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少小离家老大回,看到家乡如今田园...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少小离家老大回,看到家乡如今田园荒芜,我心里隐隐作痛。

B.他总喜欢和别人比品牌、比档次,这种攀比的心理把他害得很苦。

C.我们判断是非不能断章取义,而要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

D.莫高窟是无数大师前仆后继,用智慧和汗水建造岀来的一座恢宏的艺术宫殿。

 

D 【解析】 A.荒芜:因无人管理田地杂草丛生;无人耕种。这里使用正确。 B.攀比:向高水平比较(多指不顾客观条件的行为)。这里使用正确。 C.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这里使用正确。 D.前仆后继: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这里使用不合语境。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xiè dú________职业之神圣。

(2)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 kuāng piàn________,却要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3)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 xíng xiāo gǔ lì_________

(4)有人说,山穷水尽, zǒu tóu wú lù_______,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浮光跃金,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岀猎》中表达自己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渴望戍边抗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请把李商隐的《无题》默写完整。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如登山,或许因为太在意登上山顶,我们往往没有慎重选择路径就匆匆出发。于是,有人踏上大道,有人走进小路,有人奔向捷径,有人闯入险途。有的路,平坦而通畅,带给你的是安稳或者平庸;有的路,崎岖而险峻,带给你的是精彩或者伤害。选择的路合适,你会顺利登上山顶;选择的路不合适,即使登上山顶,也会遍体鳞伤。决定人生状态的不是山顶,而是你选择通向山顶的那条路。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

请以“那一天,我与________相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乐清男孩失踪:一场事先“策划”的走失

(新闻回放)

2018年11月30日,浙江乐清一名男孩“失联”,其母随即报警。当晚,微博网友@猴子爱烧酒发布寻找“失联”男孩的信息,此事开始在网络传播。12月3日、4日,乐清警方两度发布寻人启事。政府部门投入大量警力进行搜寻,公益组织、社会公众纷纷帮助寻找。与此同时,随着媒体报道、网友转发,此事开始引发舆论关注。

(警方应对)

乐清警方接警后果断立案进行搜寻,12月5日,“失联”男孩被找到。乐清警方针对事件进行了两次通报,通报指出,此“失联”事件是男孩母亲陈某为测试丈夫对自己和孩子是否关心、重视而故意制造的虚假警情,警方将依法追究陈某刑事责任。5日,乐清检方称提前介入此案,案件还在进一步侦查中。

(网友反应)

如果说孩子母亲浪费公共资源的行为令人心寒,那么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间我们还是能够看到温暖的一面,那便是网友对寻人信息的转发。下图是从微博网友转发、评论最常使用的表情:

(事件评论)

乐清当地人朋友圈中对寻子信息的刷屏转发,体现出社会对于“失孤”问题的高度关注。当乐清失踪男孩真相大白之后,男孩母亲的行为却给这样温暖的关切泼了一盆冷水,扑灭了无数心系此事的网友心中希望的火苗。当代“狼来了”的故事就此上演,倘若类似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那么对社会的信任与良知将是无比沉重的打击。因此,对男孩母亲的审判和量刑必然关系到社会信任与良知体系的未来和发展。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十多年前的“彭宇案”。众所周知,这起事件最终以当事双方和解,彭宇出钱赔偿“被摔”老人而告终。此事一出就被公众斥之为“好人被冤枉”、“司法不公”的典型案例,并被称作社会“道德滑坡”的标靶。

“彭宇案”的出现令社会中屡见不鲜的扶摔倒老人被讹的事实摆到了大众面前,其实“彭宇案”本身并没有多么重要,其关键症结在于由此事件而引发人们对于救人成本的思考。自此当看到路边摔倒的老人时,人们总要再三忖度,考虑后果。

可如果行善助人之前都要如此“三思而行”,那么这样的善行就变了味道。由此观之,在虚报警情这件事情发生之后,人们对于是否会引发社会信任危机的担忧也并非杞人忧天。社会这个大机器的运转秩序离不开两样东西,一个是法律,另一个便是道德,前者强调强制性作用,而后者体现在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的教化作用上。

法律的不完备给社会的秩序带来损失,我们可以通过逐步修订,促进法律体系走向更加完善。相对于法律,社会的道德系统对于个人的影响更加深远,它潜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我们的言行举止密切相关。但是,一旦道德系统遭到破坏,其带来的后果将更加严重,甚至会达到难以修复的地步。

知乎有网友发表感慨:“一义士受辱,则万众齐喑;一善人蒙冤,则天下心寒。”当社会的良知系统遭遇动荡,当公民的良心和信任白白被虚耗,谁还敢勇于站出来对危难之人伸出援手?

所以,对于失踪男孩家属谎报警情这件事情而言,我们在关注孩子母亲既蠢且坏的恶劣行为的同时,更应该思索其行为对社会带来的破坏性后果。

当真正摔倒的老人躺在路边无人搀扶,当真正丢失孩子的父母束手无措却无人伸出援手,这样人情冷漠的社会状态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但现实中发生的诸多性质恶劣的事件,却屡屡冲击着人们的认知,拍打着良心与信任的最后底线。

尽管社会的良心与善意被“戏弄”,我们也不应因噎废食。“良人者良其心也,贵人者贵其心也”,心存善念永远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准则。

1.(事件评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2.(事件评论)文章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写出论证过程。(建议用上“首先”“接着”“最后”等词语)

3.分析画线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2)针对男孩母亲“报假警”的行为,联系(新闻回放)(警方应对)(网友反应)中的相关材料,另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