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邹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邹凤岭

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焯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簇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都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______→教“我”磨面做饼→给“我”压岁钱→②______→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佩的去向

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3.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4.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B. 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

C. 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

D. 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

5.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1.①带“我”摘艾叶②荒年做艾饼 2.(1)化静为动,传神地写出了山茶花红得鲜艳欲滴的形态(答成“竞相开放”也可)。 (2)“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形成排比,强调了老屋的简朴,表达了“我”对老屋的亲切感。 3.表现了奶奶娇羞的神态(答“娇嗔的样子”也可),表达出奶奶对爷爷深沉的爱和长久的思念。 4.C 5.“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这句话暗示玉心佩已被卖掉,换成了米面,为后文没找到玉心佩作铺垫,表现了奶奶对家人的关爱。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及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时,注意全面把握故事,概括主要情节,分析得出叙述脉络,即线索。文章的第①段是总起,第②段开始回忆奶奶的故事。第②段的主要故事是“我”跟着奶奶去摘艾叶,第③段是讲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第⑤段讲奶奶给“我”压岁钱,第⑥段讲在灾荒年的时候,奶奶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第⑦段讲的是奶奶在生病的时候思念爷爷,第⑧段讲奶奶始终都不说玉心佩的去向。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时,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一个“流”字,化静为动,让首句描写的景色更加生动,灵动地写出了茶叶的红,表现出一副充满生机的画面。(2)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三个词结构相同,突出表现房子用泥建造的样子,表达出“我”对老屋的亲切感。 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加以分析即可。第⑦段写的内容是奶奶在病中对爷爷的思念,这句话是奶奶的自言自语。“好你个外人”表现出了奶奶的娇羞,“面前”“好听的竹笛”等表现出了奶奶对爷爷的爱恋。这一整句话都蕴含了奶奶对爷爷的思念。 4.C项,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奶奶不愿家人为此愧疚和遗憾,不是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选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5.本题考查对“伏笔”这一表现手法的判断和分析能力。解答时,明确这一表现手法的定义,联系相应的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即可。伏笔:在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揭示或暗示。作用:为下文埋下伏笔,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文章第⑥段提到在灾荒年的时候,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暗示玉心佩已被卖掉,换成了米面,为后文找不到玉心佩埋下伏笔。这一个情节表现出了奶奶对家人深切的关爱之情。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完成小题。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探究三次“看花”在文章结构以及表现“我”生活态度方面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

①“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

②“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我”看菊花。

③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2.谈谈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菊花有何用意。

3.文中的划线句子属于哪种记叙顺序?具体说说它的作用。

4.文章通过感人的细节来刻画母亲,请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5.细读选文,末节中的“要好好儿活……”包含了哪些深意?

6.谈谈你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太丘舍

(2)魏文侯与虞人

(3)尊君在

(4)天又

2.翻译下面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答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按要求默写出古诗文名句。

(1)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____________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3)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4)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论语》中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鉴:镜子),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拟写标语)为激发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请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探究材料)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①15岁的小明在同学的生日宴会上认识了出手大方的王大哥,王大哥经常请他去餐馆吃喝,带他去网吧玩游戏。工作繁忙的父母没时间陪他,王大哥则成了好朋友和崇拜的偶像。一天,王大哥突然对他说:“有一个小子总跟我过不去,我不便出面,你替我教训教训他,反正他也不认识你。”被王大哥这么一蛊惑,原本老实听话的小明手拿木棍,朝那个人的头上猛击一棒,致其重伤。

②小刘、小彭、小陈都是某校初三学生,也曾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父母眼里的好孩子。一次外出游玩时,三人结识了社会青年郑某。郑某通过钱和烟的诱惑,逐渐将他们拉拢成自己的小弟,三人跟随郑某四处游荡,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探究结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