙顺序?具体说说它的作用。

4.文章通过感人的细节来刻画母亲,请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5.细读选文,末节中的“要好好儿活……”包含了哪些深意?

6.谈谈你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理解。

 

1.案示例:“看花”为本文中心事件,也是叙述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三次“看花” 反映了“我”的生活态度从绝屯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而在面对现实,再到热爱生活, 渴望创造美好人生的变化过。 2.示例:①提议看菊花,是想让“我”从菊花傲雪凌霜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启示,勇于面对挫折,顽强生活下去;②北海公园是“我”童年的乐园,母亲希望重游北海以唤起“我”美好的记忆,从生活的不幸中振作起来。 3.示例:插叙。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那步田地,突出了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对孩子的无私的爱(突出了母爱的伟大)。 4.示例:例句1:“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分析:句中“挡在窗前”表明母亲极为细心地关注“我”的情绪,唯恐飘零的落叶勾起“我”的悲观之情,突显母亲的爱子深情。 例句2:“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絮絮叨叨地说着”。分析:句中“一会坐下”“一会站起”,表明母亲因为“我”平素封闭自我不愿出门,现在愿意出门散心而分外高兴的心情,突出了母亲关注、爱护儿子的深情。 5.示例:寄予着母亲对“我”的爱与期望,即无论怎样都要珍爱生命,坚强勇敢地活下去;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刻理解与深切怀念,也表达了自己内心深深的自责与愧疚。 6.示例:感叹人子希望尽孝时,父母却已经亡故,而无以言孝。这句话告诫天下的儿女们,要抓住父母健在的光阴,及时尽孝,哪怕是一句体贴的言语,一个关爱的眼神。 【解析】 1.此题考查了关键词语在文章中的作用。在文章结构的作用一般是文章的写作线索、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第一次写“看花”是在春天的季节,母亲提议去北海公园看花,目的是鼓励“我”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第二次写“看花”是在秋天的季节,母亲央求“我”看花,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天的复杂心理;第三次写“看花”是在秋天的季节,“我”和妹妹去看花,实现了母亲临终的愿望,也象征着“我”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因此“花”在文中起到线索作用,是本文写作的中心事件。在生活态度方面的作用,往往是反映我性格的变化:从绝望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而面对现实,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 2.此题考查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母亲对我做的一切行为,都是一种出发点:让我在自然界中获得生命的热爱,从不幸的生活经历中走出来,热爱生活。想借着秋寒的菊花来引喻人生也可以这样,面对着困难困苦,面对着挫折都可以象秋菊那样傲然挺立,像松柏那样经风霜、耐严寒。 3.考查插叙的作用。插叙,是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的叙述方式。插叙有如下作用:照应题目;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性格;突出主题。妹妹的话让我知道了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4.此题考查了语句的赏析。赏析句子时的格式为:此句运用了xx修辞或者细节描写,生动的写出了(浅层意思),表达了(深层意思),回答此题可按照这种格式来回答。所以,我们挑选句子时,也应挑选运用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的句子。如,“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其中“比我还敏感”,反映母亲怕勾起“我”的烦恼,也说明其内心比“我”更沉重或“悄悄地”,表现母亲为自己的大意而后悔,也反映了她内心的痛苦。 5.考查对句子深层含义的揣摩与例句。母亲临终的嘱咐,包含了母亲希望我能够乐观面对生活,不对生活失去信心。同时最后妹妹带我去看菊花,我重复了母亲的话,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说明我重拾信心,不再沉沦面对生活,完成了母亲的遗愿,并将和妹妹好好活下去。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以及当时不理解母亲做法的自责与愧疚。 6.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的枝叶。树是客观事物,风是不停流逝的时间,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所以要趁着还父母健在的光阴,及时尽孝,哪怕是一句体贴的言语,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太丘舍

(2)魏文侯与虞人

(3)尊君在

(4)天又

2.翻译下面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答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按要求默写出古诗文名句。

(1)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____________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3)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4)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论语》中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鉴:镜子),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拟写标语)为激发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请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探究材料)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①15岁的小明在同学的生日宴会上认识了出手大方的王大哥,王大哥经常请他去餐馆吃喝,带他去网吧玩游戏。工作繁忙的父母没时间陪他,王大哥则成了好朋友和崇拜的偶像。一天,王大哥突然对他说:“有一个小子总跟我过不去,我不便出面,你替我教训教训他,反正他也不认识你。”被王大哥这么一蛊惑,原本老实听话的小明手拿木棍,朝那个人的头上猛击一棒,致其重伤。

②小刘、小彭、小陈都是某校初三学生,也曾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父母眼里的好孩子。一次外出游玩时,三人结识了社会青年郑某。郑某通过钱和烟的诱惑,逐渐将他们拉拢成自己的小弟,三人跟随郑某四处游荡,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探究结果: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 《天净沙·秋思》表达了羁旅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C.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作家。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荼馆》,话剧《四世同堂》《龙须沟》等。

D. 《金色花》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写的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母子亲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