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既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会有不期而至的风雨。有时让人忍住欢笑,有...

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既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会有不期而至的风雨。有时让人忍住欢笑,有时又让人忍不住落泪;有时让人忍不住愤怒,有时又让人忍不住叫好……“忍不住”是我们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往往能流露出一个人的真感受、真想法、真性情。

请以“忍不住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在答题卷上; ②不要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参考例文 忍不住思念 我感谢我们曾拥有过,曾在彼此心里住过,让那些岁月在回忆的天空里闪烁,让我,忍不住思念…… 那堂语文课,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周四,又是下午第一节。很多同学都埋着头,用课本遮掩因犯困而迷糊的眼神。夏日的午后,闷热混杂着少年的汗味弥漫在教室里;窗外的老柳树似乎懒得再摇曳,蝉儿却很高调地重复着昨天的老歌;远处传来繁忙的市音,隐隐约约,嘈嘈杂杂…… 也许只是为了这样沉闷,年轻的语文老师说:“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这同学,你来说说看。”我没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迟迟疑疑地站起来。周围有窃窃的笑声与私语。 我的心,因为那些轻蔑的话语而猛烈地跳动,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我真想冲那些自以为是的同学说一句:住嘴!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下意识地低头,再低头,想把自己滚烫的脸,埋进深深的臂弯。 我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窘迫、很无助。语文老师轻轻地走到我旁边:“怎么了,是不是不舒服?”老师侧着脸,关切地看着我。我摇摇头,双手很奇怪地卷着书角,然后展开,再卷起,好像一点点铺排着内心的局促、不安…… 老师帮我把书角展平,指着那篇文章说:“你好好想想,感觉到了什么?”“作者在本文中写出了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它描述了在家庭遭受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只是几句话而已,语文老师却很欣赏地说:“说得好!朱自清的这篇文章,记事颇简单,在那黑暗的社会里,一个丢了差使的小吏一心一意送子北上读书,在火车站送别。也反映了小吏深知读书的重要。” 王安石在他的《劝学文》中,告诫我们“读书不破费,读书利万倍。窗前读古书,灯下寻书义。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我忽然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我要端正学习态度,加倍努力,把自己的成绩赶上去。 【解析】 作文题属于有提示的半命题作文,“忍不住 ”的文题设计,有提示语的半命题作文,没有什么审题障碍,因为提示语中的三组具体动词,已经暗示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与情感体验,准确选择其中任意一个词,或者是这些词的近义词,也可以是提示语中未出现的词,只要跟自己的情感相吻合就行。如课堂上对同学妙语连珠的独创发言忍不住赞赏,对抑扬顿挫的精彩朗读忍不住鼓掌,得知春游或秋游的消息后忍不住兴奋等。该文题虽无审题障碍,最好用第一人称写,这样才能具体生动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忍不住”是心理活动的最终结果,有着不同寻常的放纵奔流的情感激荡历程。如写看一场扣人心弦的篮球赛时,面对一个个准确无误的远距离投篮,欣赏到一个个声东击西的假动作成功迷惑对方,看到一次次冲破艰难险阻的上篮动作……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忍不住为之叫好?运动员们为什么会有如此突出的成就——那些“成功的花”的背后,一定“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再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状况,不更应该分秒必争吗?……这些都是文章中应该精心刻画的内容。如果你要写“忍不住愤怒”,不妨写成微型小说。虽说“退一步”能够“海阔天空”,“忍三分”可以“风平浪静”,但当有些时候,情节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些事让人怎么也忍不住,非“愤怒”不可。可以从情节的开端写起,写情节发展后的一忍再忍,再写情节达到高潮时的终于“忍无可忍”。详细刻画自己是怎样在瞬间爆发出激烈情感的,在场的人又有什么异常反应,自己冷静下来后心情又有哪些变化,又有哪些感受体会。这样一路写下来,波澜起伏,可读性就大大增强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催春的雨,引得山茶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鸣鸣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1.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我”磨面作饼→给“我”压岁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心佩的去向

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2)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3.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4.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B. 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

C. 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

D. 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

5.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小题。

夜   晚

①月亮是别在乡村上的一枚徽章。

②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中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③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即使他们的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农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的感觉。

④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亮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30 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透过树阴筛下的满地光斑,闪闪烁烁,飘忽不定;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晾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在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⑤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就在这时候出现,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织女也在这时候出现,银河系里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哗啦塌下来,把我黑咕隆咚地一口完全吞下,天幕上闪烁不定的遥远彼岸在步步退近。我是躺在一个晾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和飘浮?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时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这是一个必须绝对诚实全盘招供的时刻,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⑥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1.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城市的        和乡村夜晚的   ,抒发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2.文章第(5)段中说:“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文章结尾运用用了               的写法,意境幽远。请写出一句与此意境或写法相似的古诗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禨():迷信鬼神和灾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非学无以广  2)非淡泊无以明   3)孙叔敖  4)王封我矣

2.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1)而 失。

2)非 志,非 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5.“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前两句中      (景物)点明了诗人送别友人是在   季节。

2.诗中后两句有两处环境描写,找出其中的一处并分析其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材料二  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对图像的过量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说:“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

(1)以上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就此进行一次采访,请以语文老师为采访对象设计两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