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
山音
秦碧薇
①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外公谢世的第二天,雾气沉沉,天下着密如针脚的雨。
②我对外公印象不深,模糊记得是个文弱的老人。也只偶尔听母亲谈起,说外公从小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在外求学十余载,漂泊十余载,兜兜转转又回到山里。膝下的子女都走出大山,而他却执意守在山脚的泥土房里,当了大半辈子的教书先生。却没料到,一场乍暖还寒的三月冷雨,竟让他与这三尺讲桌永别了。山里的世界静极了,没有丝毫外界的声音,而那些留守山中的孩子,失去了唯一的老师,与外界的世界相牵的线,就生生这么断了。
③“山里人现在越来越少,你外公啊,一人教了几座山头的小孩,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几个。”前来给外公下葬的一位大伯对我说道,末了还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真可惜啊,那些小孩都挺喜欢他的。喏,那边就有一个他的学生。”
④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正好对上一双惶惑不安的眼睛。那是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头发扎得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她定定地看向我,板着脸,双唇紧抿,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发亮,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
⑤我凑过去问她:“你家在哪?”她抬头飞快地瞟了我一眼,不说话,朝山上一片在雨中凝固的苍翠努了努嘴。“你爸妈呢?”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了一层寒霜,眼皮也耷拉下来。她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半晌才失落地开口:“他们去外面打工了。”“那你跟谁过?”“弟弟妹妹,还有奶奶。”之后我也不知该怎样搭话,便默默走开了,因为我猛然发现,我们之间已然如被巨斧劈开了一道鸿沟,我与她的距离,就像各自眼中的风景般遥远。山也跟着沉默,不发出什么声响。
⑥在她的奶奶走后,她突然叫住了我。“你外公教过我,我很喜欢他。”
⑦ “他教我们认字、算术,还给我们念诗、唱歌。他还说,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作夔州。”
⑧ “你看到我们头顶的天空了吗?他说这是夔州特有的天空,他说这种天空是‘苍色’的。”
⑨我惊讶于她会对我这个陌生人讲这些,更惊讶于她没有我想象中隐忍至极的悲伤,却也不是饱经沧桑的麻木老成,而是一个正当年华少女的冷静自持。仿佛外公的离去对她来说只是送别一只北归的鸟,是注视一片摇落在厚厚腐殖质中难觅踪迹的叶子。我明白,可能对于她,离别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
⑩渐渐地,我跟她熟稔起来。我发现她非常喜欢看书,时常看见她捧着翻旧的课本,在风里站成一株瘦削的酢浆草,融进绿得化不开的山中。
⑾雨声渐疏,在某个午后,阳光居然冒了个角,从天际漏了丝丝缕缕下来.我仲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搬了把凳子和她在院子里打发时间清洁润泽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一种享受。我在很多个梦境里都幻想逃离城市,翻过小巷低矮的隔墙,爬上摇摇欲坠的备用天梯,踩过碎砖烂瓦的屋顶,色彩斑斓的霓虹给我披上一层脏兮兮的光,视线所及之处都融化成僵硬死板的色块,水泥森林将我围困在高粱飞架之间。耳边的尘嚣,是炸了线的重工业蝉鸣,于是大脑也要爆炸了似的,不由得感叹道:“还是山里好啊!”
⑿她不能置信地望向我,脸颊激动得有些发红。“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活,一人在山中,仅仅一人,不能做什么,只能听流水的声音,风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远山浅淡,与天相接的地方只剩一条极细的线,是她抿起的嘴唇。她凝望那阵奔跑的风,似乎想将它捕捉。又转而凝望后山的竹浪松涛,像凝望一个梦中的幻影.。“而现在我不能读书了,除了大山,外面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她的话语似被水浸透,我转过头,看见她眼里的泪花像在走钢丝,摇摇欲坠。
⒀她侧过身去不想说话了。
⒁大地在我脚下隐隐颤动着,传出声响,混杂着风、树叶、草木、鸟鸣,是一支破碎的竹笛、一把断弦的琵琶,一声一声,都好像一种呜咽。
⒂我离开那天,她执意要来送我。
⒃她步履轻捷,每一步,都分毫不差地踏着我的影子,宛若夏商时祭天祈雨的女祭司。她语调平仄分明,在四下无人的山中响彻,像黄昏,像诗人,像黄昏中的诗人。她说:“我听说再过几个星期,学校就有人来修理了,有新学校,就有老师,就可以上学了。”她非常高兴。
⒄我撞入她黑桑葚般明亮的眼睛,宛若跌进鸦青色的深谷。“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解意在烟视媚行。”耳畔有什么呼啸而过。
⒅是山音。
1.依据选文内容完成表格。
段落 | ①——⑨ | ⑩——⒂ | ⒃——(21) |
内容 | A | “我”与女孩渐熟后,聊起“山里生活”的话题,女孩倍感伤心。 | B |
2.选文第③段有什么作用?
3.赏析选文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她的脸迅速蒙上了一层寒霜
4.选文第 ⒁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请分析选文题目“山音”的含义。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④。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 ②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鸱枭(chī xiāo):两中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B.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C.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 D.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明:
(2)广:
(3)疾:
(4)恶:
3.翻译下列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4.(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学习,(甲)文强调“________”是学习的前提,(乙)文则告诉我们“________”是学习的目的。(用原文中的字词填空)
古诗文填空。
(1)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秋词》)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5)逝者如斯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7)《观沧海》中,总写大海、山岛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8)《论语<十二章>》中写出孔子对待不义富贵的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性学习。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请你根据以下三则材料来说明“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材料一: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茶诗。到了唐代,世界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基本形成。
材料二:茶文化与文学艺术联系紧密。刘禹锡的《尝茶》、苏轼的《咏茶》、文徵明的《陆羽烹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都是这二者结合的经典之作。
材料三:古老的中国茶文化在对外交流中逐渐传到各国,同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相结合,对很多国家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五代末至明初,中国茶文化迎来了第二个高峰,点茶茶道开始流行,茶文学和茶具文化日益繁荣。受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影响,韩国的茶礼也于这一时期兴起,并逐步普及于王室、官员、僧道乃至百姓中间。
结合语境补写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微风和平的湖面相遇,留下一层层涟漪;大雁和辽阔的蓝天相遇,留下一声声欢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和短暂的青春相遇,又该留下什么呢?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有很多故事深受孩子们喜爱,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大战红孩儿、偷吃人参果、真假美猴王等。
B.《西游记》中唐僧先后在五行山收了孙悟空,在鹰愁涧收了白龙马,在高老庄收了猪八戒,在流沙河收了沙和尚。师徒历经磨难,取得真经。
C.阿长是《朝花夕拾》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其中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和《狗·猫·鼠》都有提到。
D.作者在《五猖会》中,表达了对迎神赛会的热切期盼,也表达了对父亲让他背《天演论》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