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一位哲学家说:有些事,做了才知道;有些事,...

阅读下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一位哲学家说:有些事,做了才知道;有些事,错了才知道;有些事,长大了才知道。这句话告诉我们:知晓一件事、成就一件事,需要行动和实践,需要经验和教训,也需要时间和经历。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据此写一篇文章,可抒发情感,也可阐述观点。

作文要求:(1)表达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5)不少于600字。

 

范文: 知与行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这句格言不正是讲出了“百问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的道理吗?对于任何事物,“闻”只是初知,故而极易忘记;“见”已是浅识,故能记住;“做”乃为亲身实践,所以能真正理解。 小时侯,妈妈带我到一些花场去买花,花场里的花可真美,有百花之王牡丹,有生命力顽强的仙人球,也有散发着幽香的桂花……突然,有一大片金黄色的花印入我的眼帘,这是我喜欢的向日葵,我拉着妈妈走过去,只见一朵朵可爱的金黄色的向日葵脸朝着太阳。 以前,总是听别人说,太阳葵很美。而且花期又长,有50—60天,但并不难种,只要把他种下,有空的时候浇点水就可以长出美丽的花朵。 现在见了花场里这一片向日葵长得那么美丽,花开得那么灿烂,生机勃勃的样子,便相信这话是真的,就天真地问花农:“这花容易种吗?”在我的记忆中,他并没有正面地回答我的问题,只是抚摸我的头,说要给我讲故事,故事的大概内容是讲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当他写到俄法双方在鲍罗京诺会战的一段文字时,总感到描写的很抽象,不具体,于是,就决定亲自到战场考察一番,结果写得不仅生动,而且色调明朗、壮观。 我似明非明的,妈妈便说:“纸上得来中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便买下一棵,让我来种。 唉,可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刚开始的两天,花还好好的,但到了后来,不是由于忘记了浇水,使它变得垂头丧气,就是连续几天得不到阳光而枯萎,或是被虫子咬得伤痕累累,最后,这花还是没有到结果就死了。 世事便是这样,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只有实践出真知。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这是汉朝刘向的一句话,所有的事情,只有在你实践了,才能够真正地了解,才能够更好地明白其中的道理。 【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题目引用哲学家的话,启发学生围绕关键词“知道”,思考“知”与“做”、“知”与“错”以及“知”与“长大”的关系。学生在审题过程中,首先要确立文章中心,要抓住第一句话中的关键词“知道”,结合下文“行动和实践”“经验和教训”“时间和经历”,从多角度寻找、确定文章主旨。例如:实践出真知,行胜于言,等等。其次,要写出过程。这是这篇文章能否取得高分的关键。如果写记叙文,要生动具体地写出事件发展过程的细节,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果写议论文,论证过程要清晰,要表达自己对“知”和“行”这两者关系的思考。第三,要写出深度。我们在表达感受或者表明观点时,一定要写出所选择的行为的深刻思考和感受,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努力体现出作文立意的情感深度和思想深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

每个人都会经历过许多个“那一次”,或许经历了那一次你长大了,或许经历了那一次你受到了教育,或许经历了那一次你明白了一个道理……

请以“那一次,我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后,按要求写作。

作文要求:(1)表达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5)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晒书

贺宽叶

①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惊: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有点炫目。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母亲从书堆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我给你晒晒书。”

②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城里运。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母亲上过“文化大革命”前的扫盲识字班,认识1000字左右,已经够用了。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打小,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跃过“龙门”的农家子弟。

③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底那一面。母亲笑道:“我看看我的宝贝儿子看什么宝贝书。”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来:“在暮色苍茫里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园,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一腼腆女生处理旧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1994年4月16日晚于大连。”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看不懂,就放下了。她又拿起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页上的购书小记:“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笑。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1992年6月2日。”母亲慨然叹道:“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呀,我都不知道。”

④母亲捧着书,小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她手中拿着的一本《酒徒》。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们几个书友纷纷去她的书橱前窃书。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来藏到了包里。回家后打开,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凤舞之小记:“老贺赠王书一捆,王大醉,半夜醒来,探手入包,书尚在,安心睡去。”一本我送出去的小书,在辗转了近十年后,居然以“窃”的方式重回我的手上,真是奇妙。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来历,都有故事。整个下午,母亲一直笑个不停。

⑤那是在初夏,栀子花氤氲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我喜欢的书。母亲用棉布仔细拂拭着,娘儿俩漫无目的地聊天,光阴在从书本上抬头、低头瞬间消失。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

⑥多年以后,母亲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因为,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母亲的手印。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回忆母亲重视读书→②    →母亲去世→③   

2.按要求品析语言。

(1)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品析加点词语)

(2)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3.选文第②段中“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这句话写出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4.文章题为“晒书”,却详写了我与母亲一起读“小记”的事,有什么作用?

5.作者爱读书、藏书,书也像阳光一样照进作者的心灵,可见,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啊,请写出一句完整的关于书或读书的古诗文名句。

 

查看答案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予至扶风之明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则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①扶风:凤翔府。②弥:整、满。③乙卯:农历四月初二。④甲子:农历四月十一。⑤丁卯:农历四月十四。⑥忭(biàn):高兴,快乐。⑦属:同“嘱”,意为劝酒。⑧荐饥:连续饥荒。

1.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B.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C.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D.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2.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予至扶风明年

B.太守自            太守

C.明年,政通人和      三月乙卯乃雨

D.杂然前陈者          不知人之乐

3.选出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伛偻”指老人,类似的词还有“黄发”等;“提携”指小孩,类似的词还有“垂髫”等。

B.甲段中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

C.乙文中,从“弥月不雨”到“乃雨”“又雨”到“大雨”,雨患成灾,作者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而喜,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大同思想。

D.甲文作者紧扣一个“醉”字,一个“乐”字,抒发情感;乙文作者紧扣一个“雨“字, 一个“喜”字,体现了作者的民本思想。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位文学家在政治上有何共同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人不炼,不成器

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须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看得到的实情。谚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说的都是这些道理。

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孔子。《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他从来不用教条。但是他有一条很重要的教训。最理解他的弟子曾参,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章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

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高唱自由、平等、博爱。中华古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为了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须锻炼出纯正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

(选自杨绛《走到人生边上》,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生平安喜乐、诸事顺遂的人是很难成为大才的。

B.每一个人都应该锻炼自身,锻炼程度不同,获得的收益也不一样。

C.锻炼自身,不仅要锻炼出才能,更要锻炼出美德。

D.人要想成才,就得锤炼,去除杂质。因此,人生本来就是苦的。

2.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苦“炼”成才的人物,像“宋濂苦学成才”之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请你另举出3个例子,作为本文的事例论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下列对这段文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晕与华的区别,主要在光环的大小以及云彩颜色的排列上。

B.根据虹、霞来推测天气变化,主要是看它们出现的时间。

C.文中的谚语揭示了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

D.文中用“推测”而不用“断定”,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