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输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赌兴。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1.作者写元宵灯节一共罗列了哪几类灯?

2.作者为什么单独成段,较为详细地介绍看围屏的习俗?

3.请结合下列句子,具体分析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 

(1)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 

(2)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4.简析文章结尾“年,就这样过去了”蕴含的思想感情。

 

1.各屋里的灯,街上的走马灯,孩子们玩的灯,放到天上的红灯笼。 2.①这一习俗为外地所没有,是作者家乡特有的。②围屏上画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组成连环画形式,富有吸引力。③看围屏是家乡过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怀念。 3.(1)口语化的语言(或运用反问),体现了作者的幽默感,富有生活的情趣。 (2)“嗤”是拟声词(或作者运用“起”“升”“灭”一连串动词),形象而富有画面感,描绘出放高升时短暂的过程、状态。 4.①对元宵节的留恋;②对故乡习俗的怀念;③对美好岁月流逝的感慨。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知。文章写完元宵的习俗之后,开始写灯,首先是“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还有“上街去看走马灯”、“孩子有自己的灯”和“天上有一盏红灯笼”,这四种灯。据此概括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文章的情节安排。文中在写到“看围屏”时单独成段,通过阅读文章可以发现这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写出了“围屏”的吸引力,而且“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足见它的重要。据此理解作答。 3.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1)“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句中使用的语言非常的口语化,让人感觉亲切自然,简单朴素,表现了作者的幽默。(2)“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一句中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起火燃放时的情态及过程的短暂。 4.此题考查的是对结尾所包含的感情的理解。“年,就这样过去了”短短几个字,可以读出作者对故乡的习俗的留恋和怀念,同时“就这样过去了”又可以感悟到作者的一种感慨和惋惜之情,感慨美好时光的流逝,从而感到深深的惋惜。据此理解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芒针为钩,荆筱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鱼于百仞之渊、汩流之中,纶不,钩不伸,竿不挠。

楚王闻异之,召问故。

詹何曰:“曾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于云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仿而学钓,五年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制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楚王曰:“善!”

(选自《列子·詹何钓鱼》,有删改)

(注)①纶:钓线。②筱:细小的竹子。③缴(zhuó):拴在箭上的生丝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纶不            绝:

(2)五年尽其道      始:

(3)唯鱼之          念: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A.蒲且子之弋      花之君子者 (周敦颐《爱莲说》)

B.盈车鱼          介胄士不拜 (《史记·周亚夫军细柳》)

C.异之          两狼之并驱如故(《聊斋志异·狼》)

D.召问故          如土石何(《列子·愚公移山》)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鱼见臣之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

(2)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

4.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哪些学习方面的启示?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登新平楼

李白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

(注)本诗为李白年轻时离开长安登新平楼回望京城所作。

1.本诗颔联写景颇具特色,试加以赏析。

2.尾联中“愁”字含义丰富,试结合全诗分析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这则新闻内容,按要求答题。

澳门特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港珠澳大桥通车带动下,11月入境旅客同比大增15.3%,达326.6万人次。其中,取道陆路入境旅客增幅显著,经海路入境旅客则大幅减少。

11月入境澳门旅客数环比也上升了3.6%,其中留宿旅客158.9万人次,不过夜旅客167.7万人次,同比分别增加5.1%和26.9%。旅客平均逗留1.2日,与去年同月持平。

11月内地旅客有228.3万人次入境澳门,同比上升15.3%,其中个人游旅客增加19.1%至105.5万人次。

按入境方式统计,因港珠澳大桥通车,使得取道陆路入境的旅客同比大增47.9%,达231.5万人次,当中包括43.7万人次经港珠澳大桥入境。另一方面,经海路入境的旅客则大幅减少33.7%至67.8万人次,经外港客运码头和氹(dàng)仔客运码头入境的旅客分别下跌了31.9%和36.3%。

今年前11个月,入境澳门旅客累计达3223.4万人次,同比增加9.1%。其中内地旅客达2281.2万人次,上升13.3%。

(1)请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2)请指出画线句子的语病,并提出修改意见。

(3)港珠澳大桥通车,大大缩短了粤港澳三地的通勤时间,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可用毛泽东同志的哪句诗词来印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打算捉一只狼蛛。于是我在洞口舞动一根小穗,模仿蜜蜂的嗡嗡声。我想狼蛛听到这声音会以为是猎物自投罗网,马上会冲出来。可是我的计划失败了。那狼蛛倒的确往上爬了一些,想试探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但它立刻嗅出这不是猎物而是一个陷阱,于是一动不动地停在半途,坚决不肯出来,只是充满戒心地望着洞外。

看来要捉到这只狡猾的狼蛛,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活的蜜蜂作诱饵。于是我找了一只瓶子,瓶子的口和洞口一样大。我把一只土蜂装在瓶子里,然后把瓶口罩在洞口上。这强大的土蜂起先只是嗡嗡直叫,歇斯底里地撞击着这玻璃囚室,拼命想冲出这可恶的地方。当它发现有一个洞口和自己的洞口很像的时候,便毫不犹豫地飞进去了。它实在是愚蠢得很,走了那么一条自取灭亡的路。当它飞下去的时候,那狼蛛也正在匆匆忙忙往上赶,于是它们在洞的拐弯处相撞了。不久我就听到了里面传来一阵死亡时的惨叫——那只可怜的土蜂!这以后便是一段很长的沉默。我把瓶子移开,用一把钳子到洞里去探索。我把那土蜂拖出来,它已经死了,正像刚才我所想象的那样。一幕悲剧早已在洞里发生了。这狼蛛突然被夺走了从天而降的猎物,愣了一下,实在舍不得放弃这肥美的猎物,急急地跟上来,于是猎物和打猎的都出洞了,我赶紧趁机用石子把洞口塞住。这狼蛛被突如其来的变化惊呆了,一下子变得很胆怯,在那里犹豫着,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根本没有勇气逃走。不到一秒钟功夫,我便毫不费力地用一根草把拨进个纸袋里。我就用这样的办法诱它出洞,然后捉拿归案。不久我的实验室里就有了一群狼蛛。

(1)以上选段出自法国作家法布尔的《            》。

(2)阅读原著,下列哪一项不是作者为了测试狼蛛毒素选取的“试验品”(     )

A.蚱蜢     B.鼹鼠    C.木匠蜂    D.麻雀

(3)周作人说:“他以人性观照虫性,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查看答案

古诗文填空

(1)______________,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

(2)中原乱,__________ ,几时收?                    (朱敦儒《相见欢》)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__________________ 。   (《列子·愚公移山》)

(4)__________。九万里风鹏正举。   (李清照《渔家傲》)

(5)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战争惨烈场面的诗句是“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