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书亦养生 ①经常读书可以延年益寿,这是古今中外人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书亦养生

①经常读书可以延年益寿,这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识。至圣先师孔子一生坎坷,颠沛流离,最终活到73岁,爱读书,显然是他受益匪浅的养生之道。爱国诗人陆游,常靠读书怡情,他的切身体会是“病中书卷作良医”。清代沈复说:“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日本长寿专家从职业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最长寿的是哲学家,其次是艺术家、科学家等。二十世纪以来的四百名欧美名人,读书人的寿命居首,平均寿命79岁。

②读书可以养心。心为人体之君,养生贵在养心。书要读进去,必须心先静。读书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读一本好书,犹如与一位知己在促膝谈心,心情格外愉悦,一切忧愁烦恼都抛之九霄云外。清末经学大师俞樾,晚年远官场,专心治学,他曾自撰一联:“读书养气十年足,扫地焚香一事无。”读书养心,使他寿至86岁。同时,开卷有益,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你徜徉其间,与大师对话,与博览同行,可以开阔眼界,增加知识,滋润灵魂,充实生活,使人生快乐。

③读书可以养颜。每个人都希望青春常在,每个人都盼望美颜常留。时下美容养颜之术可谓五花八门,有食养者,有药养者,有运动养者,还有涂涂抹抹养者,不一而足。其实读书自可养颜。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一个勤于读书看报、勤于思考和实践的人,通常情况下,他会脱离狭隘和肤浅,从而变得内涵丰富、视野开闻、心胸宽广;他会热爱生活,富有情趣,不畏艰难,乐观进取。

④读书可以祛病。古人认为书是一种特殊的药。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他把读书比作一帖药,善读书可以消除愚昧,使人聪明。其实读书不仅是药,而且是一帖良药,具有解郁作用和宣泄效果,能够调整人的心理状态,增进心理健康,甚至起到治病疗疾的作用。一生与书为伴、以书祛病健身的中外名人不胜枚举。南宋大诗人陆游,晚年穷居乡间,常靠读书怡情。他的切身体会是:“读书有味身忘老”。现在有些国家在医院专门开设图书馆,推崇“书籍疗法”,道理就在这里。

⑤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常读书亦养生。打开书本吧!在我看来,读书不仅是一种优雅的休闲方式,是一种高贵的生存状态,也是一种价廉物美的养生之道。在经典与大师的指引下,让我们这些世俗之人快乐地阅读,真实地生活,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会展现出一片常美常新的风景。

(作者:张海法。《中华魂》2018年10期,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孔子、陆游、沈复等先贤的例子是为了论证读书的好处。

B.与时下五花八门的美容术相比,读书更容易让人变得可爱和美丽。

C.读书是一剂特殊的良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祛除各种各样的疾病。

D.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取快乐,生命也会呈现出常美常新的风景。

2.文章第④段最后一句话说“道理就在这里”,作者对“这里”的具体理解是什么?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3.作者认为“读书可以养生”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1.C 2.作者对“这里”的具体理解是:读书具有解郁作用和宣泄效果,能够调整人的心理状态,增进心理健康,甚至起到治病疗疾的作用。 3.读书可以养心;读书可以养颜;读书可以祛病。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C项中“可以通过阅读祛除各种各样的疾病”的表述有误,据原文可知,读书“具有解郁作用和宣泄效果,能够调整人的心理状态,增进心理健康,甚至起到治病疗疾的作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指示代词含义的理解。代词的指代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然后通读句子,视句子意思的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阅读本段内容可知,“这里”指代的内容就是读书“是一帖良药”的原因,摘抄下来即可。 3.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阅读全文可知,第②③④段的首句都是本段的中心句,它们就是“读书可以养生”的具体表现,分条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就是那个画画最好的姑娘

绒绒

①我从小最怕和别人比。无非是比谁穿的衣服好看,谁的零花钱多,谁家亲戚又从一个很远、远到不知道叫什么的地方寄来了礼物……小时候,我家的生活不寛裕,又没有一个住得这样“远”的亲戚,所以我总是那个在一旁羡慕其他人的、性格有些孤僻的小女孩。

②后来,我终于发现自己有一项别人都比不上的技能——画画。

③美术老师经常让我帮他做一些事情。比如,学校的公告栏需要经常换板报,下午放学以后,老师就带着我把原来的板报擦掉,用各种颜色的粉笔画一版更加多彩、漂亮的板报出来。

④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再也不是曾经那个只会躲在角落里羡慕别人的小女孩了。每次画完学校的板报,同学们第二天一早看到跃然于黑板上的画面,就会像他们曾经讨论衣服、零花钱和礼物一样,围到我身边,追问我是如何画得这么好看的。

⑤究竟是怎么画出来的呢?也许是因为好胜,所以每次的美术课,我一分一秒也不敢放松,每一笔线条仿佛都在我的脑袋里构思了半个世纪。放学以后,我会买彩色画笔和绘画本画画;绘画本画完了,就偷偷趴在窗台上,用画笔把窗台涂得五颜六色。因为我觉得,人这一辈子,总应该有一样拿得出手、逢人便可炫耀的特长吧。

⑥后来一次机缘,美术老师帮我报名参加了全市中小学生美术大赛。

⑦我还记得我的参赛作品是一幅鹰的国画。为了画好这只鹰,我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来练习。每天放学以后,我就一个人跑到画室,一遍又一遍地画。

⑧美术老师对我说,画一只鹰,最重要的是画好鹰的眼睛。于是我跑遍了小镇的书店,问店员:“有没有关于鹰的图画书?”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认识了世界上所有的鹰——它们的品种、它们的羽毛和它们的眼睛。参加比赛的时候,我一点也不紧张,因为我可是做了足足两个月的准备啊!

⑨等待结果的日子是煎熬的。教室与画室隔着一个操场,到了快出比赛结果的那几天,每次课间休息的10分钟,我都第一个冲出教室,飞快地跑过操场去对面的画室问老师:“我得奖了吗?”

⑩我得奖了吗?我没有得奖。

当时对我最大的打击在于——我刚刚获得的能与其他人“攀比”的资本,瞬间被剥夺了。

⑿这着实令我难过了一阵子。相较于“我为什么没有得奖”,更令我无法释怀的,也许是“为什么我明明那么努力,却还是比不过别人”。

⒀后来,老师发現我去画室的次数少了,画板报也不积极了,分明变回了曾经那个躲在角落里、性格有些孤僻的小女孩。

⒁他得知缘由后,叫我去画室。我一进画室,吃了一惊。老师显然是有备而来的,我看见那些我曾经画过的鹰,一张一张地铺在画室的地板上,像是等待我检阅一般。

⒂老师让我先看第一张,然后跳过中间的无数张,直接看最后一张,问我有什么区别。区别显而易见——与最后一张画里有些睿智与凶猛的鹰相比,第一张画里的鹰简直像一只刚刚出生、丑陋又可怜的小鸡。

⒃我终于明白了“比较”的意义。这件事情过了很多年,我仍然记得当年我画的那只鹰的眼睛——犀利而有光,透着倔强和不服输的神情。

⒄我也终于愿意挺起胸膛告诉自己和其他人:“对,我就是那个画画最好的姑娘。”

(选自(故事家)2018年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⑦段加点词“足足”和“一遍又一遍”表现出“我”的刻苦努力和争强好胜。

B.文中第(13)段独句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突显出比赛失利对“我”的打击之大。

C.文章最后一段内容与题目相照应,表现出“我”在经历一系列事情后变得自信。

D.文章告诉我们“比较”的目的不是满足虚荣心,从失败中站起,便是最大的收获。

2.“我”在不同阶段,对“比较”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请依据文章,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教室与画室隔着一个操场,到了快出比赛结果的那几天,每次课间休息的10分钟,我都第一个冲出教室,飞快地跑过操场去对面的画室问老师:‘我得奖了吗?’”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2)“当时对我最大的打击在于——我刚刚获得的能与其他人‘攀比’的资本,瞬间被剥夺了”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文章开头写“我”从小怕和别人比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第⒃段说“这件事情过了很多年,我仍然记得当年我画的那只鹰的眼睛”,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多年后“我”对此仍记忆深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说苑》:常枞有疾,老子往问焉。常枞张口示老子曰:舌存乎?曰:存。岂非以其软邪?”“吾齿存乎?曰:亡矣。岂非以其刚邪?常枞曰:天下事皆尽矣。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吴亮《忍经》)

(注)①常枞:据传是老子的老师。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老河兵之   闻: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_________

(3)常枞有       疾:________(4)岂非以其邪?       刚: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B.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C.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D.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存。岂非以其软邪?

4.甲文作者和乙文的常枞在揭示“天下事”相关道理时,采取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浩荡”一词将无形的离愁有形化,营造出一幅广阔无边的画面。

B.第二句讲诗人一离开京师,从此便远隔天涯,表现出诗人的离愁别绪。

C.诗人在第三句中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D.全诗集中反映了诗人离京时的复杂情感和甘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神。

2.本诗前两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中华经典诗词是个广    袤(A  mào  B  xún)、深邃、绚丽多彩的世界。这里,有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A娴雅文静B闲淡宁静),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恢弘壮阔。她如甘霖     A滋润B滋长)着干涸的心田,如花朵点    zhuìA B )了寂寞的生活。走进这个世界,既能诗化我们高尚的情操,也能陶冶我们多彩的生活。

(1)给文中①处选择正确的读音,给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

①(    )    ②(    )

(2)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两处。

甲(    )   乙 (    )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B.《陋室铭》的“铭”和《爱莲说》的“说”都是古代的文体,两篇作者都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高洁的志趣。

C.从体裁上分,《望岳》和《游山西村》属律诗,《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则是绝句。

D.文言文的称谓语中,“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朕”和“孤”都是古代帝王的自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