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两则短文,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阅读下面的两则短文,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⑥趺坐:两脚盘腿打坐。

1.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只标一处)。

月  色  甚  美  游  人  尚  稀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无与为乐者      

竹柏影也

秋夜坐钓月矶

相与坐石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4.(甲)文里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月色的?写出了月色怎样的特点?

5.(甲)(乙)两文作者所写夜游有哪些共同点?

 

1.月 色 甚 美 / 游 人 尚 稀 2.念:考虑,想到;盖:大概是;尝:曾经;相与:共同,一起 3.①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②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 4.用比喻,把月光比为水,把竹柏倒影比为水中藻荇,写出了月光澄澈透明的美。 5.①美景要有人共赏,但不宜过多,一两个知音(好友)足矣;②夜静、月景美;③都很悠闲……(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只标一处。本句意为: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据句意可分为两层,一层写月色,一层写游人,因此断句为:月色甚美/游人尚稀。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①句意为: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②句意为: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这里译为“大概是”。 ③句意为:我曾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尝:曾经。④句意为: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之上;相与:共同,一起。 3.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句重点字词: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如,像。(2)句重点字词:然,还是;若,如;独,独自;会心,合我意。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描写月色的句子,然后赏析即可。阅读甲文,了解内容可知,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然后从修辞角度分析,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月光比喻成积水,把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比喻成了水藻、水草。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澄澈透明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营造出一种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意境。 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回答此题要抓住“夜游”二字,根据两篇文章的内容对比分析,找出共同之处。由甲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乙文“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可知,夜游赏美景需要有知己同游,但不宜多,一两人足矣。由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文:“月色甚美,游人尚稀”,“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可见两文中夜游之处都是非常幽静的,月色都是极美的。由甲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文“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可以看出两文之中的夜游之人都很悠闲惬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完成小题。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2.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诗文名句填空。(1—6题必答,7—10选两题作答,若答两题以上,只批前两题)

必答题:

①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崔颢 《黄鹤楼》)

②攀条折其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古诗十九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④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王绩《野望》)

⑤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⑥妻子象禽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植《梁甫行》)

选答题:

⑦文章本天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陆游《文章》)

⑧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 。            (曹操《龟虽寿》)

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查看答案

口语交际。

校运动会上,好友王亮在百米冲刺时扭伤了脚。你把王亮送到医务室进行了医治,校医建议王亮回家休养两天。请你以王亮同学的身份给王亮爸爸打电话,说明情况并转告校医的建议。(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①法国昆虫学家 __________(人名)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________(《书名》)中,作者从不满足于仅仅记录昆虫的生活,他关注的是昆虫活生生的生命。对昆虫的形态、习性、繁衍和死亡等的描述,处处洋溢着对____________,对自然万物的赞美 。

②材料:

作为《红星照耀中国》的主要翻译者之一,胡愈之在1978年的中译本序言中写道:斯诺是“第一个报春的燕子”。这个年轻时曾经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印刷学徒、海员的新闻记者,拥有惊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分析能力。斯诺对中国的深刻认识源于他对事件本身深度、全方位的参与。他不仅仅准确记录了历史,还准确预测了未来的趋势。

请你谈谈对上述材料中加点部分的理【解析】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这段文字画线的两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睡眠中度过。①人的健康对于睡眠,就像呼吸和心跳一样重要②我们必须全面改善公众睡眠的健康水平。为此,中国睡眠研究会提出了“良好睡眠,健康人生”的口号。

修改①:

修改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