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文题一:我为祖国唱首歌 文题二: 泥人和木人在河边...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文题一:我为祖国唱首歌

文题二:

泥人和木人在河边玩,木人调皮的向泥人泼水,泥人吓得连滚带爬地逃走,没命地喊着:“杀人啦,救命呀!”木人生气地说:“你这个人很难相处啊,泼一点水在身上算得了什么?怎地喊杀人、救命呀?没意思!”两人走到篝火前,泥人抱起木人就往火边放,木人吓得魂飞魄散,失声喊道:“杀人啦,救命呀!”泥人赶快抱离篝火,不理解的说:“你这个人也太难相处了,怕你冷,抱你烤烤火,喊什么杀人、放火呀?没意思!”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涉及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

 

我为祖国唱首歌 一把沧桑悠远的古琴,经过百年的凌辱践踏和风尘洗礼,如今的她抖落尘埃、整装待发,预备为全世界再次奏响新的强音! ——题记 60年,光辉岁月弹指间,60年,中华土地大巨变! 十月,秋高气爽,带着丝丝凉意,我们迎来了祖国母亲的60华诞!共和国每一平方公里的热土都浸透着欢乐与幸福,流淌着甜蜜与欣悦。十三亿华夏儿女以豪迈激越的歌声放飞玫瑰色的憧憬与金色的理想,放飞坚如磐石的信念与对伟大祖国赞美的诗行! 我看见古老的长城挺起高昂的胸膛,向世人展示不屈的脊梁;我看见奔涌的长江翻腾起晶莹的浪花,为强盛的祖国放声歌唱;我看见威耸的泰山缀满喜庆的芳林,把社会主义的金色果实献给母亲细细品尝。我还看见一条东方的巨龙盘身而起,呼啸天地,身上的每片金鳞都印刻着两个最神圣的字眼:中国! 祖国像一艘远航的船舰,自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她从开国大典的隆隆炮声中起航,带着一个古老而新生的国家的力量,呐喊着自由民主的口号,踏着坚定而从容的步伐,向世界迈进。1978年,我们的掌舵者邓小平开辟出了一条最适合中国航行的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此,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始了富强之路。这一走就走了31年,更换了三代领导人,我们的航船依然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在这31年间,深圳、厦门等经济特区如大山崛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富裕了数千万人民百姓家;西部大开发使更多的笑颜爬上少数民族的面颊;神舟七号载着人民的希冀观览浩瀚宇宙的奥妙。2008年北京奥运会更是一举夺得全球的目光,绚烂的礼花灿然绽放,奥运健儿奋力搏夺百奖。世界看中国,世界赞中国,世界敬中国! 然而,浩海不能风平浪静,航船也不能一帆风顺,也有搁浅、也有触礁。2008年5月12日,一个令国人永生难忘的日子——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震平实百姓,震华夏大地,更震了祖国母亲脆弱的右心房。那撕心裂肺的痛啊,如同牛鞭抽打在自己的身上,岂是一句悼言,一面哀思,一行眼泪可以追诉的。她的心在淌着血,忍受着割爱的折磨,但她没有哭泣,她强忍悲痛,领导全国人民抗震救灾。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那刻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最高的升华,成为世界上的壮举! 古老中华,浴火重生,国魂再现,朝气蓬勃!前进中的艰难险阻,激发着我们的豪情斗志新的千年,新的世纪,新的起点,十六大给我们吹响了进军的新号角,亿万中国人民正向着新的目标奋进,祖国正向着更远的海域驶去,劈波斩浪,昂首前行! 此时,黄河长江奔涌翻腾,为我们伴奏;五星红旗高展旗帜,为我们喝彩。我们站在长城之巅,放眼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华儿女共同唱响那首流淌在我们心中的圣曲,那首献给祖国的赞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解析】 (一)作文标题“我为祖国唱首歌”。题目中的“我”字,是第一个显明要素。这清晰地规定了这篇文章的叙述主体和叙述线索:以第一人称的叙述主体的视角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来构思全篇。“唱首歌”的“唱”的基本含义是口中发出乐音,或者是依照乐律发出声音。“唱”的引申意义可以是宣传、歌唱、颂扬。如果考生在写作前能够稍作分析,那么,他既可以选择“唱”的基本含义来写自己具体想唱的歌曲,也可以根据“唱”的引申意义来写对某些优秀人物的品质和某些美好事件渗透的精神进行宣传和颂扬。“歌”的含义也有多个方面。首先,最基本的还是其本义“歌曲”。考生当然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写。其次,“歌”字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也有不同的含义。“首”也是一个很好的析题切入口。如果理解为“一首”,文章可以写成记叙文,而且因为数量为“一首”,主题较为集中,很容易写得详尽细腻。如果理解为“多首”,个人以为,考生则可以从散文构思的角度入手,构成很多的排比段落。这样写,容易将文章的结构建筑得清晰井然。“为祖国”指出了是关键性的写作范围。也就是文章中所宣传、歌唱、颂扬的内容都必须与“祖国”有关,要表达出对祖国的爱。 (二)材料作文。根据寓言故事的基本精神,这道作文题的立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认识,相处的前提。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好心相助却不被领情的事,为什么?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对方,我们还没有走进对方的心灵的纹路,所以,我们为对方设计的种种“好”的方案,总是被冷冷的拒绝,甚至“好心”办了“坏事”。其实,认识,是帮助的前提,也是相处的前提,没有深入的认识,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2、换位,思考的良方。我们思考问题,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甚至用自己的思想、方案去约束限制别人,用自己看问题的眼光,却指责别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帮助别人,往往把自己那一套强加给别人,当别人不接受时,自己还很不理解,其实,只要我们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换一个位置来思考,就不会有这样的傻事出现。3、沟通,相处的法宝。当别人好心的帮助,却不适合我们自身的实际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如木人、泥人那样喊过“杀人啦,救命啊!”,然后再抱怨“这人太难相处”吗?显然不能解决问题,相反会得罪朋友,甚至把自己孤立起来。不如坦诚地与朋友沟通,在感谢朋友的同时,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朋友,这样,朋友就会改变他原来不恰当的做法,实现彼此之间的理解,增强彼此之间的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散文阅读

写给母亲贾平凹

①算一算,再有20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

②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14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的,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

③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性地朝右边扭过头去。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嘛。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房间里什么也没有,我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④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哆哆唆唆地叮咛这叮咛那,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⑤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跟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被湿热闹醒,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来,又宽慰自己,我妈在乡下的新住处里,应该是清凉的吧。

⑥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回一趟棣花了。但一丢坟上,现实告诉我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

(选自《青年文摘》2010 年第 21 期,略有改动)

1.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文章多处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仿照示例,再举一例。

前文:算一算,再有 20 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

后文: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

3.母亲去世已经三年,可“我”“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这是为什么?

4.文末作者“热泪肆流,长声哭泣”,他的泪水里包含了哪些情感呢?

5.整篇文章语言朴实,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却句句都能打动人心,请任选一个能感动你的细节,作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贵的“低头”

陈鲁民

①近日,著名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麦克法兰先生,应邀来华访问。旅程中,在飞机上、火车上,他见到了太多的“低头族”,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在低头看手机。但当他走进深圳图书馆时,却十分惊喜地发现,居然有那么多的孩子在低头认真读书,不由地发出感叹:“这是高贵的低头。”

②麦克法兰在“低头”前面加上形容词“高贵的”,既是对记载人类文明的书籍的赞誉,更是对读书这一高雅行为的褒奖。

③由此想起一件事。前几天,我在去北京的高铁上,捧着一本《老子》在看。看着看着,突然觉得自己很“另类”,因为周围的人大都在低头看手机。我故意走了几节车厢,见到一个外国人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一位中年妇女还要给这个“老外”拍照,说是带回去教育孩子。她的两个孩子都是“低头族”,平时不爱读书,成绩很差。

④说起大学生里的“低头族”,恐怕更多。在大学任教,最头疼的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抬头率”。有时候一上课,举目望去,抬头听讲者不到一半,余者大都在低头玩手机。有位教授讲到张爱玲的文学成就时,稍微加了点儿作料,说到张爱玲有三恨:一恨鲥鱼有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教授自以为很幽默地又补充一恨:四恨学生“抬头率”太低。这时,学生们才纷纷抬头笑了几声,但很快又把头低下了,沉浸在游戏或“韩剧”当中。

⑤“高贵的低头”,是为了学习知识,广博见闻,提高素质,增强本领。“高贵的低头”多了,将来就肯定会抬起“高贵的头”,建功立业,一鸣惊人。反之,少了这“高贵的低头”,腹中空空,不学无术,那么未来注定是没有希望的,想抬头恐怕也抬不起来,想出人头地就更不可能了。毕竟,没有哪个老板聘人时会问应聘者会不会打电子游戏,看过多少韩剧,而只会关注应聘者拥有的文凭和各种技能等,而这些都是靠坚持数年“高贵的低头”换来的。

⑥一位常年飞747大客机的空姐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头等舱旅客看书的较多,公务舱旅客看杂志或用笔记本办公的较多,经济舱旅客看电影、玩游戏、聊天、睡觉的较多。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高贵的低头”,普通候机区的人基本上都在低头玩手机。由此,引起了她的深思: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人的行为影响了位置呢?

⑦我们应尽情享受“高贵的低头”带来的精神愉悦。“腹有诗书气自华”,长期而自觉的“高贵的低头”,会使我们潜移默化地拥有高贵的见解,高贵的谈吐,高贵的举止,高贵的容仪,成为底蕴厚重的高雅君子,像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表达的观点。

2.本文第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你认为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人的行为影响了位置呢?请简述理由。

4.联系现实,谈谈如何让更多的人“高贵的低头”。

 

查看答案

说明文阅读

艾在端午

①《诗经·采葛》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中的“萧”与“艾”都是现在的艾。艾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常成群生于路旁、墙脚或草坪中,叶面绿色,叶背呈灰绿色,生有茸毛。

②艾,是端午节的主角,端午节别名“艾节”,就是以艾命名的。端午,又称端阳,其时正是寒暑气交互转换之时,蚊虫苍蝇滋生,细菌病毒繁殖,人易生病。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一并皆由鬼邪作祟所致,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端午为“恶日”。自古至今,艾在端午中受到人们的挚爱,人们用它招百福、辟邪祟、祛毒害。

③古代的一些经史书籍常有端午节“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烟、洗艾浴”等民间习俗的记载。每年端午节来临之际,家家都洒扫庭院,以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防蚊虫,“避邪却鬼”。

④据专家考证,艾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孟子也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的药用价值。

⑤艾在端午,客观上也起到了卫生保健的作用。有人把端午节作为古代“卫生节”,也是不无道理的。

1.文章以《诗经·采葛》开头,有什么作用?

2.艾成为端午节“主角”的原因是什么?

3.第④段运用了___________ (说明方法),说明艾用于治病有着悠久的历史;然后采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

4.艾走进你的生活了吗?请结合实际简单谈谈。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注释)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存:抚恤。耽:沉溺。九重:深宫之内。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必先其心志(使……痛苦)

B. 乱其所为(拂拭)

C. 犹割以啖腹(大腿)

D. 若耽滋味(喜欢,特别爱好)

2.选出下列划线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管夷吾举士/皆以美徐公

B.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时有物外之趣

C. 曾益所不能/如土石何

D. 故卿等为朕耳目/辍耕垄上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列举事例,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

B. (甲)文前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C. (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抚恤百姓。

D. (甲)(乙)两文中划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都强调了治国需贤臣辅佐这一内因,都没有涉及外因。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读书的5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却很累、很痛苦。读书的5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的书目排队)、“返己”(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流行的书要谨慎选择,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

余秋雨、培根和马南邨对读书都有自己精辟的见解。现在九年级(3)班要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写出二种读书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2)传统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为什么?

(3)活动即将结束了,请写一句关于“热爱读书”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