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淅沥/莅临 草垛/跺脚 瘫痪/沙滩
B.匿笑/静谧 霎时/刹那 粗犷/空旷
C.争执/执着 捡起/检查 碣石/轻捷
D.徘徊/排球 心绪/记叙 干涩/吝啬
每个人心中都有值得珍藏的东西,或许是一份真挚的友情,或许是一个影响你的人,或许是一段难忘的回忆……请你用深情的笔触真实记录你心中的“宝藏”,以“我心中的宝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字数不少于600字。
阅读《老汪栗子》,完成小题:
老汪栗子
①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江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粟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粟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粟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1.请通读全文,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
晚开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野栗→__________
2.文章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结尾说“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句中的“悄悄”有什么表达效果?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的老汪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节选),完成小题。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那是在 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 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 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眼吧! 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牧羊人让我喝了他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 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 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1.下面句子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2.从文中找出与第②段画线句相互照应的句子,并说说这么写的好处。
3.如何理解“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高怀中,业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以千数,一婢悯之,每夜窃部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河,如是累年。一日面店被焚,婢仓皇出逃,为火所伤,困于河滨。夜深入睡,比醒而痛减,伤尽愈。视之,有河中污泥,敷于伤处,而周有鳝之行迹,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高怀中感其异,遂为之罢业。及拆锅,下有洞,生鳝无数盘其中,悉纵之于河。
(注释)业:经营。比:等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意暇甚
②狼亦黠矣
③其一犬坐于前
④为火所伤
2.翻译下列句子。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高怀中感其异,遂为之罢业。
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一处)
(1)禽 兽 之 变 诈 几 何 哉?
(2)始 知 向 所 放 生 之 鳝 来 救 也。
4.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 )
例句:又数刀毙之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C.悉纵之于河 D.而周有鳝之行迹
5.甲文屠夫杀狼,乙文婢女救鳝,一杀一救,两故事分别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注)①清江引:曲牌名 ②未:什么时候 ③红叶天:秋天 ④黄花:菊花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的画面。
2.这首小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