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世间有无数的门:木门、铁门、玻璃门……形形色色,用途...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世间有无数的门:木门、铁门、玻璃门……形形色色,用途不一,但生活中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门,它们像门又不是门,是门又无法轻易打开,当你有意或无意中推开那扇门时,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

请以“推开那扇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推开那扇门 走近了这座高大的建筑,我的鼻子忽的一酸。用手轻轻摸着那木门上的一道道裂痕,我的心绪飘远…… 在一座漆黑的木屋前,有一位老奶奶正坐在板凳上,在她的怀中,有一个看上去只有四、五岁的孩子。小男孩眨着那双明亮的黑眸,问道:“奶奶,等我长大了,我做什么呢?”老奶奶宠溺的抚摸着小小男孩的头,笑眯着说:“等潇潇再长大一些,爸爸妈妈就来接潇潇去读书了。读完了书以后就去找个好工作,取个好老婆了。”小男孩天真地问道:“那奶奶是不是跟潇潇一起去上学、找工作、娶老婆呢?”老奶奶笑了:“这怎么行?奶奶不能陪潇潇一起去啊。”小男孩听了,有些沮丧:“那我也不要去上学、找工作了,我要在这里陪奶奶。帮奶奶干活,跟奶奶聊天。”老奶奶没有说话,只是笑着摇了摇头…… 时间飞逝,还是那间漆黑的大木屋。只是木屋的屋檐上,已经是白茫茫的一片了。不一会,从木屋里跑出了两个裹着棉袄的孩子。他们在院子里跑着、闹着、互项追着。突然,只听“嘭”的一声,跑在前面那个小男孩摔了一跤。只见他趴在门槛上,门槛高高的,想必是小男孩一个不注意被绊了一跤。都市,传出了一阵响亮的哭叫声“哇――”不久,一位老奶奶飞快地从屋中蹿了出来,很难想象这么年迈的人为何会有如此矫健的身手。她跑过来小心抱起了小男孩,看看这看看那,摸摸这摸摸那。还不时问着小男孩痛不痛。最后,老奶奶松了一口气,脸上的汗珠也一一滑落。抹去小男孩脸上的泪珠,慈爱地说道:“别哭啦!是不是摔疼了,下次注意点哦!还好只是掉了颗牙,也还真巧。这颗牙马上就要换了,不然你就要去拔牙了。来,奶奶带你吃糖去。”小男孩听了,便立刻止住了哭声,脸上笑开了花,若不是那还存有的泪痕,根本看不出他上一刻还在痛哭。随后,老奶奶便把小男孩抱进了木屋…… 时间仍在飞驰,转眼间,已过了一个冬天。依旧是在那间木屋门口。这一年,小男孩六岁,该去上学了。爸爸妈妈来接小男孩去城市里上学了。临走前,老奶奶斜倚在那扇已经破旧的木门旁,眼眸中已是闪烁着晶莹的泪花。望着眼前自己带大的乖孙子,心中不由得一酸。似是知道老奶奶的感受,小男孩转过身来,走向老奶奶,拉起老奶奶的手:“奶奶,我要去上学了。虽然你不能陪我去了,但我答应你,我一定会好好上学,好好工作,好好找老婆。然后再回来看你,一定要等着我。”看着小男孩眼中的精光,让老奶奶心中有一种感觉,他说的一定会实现的。“好,好。奶奶记着了。潇潇我想你要记住我下面说的。看见这扇门了么?这扇门经历了风风雨雨,比我的岁数都大了。而我已经不中用了,但这们却还好好的,依旧为我们遮风挡雨。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小男孩不解的摇摇头。老奶奶继续说:“那是因为它是由木头做的,里面是实的啊。所以你学习、做人就要像这扇门一样,实在、踏实、肯吃苦。你就会有大成就。”小男孩坚定的说:“恩,奶奶我记着了”说罢,回头看了看那扇木门,不舍地上了车…… 这天,生活在城市中的一个初三的中学生受到了一封信,看完信后,焦急万分,急忙坐上了火车。下了火车,穿过许多曾经熟悉的老房子,一见古朴的老木屋出现在眼前。走近这座高大的建筑,他那急切的脚步变慢了,缓缓地,轻轻地走向了那扇已然破旧不堪,却油亮亮的,好像这世上就没有什么能将它摧毁。他用手轻轻抚摸着那扇门,就如同小时候一位可敬的人那么摸他一般。门上有着一道道的刮痕,坑坑洼洼,但是竟然没有一丝木屑掉出。随后,他深深吸了一口气,轻轻推开了那扇门,生怕吵醒这木屋的主人,就是那大堂正中黑白相片中那可爱可敬,却没有遵守诺言的人儿…… 【解析】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1)审题——抓关键词,此标题的关键在于门,这也是写作的主要对象,从外到内把门当作文 中的线索来贯穿全文;其次是“推开”,说明有一个时间顺序,即推开前/推开时/推开后。最后是“那扇”属于限定性词语。(2)谋篇布局:根据要求,应掌握三个过程的详略,突出其重点或中心,设计一个过渡段衔接 由表及理的主旨体现。(3)掌握好龙头凤尾的结构,做到语言简练有深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温暖的苇花

①芦苇的花,最不像花,像是用轻软的丝絮絮出来的。

②出城,逢到有河的地方,有沟的地方,就能看到它。不是一棵一棵单独生长,要长,就是一片,一群。挤挤挨挨,摩肩接踵,亲亲密密。它们是最讲团结精神的。这一点,比人强。人有时喜欢离群索居,喜欢独立特行。所以,人容易孤独,而芦苇不。

③风吹,满天地的苇花,齐齐的,朝着一个方向致意。它让我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样的诗句来,那是极具苍茫寥廓,极具凄冷迷离的景象。可是,我眼前的苇花不,一点儿也不,我看到的,是一团一团的温暖。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④我一步一步下到河沿,攀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一旁的农人经过,看我一眼,笑笑。走不远,复又回过头来看我一眼,笑笑。他一定觉得我的行为好笑,采这个做什么呢!

⑤我是要把它带回家的。家里有花瓶,靛青色的,上面拓印着一片一片肥硕的叶。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在江西读书,不远千里给我捎回来的。花瓶太大,没有花能配它。插两枝苇花进去,却刚刚好。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⑥来我家的人看到,惊奇一声,这不是芦苇吗!

⑦当然是。寻常的物,换了一个环境,就显出不寻常来。有一句话讲,环境造就人。其实,环境也造就物的。

⑧我的老父亲看到,却吃吃笑出声来。他说,丫头,亏你想得出。我知道父亲笑什么,老家遍地芦苇,没人拿它当宝贝的。

⑨冬天,农闲。家家要做的事,就是去沟边河边割芦苇,运回家当柴火。一丛一丛的芦苇倒下,苇花受了惊吓,扑扑扑,四下飞散,飞絮满天。农人的头上身上,都沾满苇花。他们把它当尘一样的,随便拍拍,轻描淡写。弯腰,却在小鸟用苇花垒成的窝里,捡到几只还温热着的鸟蛋。他们很高兴地把鸟蛋揣进怀里,哪里顾得上半空中,鸟的凄凄鸣叫呢。他们的眼前,晃过家里几个孩子的小脸。请原谅,贫穷年代,那是孩子的美食。

⑩我的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她称苇花叫茅花。“那个时候,天冷得嘎嘎叫啊,我的手冻得裂了口子,还是一条沟一条沟去摘茅花,摘回来给你爸絮枕头,絮尿垫。茅花软乎乎的,我的儿子枕在上面睡在上面就不冷了。”——祖母每说到这儿,就停下来,眼神里波光乍现。她想起她初为人母的幸福时光了,多遥远哪。而我,总会在她的话里,发好一会儿的呆。我转身,看着头发已渐灰白的父亲想,这么老的父亲,也是被他的母亲疼大的。人类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这样的爱啊,年年复年年,如苇花。

也见过村人用苇花编毛窝的。这是一种草鞋,编出的毛窝,像毛茸茸的小船儿。天寒地冻,冻僵的双脚,伸进毛窝里,又轻软,又暖和。人被冻僵的神经,也一下子活络起来。贫穷年代,它默默无闻地,温暖了多少双脚啊!

现在,毛窝已很少见了。今年,我去一个山沟沟游玩,在一间供游人游览的旧作坊里,赫然见到毛窝。它们被染成五颜六色,一双一双串在一起,挂在墙上,成了艺术品。

1.说说标题“温暖的苇花”有什么作用?

2.作者围绕苇花写了哪几件事?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4.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对苇花有着深厚的情感。

 

查看答案

议论文阅读

有一种精神叫专一

周云龙

①“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韩非子》中的这一名句,现代科学给出了解释,即大脑两半球的连接机制无法同时向左右手分别传达“画圆”和“画方”的命令。无数事实也表明,用心专一,事业方可成功;反之,则一事无成。

②屠呦呦就是用心专一的典型。数十年里,除了参加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无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母亲抚养,即便得了中毒性肝炎也还在充满乙醚气味的环境下工作;从 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中提取得到 380 多种提取物,经历了 190次失败,最终提取了关乎上百万生命的青蒿素。屠呦呦的事业轨迹,仿佛在提醒人们,无论是拉斯克奖,还是诺贝尔奖,都只是评价手段,最重要的是专一地做好专业的事。

③诚然,“不专则不能”,但为什么一些人跨界照样成功?秘诀无他,还是专一。专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专一则是一种精神状态。如果说专业是身体上的不同器官,那么专一就是流动其中的血液。科学界巨星“三钱”之一钱伟长,在应用数学、弹性力学、中文信息学等领域都有重要成就,被人戏称为“万能科学家”。钱老不管做什么研究,都非常专一,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精神干事,则功业可就。从这个意义上讲,因为专一,所以专业。

④然而,尽管跨界不是成功阻碍,但要清楚什么是自己的正业。不务正业,不仅不会成功,反而贻害无穷。明熹宗朱由校不专心治国,痴迷木匠,技艺堪比巧匠,却误国害民。现实中亦有不少这样的人。有一所医院的骨科专家,自担任院长之后,便心有旁骛,热衷搞房地产,医院不断拓展地盘,扩大规模,而急诊、门诊的服务质量,不进反退,病人及家属怨声载道。院长关注点转移,下属也开始仿效——你不务正业,我亦不必专注于此。许多教训表明,在其位不谋其政,却将精力用于怎么升官、怎么发财、怎么享乐,终必误人误己。

⑤荀子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许多禀赋很好的人,不屑为“蚓”,向往威武之“蟹”,在最好的年华,将大量的时间、心力耗费在名、权、利的执着上,事业偏轨,难有大成,殊为憾事。寄心于旁骛,或有短暂的满足,却终会在迷途中迷失。诚如屠呦呦答记者时所言:“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但愿一语能惊醒那些迷途之人。

⑥在浮华喧嚣的环境下,专一往往体现为一种定力、自制力、免疫力,乃至挫折承受力。有专一精神打底,在人生和事业的路途上,即便仍然可能面临失败,但至少能拥有内心真正的平静,享受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

1.下列最适合作文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有一种精神叫专一。

B. 只要专一,精卫可填海,愚公可移山。

C. 专一往往体现为一种定力、自制力、免疫力,乃至挫折承受力。

D. 专一精神能够让我们在人生和事业中拥有内心真正的平静,享受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

2.“在浮华喧嚣的环境下,专一往往体现为一种定力、自制力、免疫力,乃至挫折承受力。”下列材料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著名画家达·芬奇,自幼爱好绘画。初学绘画时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他克服了初期学习的枯燥,专注于学习素描,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B. 美国演员史泰龙在好莱坞遭遇1300多次拒绝终于得到一个角色,他丝毫不懈怠,全身心投入,第一集电视剧创下当时全美最高的收视纪录,他一步步成为世界顶尖的电影巨星。

C.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写字,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

D. 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才华横溢,著作等身,每当人们赞叹他学识渊博、智慧超群时,他总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的无知。”

3.从全文看,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段说“专一往往体现为一种定力、自制力、免疫力,乃至挫折承受力”,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查看答案

说明文阅读

金属与微波炉,八字不合?

吴昊然

①炒菜可以用铁锅,微波炉却根本不买金属炊具的账。难道金属与微波是死对头吗?

②金属对微波的作用基本有两种:反射和吸收。微波的本质和光一样,是电磁波的一种。家用微波炉发出的微波频率为2.45GHz,相应的波长大约是12.2cm.普通金属晶格间隙的尺寸约为几个埃,远远小于微波的波长,所以,当微波遇到金属的时候,几乎不能通过,而会被反射。另有一小部分微波在金属浅浅的表层内被吸收,这个表层深度约为1μm(10-6m)。就在这个薄层内,吸收了微波的金属会变得超级“兴奋”。金属原子的“好朋友”——电子会在电场的作用下加速运动,撞击金属晶格。动能转化为热能,金属就在这样的“友情碰撞”下被加热了。

③如果将体积并不大的金属(例如铝箔)放入微波炉加热,其内部升温的程度会令金属hold不住。镶有金边的盘子不适合用作微波炉加热器皿,就是因为微波炉的高温足以熔化盘子的金边。不过适当地利用这一现象倒可以加工某些食品。比如,专门为微波炉加热设计的爆米花,其包装内就有一层金属,在微波加热过程中,金属层快速升温可以让玉米粒在几分钟内就变成香脆可口的爆米花。

④反之,如果金属体积足够大的话,由于它是热的良导体,受微波作用产生的热能会很快被分散,金属整体的升温并不明显。所以如果你不小心落了一把金属勺在微波炉里,其实不用太担心,勺子外形圆滑,不会引起激烈的“打火”现象。如果这把勺子还泡在牛奶或者咖啡里就更不用怕了,热量会很快传给周围的液体。表面积足够大的金属烤盘或烤架放到微波炉里,只要按照说明书的指示操作,都是安全的。

⑤那微波炉放入金属后“打火”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所谓打火,其实是空气在强电场的作用下被击穿产生电弧放电。在正常运转的微波炉中,电场强度是不足以击穿空气的。但如果有尖锐形状的金属物存在,情况就不一样了。例如你在微波炉里落下的是一把金属叉,而非金属勺,微波炉运转时,叉子的尖端部位就会产生能够击穿空气的场强。如果自家的微波炉“打火”了,你可千万别觉得好玩,这会使磁控管受损,并有火灾隐患,一个可能是要钱,一个可能是要命。

⑥友情提醒一下各位好奇心重的同学:汞虽为液态,但也是金属,而且有毒。那些打算把水银温度计放到微波炉里去测量食品温度的同学,请先用体温计测测自己是否已经发烧。否则等妈妈质问“插着碎玻璃碴和混着汞蒸汽的蛋羹是怎么回事儿”的时候,你们可别两手一摊,说这是火星版蛋羹的制作方法。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标题以拟人手法,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B.第①②段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提示了所有金属都不要用微波炉加热这一原理。

C.第⑥段形象地警示读者不能把水银温度计放进微波炉里测温,紧扣中心话题,呼应上文。

D.本文语言幽默而生动,如“买账”“死对头”“要命”等词语增强了表达效果。

2.下列对微波炉里“打火”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波炉里放入金属后所引起的“打火”,其实是强电场击穿空气后产生电弧放电的现象。

B.如果正常运转的微波炉中发生了“打火”现象,肯定是因为其中有尖锐形状的金属物存在。

C.专门为微波炉加热设计的爆米花实际上就成功利用了微波炉里的“打火”现象。

D.微波炉里的“打火”现象后果很严重,轻则会使磁控管受损,重则导致火灾事故。

3.妈妈想将鲜奶倒在不锈钢碗里放进微波炉加热,但不知道这样做会不会有危险,请你结合文中的知识向她说明情况。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第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穷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字

(1)佳木而繁阴:              (2)颓然乎其间者:

(3)伛偻提携:                  (4)树林阴翳:

2.下列划横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杂然前陈者        不知人之乐

B.负者歌途          行者休

C.而不知太守乐乐也  后天下乐而乐

D.物喜            不己悲

3.翻译下列句子。

(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乐也。

4.文中极力渲染“乐”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了什么哲理?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