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解说:这是一句条件关系复句。
B.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流传了千年,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
解说:这一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C.笙歌悠悠 宁静淡雅 远离尘嚣 衣衫褴褛
解说: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完全不同。
D.欣赏一首好诗不易,创作一首好诗则更难,小李对诗歌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解说: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旁边一位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大气美观,重要的是还可以附庸风雅。”
B.在现代社会中,良好的品牌形象是获得消费者青睐,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C.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际上就是要让其他国家来替他承担经济危机带来的后果,这种做法无异于李代桃僵。
D.面对着老人脸上散发出的宁静的光辉,以及大气端庄的举止,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言行的粗鄙,真切地感到自惭形秽,终于低下了高昂的头颅。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鲜妍(yán) 娉(pīn)婷 绾(wǎn)发 面面厮(sī)觑
B.拜谒(yè) 中(zhòng)伤 嗔(chēn)怒 前仆(fù)后继
C.撩(liáo)逗 豢(huàn)养 朴(pō)刀 矫(jiǎo)揉造作
D.腼腆(tiǎn) 拙(zhuō)病 纶(guān)巾 强(qiáng)聒不舍
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
诗歌中的物象,蕴含着诗人的深情:一轮高悬的明月,满载着李白牵挂友人的愁心;一棵漂泊的蓬草,伴随着王维慰边的征程;杜甫感时伤怀,泪惊花鸟;杜牧偶拾折戟,思忆前朝……
如你化身某一物象,会与诗歌中相关的人或物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篇故事,题目自拟。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
自然界有阳光,普照大地,带来温暖,哺育生命成长。生活中也有阳光,朋友的帮助、亲人的鼓励、老师的教导……令我们感动,启迪我们成长。那我们自己呢?我们也可以是一束阳光,照亮自己,温暖他人。
请以“我也是一束阳光”为题目,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
阅读《磨》完成小题。
磨
①龙涎香是世界上香味最为持久的香料,被誉为“香料皇后”,它是抹香鲸分泌的一种液体日积月累后形成的包块。它的诞生令人惊叹,它是由抹香鲸吞食的尖利物不断磨蚀内脏而产生的。所以经历磨,才能创造美好。承受磨,才能变得更好。
②戏剧性的遭遇打磨着棱角分明的石头,使之变得光滑、圆润;我们随着生命的洪流追逐,经历岁月的磨蚀,逐渐变得从容、美好。
③磨,缔造辉煌。痛苦、失败是一种磨砺。克服困难往往就是成功的契机,坚忍不拔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收获。数十年的跋涉困苦是对李时珍的磨蚀,正因如此,才会有《本草纲目》的诞生,才会有他在医药学上的成就;十年辛苦是对曹雪芹的磨蚀,于是才有了《红楼梦》的问世,才有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座高峰;官场的黑暗和残酷的现实是对郑板桥的磨蚀,于是才有了住寒舍、画青竹的一方净土,才有“扬州八怪”之首席。
④ 。余秋雨曾认为作家更应是一位行者,沿途的风景会让作者以及作品更有内涵。经历磨蚀,才会从容温和,才会厚重敦实。诺贝尔文学奖对莫言来说未尝不是人生的磨,然而他经历这种欢乐和盛誉却能宠辱不惊,平静美好。而相反,拿破仑被战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能经受住成功的磨蚀,最终兵败滑铁卢,抱憾终身。世事也会如此,人们有时在严酷的环境经受磨折,能平安度过危机,反而在安逸的环境掉以轻心,酿成悲剧。由此看来,“胜不骄”也是一种磨。
⑤人生从来就是一场艰难的旅行,生活磨蚀着我们,我们必须承受生活的磨砺。因此不必为失败而抱怨,也不必为胜利而忘形。磨与承受磨的过程会痛,这种痛就是成长的内涵。在磨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不谙世事、轻浮急躁,必然收获精明干练、成熟稳重,这种得失交换其实是值得的,更是生命的必然。好比练习芭蕾,只有经历过钻心的苦痛,才会成为真正的舞者,才会找到艺术的真谛,感受生活的宁静和美好。人类正是历尽磨难而甘之如怡,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⑥泰戈尔曾说:“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正如司马迁所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珍珠的圆润光泽就是来自沙砾的磨蚀。这个世界上,也许尽如人意的事并不多,只有多一些忍耐,多一些等候,多一些磨折,才能有最醇厚的“龙涎香”。
(《青年文摘》2018第11期,有删改)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下面两则材料,哪一则可以放进第③段作为论据?说说理由。
(甲)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九死一生,他在孤独和苦难中更加成熟、智慧,在创作上抵达巅峰,写出《前后赤壁赋》等一系列妙绝千古的文章和诗词作品。
(乙)
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在获奖之后并没有停止对自己的要求,85岁高龄仍坚持工作在一线,深入研究医学。
3.请在第④段划线处补写一句过渡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