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综合性学习。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我市某中学开展了...

综合性学习。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我市某中学开展了“人无信不立”的主题活动。

(1)仿照下面的句子,写两句话,谈谈你对诚信的理解。

诚信好像那天空中的骄阳,失去它你将坠入黑暗。

诚信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诚信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故事与诚信无关的是(      )。

A.商鞅立木     B.烽火戏诸侯     C.黄香温席     D.曾子杀猪   

(3)学校准备出一期小报,要求每人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中搜集有关“诚信”方面的名言警句,请写出一句你搜集到的名言。

 

(1)那航船上的罗盘,失去它你将迷失方向。那沙漠中的绿洲,失去它你将身陷困境。 (2)C (3)有关诚信的名言即可。如:①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②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解析】 (1)考查语言表达与应用。仿写作答时,首先分析结构找到仿点。每一个仿写题给出的例子都有一定的格式,确定句式仿格调;然后要研究例句仿修辞,看例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看清要求定主题。仿写句子在内容上要与例句相一致。本题叙写的对象是“诚信”,要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诚信好像……,失去它……”的句式来拟写作答。答案是多元的。 (2)A.商鞅立木: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心,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 B.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C.黄香温席: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黄香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孝”,与“诚信”无关。 D.曾子杀猪: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边跟着她边哭,他的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与小孩子闹着玩儿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闹着玩儿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如今你欺骗他,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该用的办法。"于是就杀了猪把它煮了。 据此,答案为C。 (3)考查学生的日常积累。从自己积累的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中选择与“诚信”有关的作答即可。答案是多元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1)选段文字选自_________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名著_________

(2)该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____________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相信本册书中有许多人物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有鲁迅笔下说话抑扬顿cuò______的藤野先生,有身为佃农任劳任yuàn______的朱德的母亲,还有皮肤藏污纳gòu______眼神却入木三分的托尔斯泰,以及冒着zhì______息的危险坚持科学研究的居里夫人。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

(3)牧人驱犊返,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鳞竞跃。

(5)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6)烈士暮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崔颢《黄鹤楼》中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8)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作文

生命的成长犹如行走。成长路上,气象万千。笔直开阔时,你可饱览路旁郡一道道风景;蜿蜒回环时,你须走过途中那一个个拐角。拐角,也许是我们生命行进中的一道道坎,也许是我们生命成长中的一个个结点。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言:“一件事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走过一个个拐角,犹如经历一次次修炼。修炼中我们获得生活的智慧,获得生命的升华。

请以“走过那一个拐角”为题作文。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不得抄袭、套作;(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汗水

月上半天,凉风起来,乡村的夜安静异常。父亲夹着镰,带着我出了门,顺着小路下到场院,再到河边,进了地。

麦子已经熟透。黄时,它们一齐黄了,人手少,父亲忙不过来,只得在夜里赶着收割。

村里的人已经睡下,或许鼾声已响起来。父亲也乏,也困,但他只能忍住,几片地的麦子等着他。

北边地头,父亲铺了蛇皮袋,让我坐下,他去割麦。他朝手心吐了两口唾沫,俯下身,攥住一把麦子,镰刀轻轻一划,麦子已经像“掫猴”一样提在手里。他把镰刀夹在左腋之下,双手将那把麦子穗头朝下轻轻蹾了两下,然后分成两股,一扭一拧打成腰,铺在地上。

然后,正式开割。

他左手挽住一大抱麦子,右手挥镰出去,镰刃闪过一道亮光,再搂回来,“唰、唰、唰——”麦秸断裂的响声,急促、有力,在河边回荡。几镰过后,腰上已是一堆麦子,父亲扔下镰,蹲在地上,一只膝盖压在麦子上,双手将腰有力地拉在一起,扭绞一圈,然后将余把塞到腰里。随后,将麦捆轻轻提起,放在一边,又提起了镰,往前赶割。

身后的空地越来越大,麦捆排成一条线。我感到有些瞌睡。父亲浑身燥热,干脆将长袖脱了,扔在了麦捆上,但他依然戴着草帽。“唰、唰——”这声音依然那么急促。慢慢,月亮向西,河边的树影愈发浓郁,麦子的声音中渐渐少了清脆,透着一种顽劲,那是露水起来了。但是锋利的镰刀、父亲黝黑的臂膀挥洒出的力量,将这顽劲毫不犹豫地斩断。这暗夜中的声音,好像哨声,好像打板子的节奏,又像父亲的脉搏和心跳。这声音,带来一种劳作的节奏,父亲投在地上的身影就像五线谱上的音符。这声音,父亲一年一年听着,这是他与麦子、与大地的对话,他能听来麦子的声音、土地的心绪。这声音久久地回荡在岁月里。

父亲,在这急促的声音里,往前挥镰。我一觉醒来,父亲已经割到南头去了,我面前躺着一溜和我一样高的麦捆。我提了水瓶,轻轻走过来,站在父亲身后不远的地方,父亲没有发现我。两亩地,父亲已割了四五分。我想等到明天早晨,村里的人们起来一看,一定会感到惊讶,他们睡觉前好端端站着的一地麦子,已经倒在了地里。我站在有些凉意的地里,看父亲。父亲弯着腰,左手挥出去搂住一抱麦,右手的镰刀紧跟上去,一下、两下……

他像一个剪影,麦子就在他身子的暗影中。父亲,仰起头的一瞬,我看见他的额头、脸膛、臂膀湿漉漉的。在他俯身的一瞬,大大的汗珠子就一颗一颗滴落在地里,无声无息。父亲继续向前割,没有停歇,一镰一镰,一捆一捆,汗水悄悄滴下,像他干其他活计一样,让这个夜晚特别漫长。

父亲,在漫长人生岁月中的一个黑夜,把一滴滴汗水洒在土地上,洒在一片黑暗中,一如他经历的其他许多的黑夜。这汗水,从额头、从脸、到脊背,释放出他身体的热量。

他与活儿展开一场不为人知的搏斗,他在黑暗中挥洒力量。他的汗水从地的北头流到南头,滴在麦秆上,滴在土地上,却捧不住,找不见。

这是一个农民的汗水。这是一个农民的力量。这汗水,从他的娃娃脸上流下,从他短暂的俊美的青春脸上流下,从他壮年的红脸膛上流下,后来从他衰老的身躯、萧索的容颜的皱纹里流下,滴在生命中,不为人知,找寻不见。

我,一个农民的九岁的儿子,站在地里,站在父亲的辛劳之外,看着父亲。

多年以后,我把我的汗水洒在异乡的土地上,洒在不为人知的白天还有暗夜,一如父亲。一个人的汗水,从自己的身体里出来,会渗到自己的血液里,流淌在孤独的人生里,却不为人知。这不为人知的汗水,让人生变得更加硬朗,也让随之而来的欢乐变得更加有力。

在父亲的身后站了许久,我终于打开水瓶,呼唤了一声,向父亲走去……

(选自2017年8月7日《人民日报》)

1.文中叙述父亲一个夜晚________的过程,表现他在农忙时节的艰辛生活。

2.文中两个地方都描写了月亮,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请对下面句子中的动词进行赏析。

他左手挽住一大抱麦子,右手挥镰出去,镰刃闪过一道亮光,再搂回来,“唰、唰、唰——”麦秸断裂的响声,急促、有力,在河边回荡。

4.本文和朱自清的《背影》都是写父亲的,但选材的聚焦点有何异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