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桓公伏甲①设馔,广延朝士,因此②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王曰:"晋阼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③,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注)①伏甲:埋伏士兵。 ②因此:趁此。③洛生咏:晋阳洛阳一带的读书人吟诵诗文的音调。④趣:急速,赶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当作何计 (________) (2)相与俱前(_______)
2.对划线句“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王坦之非常惊慌,渐渐地在脸色上看出来。
B.王坦之惊慌的模样,渐渐地在脸色上看出来。
C.王坦之非常惊慌,渐渐地从脸色上显露出来。
D.王坦之惊慌的模样,渐渐地从脸色上显露出来。
3.桓温“伏甲设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阅读下面古文,回答各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月色入户 ②欣然起行 ③念无与为乐者 ④盖竹柏影也
2.请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作者在文中抒发了那些情感?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作者字______。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
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3.诗人奉命出使边塞慰军,为什么却以“蓬”、“雁”自比?
名著导读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大圣却有算计:爬上树,一只手使击子,一只手将锦布直裰的襟儿扯起来,做个兜子等住,他却串枝分叶,敲了三个果,兜在襟中,跳下树,一直前来,径到厨房里去。那八戒笑道:“哥哥,可有么?”行者道:“这不是?老孙的手到擒来。这个果子,也莫背了沙僧,可叫他一声。”八戒即招手叫道:“悟净,你来。”
那沙僧撇下行李,跑进厨房道:“哥哥,叫我怎的?”行者放开衣兜道:“兄弟,你看这个是甚的东西?”沙僧见了道:“是人参果。”行者道:“好啊!你倒认得,你曾在那里吃过的?”沙僧道:“小弟虽不曾吃,但旧时做卷帘大将,扶侍鸾舆赴蟠桃宴,尝见海外诸仙将此果与王母上寿。见便曾见,却未曾吃。哥哥,可与我些儿尝尝?”行者道:“不消讲,兄弟们一家一个。”他三人将三个果各各受用。那八戒食肠大,口又大,一则是听见童子吃时,便觉馋虫拱动,却才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毂辘的囫囵吞咽下肚,却白着眼胡赖,向行者、沙僧道:“你两个吃的是甚么?”沙僧道:“人参果。”八戒道:“甚么味道?”行者道:“悟净,不要睬他!你倒先吃了,又来问谁?”八戒道:“哥哥,吃的忙了些,不象你们细嚼细咽,尝出些滋味。我也不知有核无核,就吞下去了。哥啊,为人为彻。已经调动我这馋虫,再去弄个儿来,老猪细细的吃吃。”行者道:“兄弟,你好不知止足这个东西,比不得那米食面食,撞着尽饱。象这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我们吃他这一个,也是大有缘法,不等小可。罢罢罢!彀了!”
他欠起身来,把一个金击子,瞒窗眼儿,丢进他道房里,竟不睬他。
①文段节选自《西游记》,作者是 朝的 (人名)。
②请为选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
③文表现了猪八戒怎样的性格特点?
(2)《红星照耀中国》是 (国家)记者 (人名)1936年深入革命根据地,根据采访和考察,切实地反映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当时为了方便出版,曾易名为 。
默写
①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
②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
③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⑤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渡荆门送别》诗中与 “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间”一句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七子”分别是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其中的刘桢和曹操是同时代的人物。
B.“新闻”也称“消息”,在内容安排上与一般问题写作无异,但是任何一篇新闻都具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C.“妻子”在古诗文中指:妻子儿女。“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中的“妻子”意思与之不同。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南宋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