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催春的雨,引得山茶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鸣鸣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1.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我”磨面作饼→给“我”压岁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心佩的去向

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2)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3.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4.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B. 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

C. 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

D. 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

5.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1. ①奶奶摘艾叶 ②奶奶珍藏着玉佩 2.①一个“流”字写出了山茶遍野,茶叶呈现红色,写出了叶嫩,充满生机的情态。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房子用泥建造的样子,表达出我对奶奶的怀念。 3.表现了奶奶娇羞的神态(答“娇羞的样子”也可);表达出奶奶对爷爷深沉的爱和长久的思念。 4.C 5.“淸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地做出了艾叶饼。”这句话暗示玉心佩已被卖掉,换成了米面。为后文没找到玉心佩作铺垫;表现了奶奶对家人的关爱。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和把握。解答此类试题首先通读全文,然后大概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出文中的事件。②段写了“我”在奶奶的带领下,摘艾叶;③段写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⑤段写奶奶给“我”压岁钱;⑥段写荒年时,奶奶将玉佩卖掉,换成了米面;⑦段写奶奶病中思念爷爷;⑻段写了奶奶最终也没有说出玉佩的去向。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句中“流”的意思本来是液体移动。在这里形容“山茶”的红色,写出了山茶的多和艳,表现了勃勃的生机。“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句中“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有节奏,写出了老屋的样子——朴实,而老屋正是奶奶的象征,所以对老屋的怀念也是对奶奶的怀念。据此作答。 3.此题考查的是结合语句分析人物形象。“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这句是奶奶生病之后,出于对爷爷长久的思念,所以此时奶奶的语言中透露出的应该是娇羞。据此理解作答。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中奶奶不说玉心珮的去向并不是担心家人埋怨,而是不愿让家人为此而愧疚和遗憾。故选C。 5.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伏笔这一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考查。“淸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地做出了艾叶饼。”这句话暗示了玉珮已经卖掉,换成了米面,这处的句子可以说是为后文找不到玉珮做铺垫,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同时这一情节也表现了奶奶对家人的爱。据此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小题。

夜   晚

①月亮是别在乡村上的一枚徽章。

②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中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③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即使他们的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农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的感觉。

④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亮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30 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透过树阴筛下的满地光斑,闪闪烁烁,飘忽不定;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晾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在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⑤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就在这时候出现,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织女也在这时候出现,银河系里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哗啦塌下来,把我黑咕隆咚地一口完全吞下,天幕上闪烁不定的遥远彼岸在步步退近。我是躺在一个晾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和飘浮?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时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这是一个必须绝对诚实全盘招供的时刻,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⑥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1.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城市的        和乡村夜晚的   ,抒发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2.文章第(5)段中说:“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文章结尾运用用了               的写法,意境幽远。请写出一句与此意境或写法相似的古诗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禨():迷信鬼神和灾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非学无以广  2)非淡泊无以明   3)孙叔敖  4)王封我矣

2.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1)而 失。

2)非 志,非 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5.“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前两句中      (景物)点明了诗人送别友人是在   季节。

2.诗中后两句有两处环境描写,找出其中的一处并分析其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材料二  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对图像的过量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说:“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

(1)以上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就此进行一次采访,请以语文老师为采访对象设计两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①下列关于《西游记》和《朝花夕拾》两本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乱石山碧波潭底,孙悟空变作一只螃蟹,偷走了牛魔王的辟水金睛兽。

B.孙悟空向铁扇公主三借芭蕉扇,其中二借芭蕉扇时采用了假冒牛魔王的方法。

C.《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都写到了鲁迅离开家乡,外出求学的经历。

D.“我”对长妈妈产生空前敬意的原因是她给“我”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山海经》。

②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八戒与沙僧听得呼他圣号,即忙解了马、挑着担奔出来,也不顾泥泞,顺涧边找寻。只见那上溜头,翻波滚浪,急流中尚下一个人来。沙僧见了,连衣跳下水中,抱上岸来,却是孙大圣身躯。嗯!你看他蜷跼四肢伸不得,浑身上下冷如冰。沙和尚满眼垂泪,道:“师兄!可惜了你,亿万年不老长生客,如今化作个中途短命人!”

语段中孙悟空被伤得如此严重,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请简述相关详细情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