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
某中学八(1)班将开展以“过有意义的生日”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这些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为了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生日观,班级准备邀请学校李校长在9月10日上午9点到班级作一次报告。请你以班长的名义给李校长写封邀请函。
(2)为了倡导同学们树立一种文明节俭、有内涵的生日观,八(1)班全体学生向全校发出倡议。下面是倡议书部分内容,A、B、C三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按要求修改。
生日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美丽的日子。庆祝生日就是在提醒我们新的一岁需要我们书写更绚丽的篇章。因此,我们发出如下建议:首先,感恩父母。(A)从生命孕育的那一天起,使我们就是父母的牵挂;其次,文明节俭。(B)金钱绝不是称量友谊的尺子:再次,过有内涵的生日.(C)岁月增长会让我们学会生活、享受生活、面对生活。
①(A)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将“_________”一词删去。
②(B)处画线句子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_”一词改为“_________”。
③(C)处画线句子语序不当,应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送出真诚祝福,既快乐自己,也快乐别人。请仿照句子,送出你的祝福。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能领略鲜花的娇艳;_________,_________。祝您有一个特别的生日。
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__》。是美国著名记者__________的不朽名著。
(2)在井冈山时期,红军给战士规定了三条纪律:一是行动听指挥,二是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各题
亲情没有珑重的形式,没有华丽的包装,它在生活逶迤的长卷中,如空气一样浸满每一个空隙,无色无味,无形无影,于是也常常让我们在拥有时习以为常,在享受时无动于zhōng。亲情是饭桌窗前的晏晏谈笑,是柴米油盐间的琐碎细腻;是满怀爱意的一个眼神,______________;是离别后辗转反侧的牵挂,______________。常常,一个简单的电话,一句平常的问候,都是对亲情最生动的演绎和诠释。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逶迤( ) 无动于zhōng( ) 晏晏谈笑( )
(2)文中含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它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习”在《新华字典》中有三个解释。文中“习以为常”的“习”意思应为( )
A、学习后再温熟,反复地学使熟练
B、对某事熟悉
C、习惯,长期重复地做,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行为
(4)仿照文中画线句子,补写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
③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④东皋薄暮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祯《赠从弟》)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名句。
①《使至塞上》通过写景交代行踪,暗示自己内心激愤,抑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朱元思书》中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以“这就是经典”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提示:
①从书籍的推介、评价、感受等方面组文。内容充实,调理明晰;
②写楷体字,卷面整洁。
③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苦不苦
那年冬天,上海冷风如刀。
夜幕降临,街上人稀车少,作家张爱玲裹紧大衣,加快步伐,赶回常德路上的公寓。路灯下,一个小吃摊子,像汪洋中的一条船,让路人看见希望和温暖。
她走过去,跟摊主打招呼,守摊的还是那个熟悉的女子,不一样的是,多了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在风中瑟瑟发抖。这是摊主的儿子。看着孩子冻得通红的脸,张爱玲的心顿时揪得紧,习惯性地要了一碗汤圆。
女人在煮汤圆的时候,张爱玲跟孩子拉起了家常,陌生一点点淡去,越聊越亲了。
她关心起孩子来,问道:“孩子,苦不苦?”
孩子爽脆地答:“不苦,很甜的。”
一问一答之际,女人将一碗热腾腾的汤圆递给了张爱玲。
张爱玲迟疑了一会,接过碗来,兀自笑了,显然,孩子的话,是针对汤圆来的,而她固执地认为他是以乐观的方式,正面回答了自己的问题。这是一个苦中作乐的孩子,乐观写在脸上,也涂抹在他的话语里。
寒风中,他的一句话,成了她心底一抹暖融融的亮红,照亮了这个冷寂的冬夜。
生活苦不苦,孩子和大人的视角往往不一样。
一次微醺后,书画家、作家丰子恺把四岁的儿子华瞻捉到膝盖上来,逗他玩。
丰先生问儿子:“你最喜欢做什么?”
本以为孩子会说吃糖呀,逛庙会呀什么的,没料到孩子说:“逃难。”
枪炮声一响,大人慌张,卷起铺盖,背井离乡,路上要多恓惶有多恓惶,要有多痛苦就有多痛苦,哪来的什么喜欢,怎么可能会有好感?
他追问道:“你晓得逃难是什么?”
儿子说:“就是爸爸、妈妈、宝宝姐姐、软软……还有姨娘,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
孩子眼中的逃难,过滤了生活的苦和精神的痛,以及肉身的煎熬,印在记忆里的,竟是一家人出游的快乐。丰子恺像是受到了神谕一般,发誓要向孩子学习,因为孩子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网,看见事实真相,洞察事物本质。
何止张爱玲、丰子恺有过这样的经历感怀,我本人也有过切身的感受。
2016年暑假,带女儿第一次出国旅游,从曼谷到芭堤雅,来回兜了一圈,舟车劳顿,一身疲惫。最后一夜,行程比较紧,旅行团晚上11点多才抵达酒店入住,凌晨一点半,我们又被闹钟叫醒。同行的大人个个叫苦连天,更何况十岁的小孩子,心想,女儿一定累坏了。
飞机起飞的时候,我问女儿:“辛不辛苦?”
女儿说:“不辛苦啊,好好玩哦。”
一会儿,她把头一歪,沉沉地睡去,舷窗外,一轮鲜红的太阳从曼谷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再苦再累,在孩子看来,却是好玩,是不是稀奇,算不算有趣?
世上所有的苦,是不是都有好玩的成分,甚至像汤圆那样是很甜的?
世事复杂,生活零乱,人性幽微,是孩子帮我们化繁为简,透过现象看本质,苦与乐,原来是可以调换的。苦也是甜,苦也是好玩,有意思的。
苦,实在不是一种纯粹的滋味,更多的时候,它是基调,是容器,是烘托,像午后咖啡厅里静静流淌出来的背景音乐。人间的苦,衍生出来的东西很多,比如冷夜里的明亮之色,逃难之中的快乐。
生活苦不苦,境遇悲不悲,不用过多品味,多想想孩子们打心底的真诚吐露吧。
1.文章写了三件“以苦为乐”的事,请加以概括。
2.文章注重事件间的衔接与过渡,使得文章结构严谨,主旨突出。请加以评析。
3.赏析划线句子的比喻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