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洪振秋 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洪振秋

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②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③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春风拂面之际,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倚在高高的墙头上,藏匿于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在青石板的夹缝中撑出绿意,在波光潋滟的春江上泼墨、写意……

④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她们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之上,其它植物都无法落脚,唯有青苔从墙缝里、石缝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⑤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诗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的花事。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主人因怕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

⑥中国人还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最早是“元四家”,后有沈周、唐伯虎、徐渭、程嘉燧、渐江、查士标等。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随心所欲,恣意点苔,笔情墨趣,已臻成熟。尤其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其画梅善于在粗干上以浓墨点苔,使梅花显得气韵非凡,虽苍老而生机勃发。青苔虽然微小,却点缀出他画中的春色;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他深爱着“苔花如米小”的气质,把自己也取名为“小善庵主”“如来最小者”,可谓青苔知己也。

⑦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他知青苔的气质风度,不流俗、不谄媚、不张扬,却志向远大,生机勃勃,寓微小于浩荡之中。青苔的生存环境是很恶劣的,虽然是“白日不到处”,却是历尽千磨万难,凭着坚忍坚强,冲破困境,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她虽然看似弱不禁风,却凭着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力。春光因为她们的点缀,显得如此明媚无比;百花有了她们的衬托,更为明艳动人;人世间因为有了她们,更为生机盎然。

⑧我是江南人,我爱着家乡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我爱着回乡路上青石板夹缝里的青苔,她们一点点,一丛丛,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哧哧地笑着,撑起满眼的绿意。

⑨没有青苔的世界,是寂寞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5月18日,有删改)

1.第②至④段主要写了青苔怎样的特点?

2.第⑥、⑦段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3.请按要求品析语言。

(1)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倚在高高的墙头上,藏匿于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在青石板的夹缝中撑出绿意,在波光潋滟的春江上泼墨、写意……(请从句式或者用词的角度进行品析)

(2)她们一点点,一丛丛,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哧哧地笑着,撑起满眼的绿意。(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品析)

4.文章最后一句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1.示例:①微不足道,细小低微。②生命力顽强,倔强。 2.示例一:不能调换。一方面第⑥段承接第⑤段写青苔入画让诗意更加飞扬,第⑦段着重写袁枚先生最懂青苔的心意,由面到点,让文章详略得当;且第⑥、⑦段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第⑥段承接前文从元朝写到清代,第⑦段单写清代,时间线索明显,所以不能换。 示例二:能调换。按照行文思路,写青苔先入诗,再入画。第⑦段承接第⑤段写“青苔入诗”,第⑥段首句“中国人还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中的“还”提示是另起一层写“青苔入画”,所以可以换顺序。 3.示例:(1)运用排比式短句写出青苔肆意生长在恶劣的环境里,突出青苔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作者对青苔的赞美。或:这句话用“趴”“粘”“倚”“藏匿”“布满”“撑出”等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青苔生长的环境和情态,突出青苔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作者对青苔的赞美。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青苔生机盎然的情态,突出青苔不流俗、不谄媚、不张扬,表达作者对青苔的喜爱。 4.示例:结构上,独立成段,起强调作用,总结全文。内容上,一语双关,升华主旨,既突出微不足道的青苔装点了这个世界,给世界带来了生机,又含蓄表达出正因为有了像青苔一样普通劳动者的默默付出,世界才变得生机盎然。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作答时首先依据题目要求确定答案范围,然后依据题目要求精读相应语段,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内容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提炼概括作答。 2.此题考查段落的安排,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语段之间的关系来做出判断。多数不能调换,但不是全部。如:不能调换。第⑤段写青苔“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第⑥段写“中国人还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两个自然段衔接自然,第⑥段意思上更深一层。第⑦段写“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这是在第⑥段“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这一基础上而言的。据此是不可以调换的。本题也可以进行调换,如:第⑦段引用袁枚的语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承接第⑤段写“青苔入诗”。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1)语句“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倚在高高的墙头上,藏匿于苍老的树干中”运用了排比的句式,拟人的修辞,并运用“趴”“粘”“倚”“藏匿”“布满”“撑出”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青苔生长环境的恶劣和生长的情态,突出青苔顽强的生命力,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青苔的喜爱与敬佩之情。 (2)语句“她们一点点,一丛丛,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哧哧地笑着,撑起满眼的绿意”,运用“悄无声息地吐着绿”“哧哧地笑着”等,赋予了青苔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苔勃勃生机和不谄媚、不张扬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作答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上有总结、照应前文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抒发情感的作用。如果是特殊的结尾形式,委婉含蓄,意在言外,能引发读者的想象或思考。文章用“没有青苔的世界,是寂寞的”结束全文,从结构上来看,结尾段是对全文的总结。从内容上来看,青苔既指自然界生长的生物,更象征着具有青苔“不流俗、不谄媚、不张扬,却志向远大,生机勃勃,寓微小于浩荡之中”,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普通劳动者。正是因为有了通劳动者的默默付出,世界才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用这一语句作结,起到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另外,独立成段,还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据此理解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要求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耐人寻味,请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 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急湍甚箭,猛浪若______

(2)泉水激石,泠泠______

(3)梅花为寒所______

(4)山岚色之妙______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负势竞,互相轩邈②横柯蔽,在昼犹昏

B. ①猿则百叫无②月景尤为清

C. ①夹岸高山,生寒树②在朝日始出

D. ①梅花寒所勒②歌吹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此乐留与山僧游 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4.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文内容,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A.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B.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C.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

D.冰霜正凄惨,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E.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澜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F.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

②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④馨香盈怀袖, 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⑤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⑥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3)请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填上语文课本中合适的古诗词名句。

①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曹植在《梁甫行》中描述海边的人民在荒野草丛林木中生活,表现自己对下层人民的同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1)本段文字选自        ,作者是       。在这之前,作者见到了     

(2)作者在那一刹那间对毛泽东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但是全文作者对毛泽东还进行过其它评价,请说说作者对毛泽东的其他两个印象。

 

查看答案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字,含20字)。

据国外媒体报道:西班牙国会近日通过一项法律草案,规定18岁以下孩子在家必须做家务,且承担责任和义务。

虽然该草案只是《儿童保护法》中的一部分,但其中明确规定了孩子应该“参与家庭生活,尊重父母和兄弟姐妹”,以及“在负责照看家庭上同样负有责任,不论其性别和年龄,都应该做家务。”除此之外,草案还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有所规定:儿童应当尊重学校规定和“按要求学习”,还应当“对学习持积极主动态度”,并且“尊重师长和其他学生”。

专家指出,西班牙之所以把“让孩子做家务”列入《儿童保护法》的“孩子的权利与义务”中,不单单是想利用法律规定孩子有义务帮助照顾家庭,同时也认为,从做家务中学习是孩子们的权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