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枯萎的蒲公英》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

阅读《枯萎的蒲公英》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子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1.文章开头的画线句是 _______描写,它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文章第②段的描写突出了蒲公英什么特点?

(2)从描写的角度,说说第⑤段画线句子“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的表达效果。

3.第③段说“这像极了我的母亲”,结合全文回答:文中的“蒲公英”和我的母亲哪些地方相似?

 

1. 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冬日“沁骨的凉” 用百花凋零来反衬蒲公英的不畏风霜 2.(1)刚强坚毅(生命力顽强)。 (2)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节),准确传神的写出了母亲为了给我治嗓子寻挖蒲公英的情形,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爱。 3.她“半弓着腰”,步履“蹒跚”,像蒲公英一样老态毕露;她的白发,像蒲公英绒绒的、洁白的种子;她“不惧严寒和冰霜”,像蒲公英一样默默地为儿女付出。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的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也渲染、烘托气氛,抒发或寄托作者和人物的感情。作答时,需结合景物描写的内容,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画线句是对冬天的景物描写,渲染了冬天的寒冷,其中“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一句衬托了蒲公英的不畏严寒。 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概括能力。此题可通过对文意的理解进行概括,或提取关键性语句。从文段中的“冬日的午后”“沁骨的凉”“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等语句,以及直接表明事物特点的语句“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可以分析出答案,即生命力顽强。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作答时,需先明确描写方法,然后结合描写特点和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这句话是对母亲采蒲公英的动作描写,结合语境可知,这些动作表现了母亲为了挖蒲公英小心谨慎的情景,联系人物感情可知,这一情节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要想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认真阅读,熟悉文本内容,其次找到题干中要求的区域并筛选出重要的信息,最后加以分析概括即可。细读选文,提炼母亲和蒲公英的相似点:作者看到的蒲公英是一株在寒风中老去的蒲公英,这与母亲的苍老相同;蒲公英在严寒中生存,是为了散播种子,母亲在严寒中采蒲公英是为了给孩子治嗓子,从为儿女无私付出的角度来看,二者也极为相似。据此分析可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 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人不知而不_________(2)吾日三吾身_________

(3)思而不学则_________(4)知之者不如之者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请至少写出四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先说说这则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体会,谈谈你的启示或体会。

 

查看答案

古诗文文默写。

______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②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③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

④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查看答案

(巧妙劝说)你的同学小华,自进入初中以来,发现自己在学习、体育、艺术等很多方面都不如别人有优势,十分没有自信。请你借助因《经典咏流传》第一期而家喻户晓的袁枚的小诗《苔》,对他进行巧妙地劝说。

链接材料: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苔》

 

查看答案

2018年新年伊始,一档演绎经典诗词的节目——《经典咏流传》走进公众视野。外国语学校开展了走近“经典咏流传”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妙句仿写)作为主持人,你需要写一段活动开场白,请你仿照所给句子,再写一句形成排比。

诗歌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它点燃了我们澎湃的激情;诗歌如同一片盛开的鲜花,它芬芳了我们多彩的人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海中有一名山,山上有一仙石,受日月精华,遂有灵通之意。内遇仙胎,一日迸裂,……”这段文字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_______》,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