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不能没有家 梁衡 ①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学校...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不能没有家

梁衡

①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学校的知识灌输、社会实践的磨炼和家庭的熏陶培养。家庭是这链条上的第一环。人一落地是一张白纸,先由家庭教育来定底色。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最大的不同是:无条件的“爱”,以爱来暖化孩子,煨弯、定型。学校教育有前提,讲纪律、讲成绩;社会教育有前提,讲原则、讲利害。家庭里的爱,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多出两个特点。

②一是绝对的负责。父母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是为了孩子,没有隔阂、猜疑,不计教育成本。大人是以牺牲自己的心态来呵护孩子,就像一只老母鸡硬是要用自己的体温把一颗冰冷的蛋焐成一只小鸡,并且一直保护到它独立。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小孩子不吃饭,父母会追着哄着去喂饭;不加衣服,父母追着去给他添衣。有不懂事的孩子说:“我不吃难道你饿呀?”确实,父母肚子不饿,但心中疼。同时又因为有了这种无私的、负责的态度,才敢进行最彻底的教育,不必保留,不用多心,坚决引导孩子向最好的标准看齐,随时涤除他哪怕是最小的毛病,甚至用打骂的手段。(A)……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在成人社交场合看到某人吃相不雅,举止太俗时,就暗说:家教不好。但说归说,这时谁也不肯去行教育责任,指破他的缺点了。因身份不便,顾虑太多。有些毛病必须在家庭教育中去克服,有些习惯必须在家庭环境中培养,错过这个环境、氛围,永难再补。

③二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因为有了动机上的无私、负责,才会有效果上的无微不至。孩子彻底生活在一个自由王国中,他所有的潜能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孩子有什么想法不会看人脸色而止步,不会自我束缚而罢休。甚至撒娇、恶作剧也是一种天性的舒展。这样,他的全部天才基因都会完整地保留下来,将来随着外部条件的到来,就可能长成这样那样的大家、人才,甚至伟人。但是一进入社会教育,哪怕是最初的幼儿园教育都是某种程度的修理、裁剪、规范统一,是规范教育不是舒展教育、创造教育。家庭教育中的无微不至,充分自由,将一去不复返。当然,人总得从家庭教育升到学校教育阶段,但绝不能缺少家庭教育。(B)

④其实,家庭给人的温暖和关爱,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还不止于孩童阶段,它将一直伴随人的终生。表现为夫妻间、兄弟姐妹间、子女与老人间的坦诚指错、交流、开导、帮助等,这都是任何社会集体所办不到的。(C)我们细想一下,一个人成家之后在亲人面前又不知改了多少缺点,得到了多少鼓励,学到了多少东西。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继续教育机构,但常忽略了这个终身家庭教育机构。一个独身的人或寄人篱下的人将失去多少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

⑤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家庭这个细胞它将无缘发展。虽然,曾有志士仁人说过“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语,但那是特殊情况,甘愿牺牲小家为了天下人都能有一个安定的家。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牺牲前在其著名的《与妻书》中说:“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赵一曼烈士对儿子说:“你长大成人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祖国而牺牲的。”乱世舍小家是为救国家;盛世则要思和小家而固大家。恩格斯说家庭就像一个苹果,切掉一半就不再是苹果。当年林则徐说,烟若不禁,政府将无可充之银,无可征之丁。现在如果都由这样的家庭组成社会,国家将无可育之才、可用之才。社会要增加多少本该可以在家庭圈子里消化的矛盾。《西厢记》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我则为天下计,愿情缘血缘总相续,小家大家皆欢喜。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家庭教育的特点是无条件的“爱”,以爱来暖化孩子,煨弯、定型。

B.人不能缺少家庭教育。

C.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D.盛世则要思和小家而固大家。

2.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①段“人一落地是一张白纸,先由家庭教育来定底色”一句采用的是比喻论证的方法。

B.第②③段之间是并列关系,所以这两段的位置可以调换。

C.第④段是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补充论述,与②③段构成因果关系。

D.第⑤段加点的“最基本”一词删掉后,不影响观点的准确表述。

3.下列事实论据放在原文中哪一处最恰当

球王贝利少年吸烟时,被父亲发现,但父亲没打骂孩子,而是好朋友间谈话似的,向儿子解释如果抽烟喝酒就踢不好球的道理,然后让他自己决定今后怎么办。直到许多年后,贝利向人反省说,当时要是父亲狠狠打骂他,可能会激起他的反抗。由此可见,家人对孩子的尊重和开导,对于他的成长,以及后来在事业上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B 2.B 3.C 【解析】 1.议论文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或者根据作者的分析所说的道理来概括其观点。本题抓住文题“不能没有家”阅读文章,作者反复得到“家庭教育”,据此可以判断本文的集结点是B句。 2.A.错,第①段,是类比,不是比喻; C.错,第④段与②③段是递进关系; D.错,“最基本”是强调不可缺少,删去影响观点的表达。 故选B。 3.仔细阅读全文,了解ABCD几处的作者表达的分论点,再阅读材料,从论点与论据的相关性业判断。所示论据中“由此可见,家人对孩子的尊重和开导,对于他的成长,以及后来在事业上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与第四段中所说“家庭给人的温暖和关爱相伴终身”内容是相同的,所以此论据应该放在C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寂寂江山摇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长卿  《长沙过贾谊宅》)

(2)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  《商山早行》)

(3)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浑  《咸阳城东楼》)

(4)_______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无题》)

(5)《岳阳楼记》中表现“古仁人”阔大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常借依依杨柳表达依恋、挽留之意。“渡江人即将乘船远行的作者和“友人”。

B.在美好的春天时节,诗人却要在扬子江头渡口与友人分手作别,更添离别之苦。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水湘水之地,自己则北向京城长安。

C.诗歌第三句即景抒情,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侧面抒写离别时的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

D.诗歌结尾别开生面和富于情韵,在通过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反复渲染之后戛然而止,“君”“我”对举,“向”字重叠,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2.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愁”,请简要分析诗歌中“愁”字有怎样的内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节目形态

鲁肃简公劲正,不徇爱憎,出于天性。素与曹襄悼不协,天圣中因议茶法,曹力挤肃简,因得罪去;赖上察其情,寝前命,止从罚俸,独三司使李谘夺职,谪洪州。及肃简病,有人密报肃简,但云今日有佳事。鲁闻之,顾婿张昷之曰:此必曹利用去也。试往侦之,果襄悼谪随州。肃简曰:得上殿乎?张曰:已差人押出门矣。鲁大惊曰:诸公误也。利用何罪至此?进退大臣,岂宜如此之遽!利用在枢密院,尽忠于朝廷,但素不学问,倔强不识好恶耳,此外无大过也。嗟叹久之,遽觉气塞。急召医视之,曰: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是夕,肃简薨。李谘在洪州,闻肃简薨,有诗曰:空令抱恨归黄壤,不见崇山谪去时盖未知肃简临终之言也。

(注释)①鲁肃简公:即鲁宗道,曾与李谘讨论茶税法。②曹襄悼:即曹利用。武人出身,真宗时恃功逞威,仁宗时被罢免,自缢而死。③崇山谪去:此处借典故说曹利用被贬。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憎(无原则地顺从)

B.天圣中议茶法(凭借)

C.洪州(降职)

D.嗟叹久之,觉(突然)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

B.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

C.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

D.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宗道与曹利用素来不和,他被贬官也是因为曹利用的排挤。

B.皇上了解了实情后撤销了对鲁宗道的罢官令,只是扣了他的俸禄。

C.鲁宗道认为曹利用还是尽忠职守的,只是不学无术,脾气倔强。

D.李谘的诗,表达了对鲁宗道为曹利用抱不平而气绝身亡的遗憾。

4.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退大臣,岂宜如此之遽!

(2)但素不学问,倔强不识好恶耳,此外无大过也。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流感高发期,我们应尽量避免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B.《中国机长》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提高了“敬畏生命、敬畏责任、敬畏规章”的民航精神。

C.近期,香港社会出现了不稳定的情况,面对暴力违法活动,香港社会需要强大的正能量。

D.我校选修课和创新课程从培养孩子兴趣与特长作为出发点,为学生创建个性发展的平台。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正义是一种精神,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为了这种向往,人们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前仆后继地向着这种理想前进。

B.“夜莺”合唱团在锦江音乐会上精彩献唱,那优美的歌声和动人的琴声可谓相得益彰,令人久久回味。

C.礼炮轰鸣,歌声嘹亮;整齐的队伍,威严的军容。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表演富丽堂皇,震撼人心。

D.报刊、广播、电视里,病句俯拾即是,就是在政府文件、学校教材、论文专著里,也不难找到病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