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粗糙(cāo) 诘责(jí) 锃亮(zèng) 悄无声息(qiāo)
B.绯红(fēi) 要塞(sài) 翘首(qiáo) 正襟危坐(jīn)
C.教诲(huì) 屏息(píng) 歼灭(qiān) 颔首低眉(hàn)
D.畸形(jī) 炽热(zhì) 瞥见(pēi) 为富不仁(wéi)
作文
家是什么?是难舍的亲情,是温馨的集体,是亲爱的祖国。在这里,父母用慈爱的伞为儿女撑起一方晴空,儿女用孝顺的心给父母奉上一缕慰藉;在这里洋溢着浓浓的师生之情、伙伴之情………
请以“有家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2)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阅读下面文字后,回答下列小题
机器人为什么学不会骑自行车
(1)不管你愿不愿意相信,自行车,这个普及程度最高的交通工具仍然是只属于人类的座驾,机器人至今没能掌握汽车这项技术。如此“简单”的一项技能,机器人为什么就学不会呢?
(2)也许有人会说,机器人没必要学骑自行车,所以没人愿意投资研制会骑车的机器人。这个解释确实是合理的,但我们可以把上述问题替换成一个等价的问题:机器人为什么连走路都学不会呢?研究人员发现,让机器人学会走路实在是太难了!
(3)首先,走路的人必须要有一套智能视觉系统,能够迅速判断路面情况,找到下脚的位置。这在平地上还好说。如果地面不平,甚至有障碍物的话,走路者就必须立刻做出判断,这一点对机器人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次,走路是一个身体不断向前摔倒而又迅速恢复平衡的动态过程,走路这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步幅,以及脚掌和腿部的受力,甚至还要辅以双臂的摇摆才能平稳而又快速地向前走,这一点对机器人的运动系统设计者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第三,走路者所有的信息接收、信息处理和信号输出过程都必须在瞬间完成,而且又不能占用太多的计算空间,这就更难做到了。想想看,人类完全可以一边走路一遍想事情,因为人只需要小脑就可以指挥身体走路了,大脑完全可以留下来干更重要的事情。
(4)以目前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制造技术水平来看,以上三条中的任何一条都很难满足。这就是为什么机器人至今没有学会走路的原因。
(5)也许你会再追问一句:如今的电脑已经如此强大,A人造机械设备的各种功能更是把人类远远地抛在后面,为什么如此简单的走路居然就是学不会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身体结构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6)找面镜子放在面前,B镜子中间的你简直就是一架天底下最完美的走路机器。我们的足弓、脚趾、膝盖和髋关节全都长得恰到好处,两条腿的肌肉、骨骼和肌腱也全都是为了走路而生的,每个部位都配合得天衣无缝,而且这种配合几乎是天生的,只需要经过简单的学习就可以完全掌握。
(7)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很简单:这就是进化的力量。生物进化是一个通过不断试错来改进自身的完美机制,我们的身体正是经过了这一漫长的过程才终于适应了陆地生活方式,而走路是如此重要,生物进化干脆把它固化在了我们的基因组当中。刚出生的人类婴儿虽然不会走路,但走路所需要的硬件条件一应俱全,只要家长稍加帮助,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联系,任何健康婴儿都很容易掌握这一功能。相比之下,机器人没有经过进化这一步,无论如何也比不过我们。
(8)总之,机器人学不会走路或骑自行车是因为没有经过进化的洗礼。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开飞机对于人工智能来说要容易得多,因为人类在陆地上进化出来的各种经验在飞机上完全不适用,于是机器人便很容易打败了人类。相比之下,无论是自行车、走路都是在陆地上的工作,这是人类最熟悉的场景,无论是生活和学习的时间还是漫长的生物进化都赋予了人类应付这类场景的强大能力,目前的人工智能在这方面还远远不是人类的对手。
1.依据选文简要概括“以上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很难满足”一句中,“三个条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选文第⑥段中加点词“几乎”为什么不能删去?
3.分析选文中画线的A、B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没人愿意投资研制会骑车的机器人,是因为人们认为机器人没必要学骑自行车。
B.人们在走路时是大脑在发挥指挥的作用,小脑则帮助人们一边走路一边想事情。
C.任何健康婴儿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就可掌握的走路功能,智能机器人却很难做到。
D.人类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相比,在走路和骑自行车方面的优势要远远高于飞机。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
米立
①待在家里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该怎样跟父亲提这件事。
②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③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回来陪你,但是,我的收入又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照顾,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④虽然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心烦。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
⑤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我觉得咱们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个儿就搬过去。”
⑥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⑦看着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⑧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其舍不得又无奈的表情。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
⑨那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
⑩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⑪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原来上中学时,校门口那家的。我非常喜欢吃他们家的包子,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早上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⑫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
⑬最后,我把早点一扫而光。收拾完毕后,父亲最后一次检查家里。一路上,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想起年少时,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很开心。現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每天放学,我都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⑭而此刻,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⑮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⑯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他拼命地点头。
⑰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了北京。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选自《读者》,2017年第6期)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选文三次写到“我”忍不住流泪,分别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3.有人认为“父亲送我上幼儿园”那件事应放在“父亲给我买包子”之前写。你认为可不可以这样写?试说明理由。
4.选文在⑰自然段,改换称谓,称父亲为“这个男人”,请说说作者这样改的原因。
5.请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的感悟。
文言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解释加点字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念无与为乐者
(3)尝秋夜坐钓月矶
(4)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4.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5.甲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文默写
(1)冰霜正惨凄, ________________ 。[刘桢《赠从弟》(其二)]
(2)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3)________________,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4)__________________?但感别经时。(《庭中有奇树》)
(5)《使至塞上》中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