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道士塔》,完成小题 道士塔 余秋雨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

阅读《道士塔》,完成小题

道士塔

余秋雨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1)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_____。

有一座塔,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2)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____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王道士每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住手!”我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竟然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王道士急忙打开,呵,满满实实一洞的古物!

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这天早晨,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他扒在洞窟里随手翻检。他当然看不懂这些东西,只是觉得事情有点蹊跷。他想下次到县城,捡几个经卷给县长看看,顺便说说这桩奇事。

县长是个文官,稍稍掂出了事情的分量。不久甘肃学台叶炽昌也知道了,他是金石专家,懂得洞窟的价值,建议藩台把这些文物运到省城保管。但是东西很多,运费不低,官僚们又犹豫了。只有王道士一次次随手取一点出来的文物,在官场上送来送去。

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中国官员也不是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但他们没有那付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王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他们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3)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__________。道士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就像用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青菜。这笔交换账太多了,我只能简略地说: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5大箱、600多卷经卷……

道士有些犹豫,怕这样会得罪了神。那个斯坦因就哄他说,自己十分崇拜唐僧,这次是倒溯着唐僧的脚印,从印度到中国取经来了。好,既然是洋唐僧,那就取走吧,王道士爽快地打开了门。

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吁——,车队出发了。

没有走向省城,因为老爷们没有运费。好吧,那就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

斯坦因他们回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们的报告激起如雷的掌声。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我心头浮现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诗句,那是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我确实想用这种方式,拦住他们的车队。他们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

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我只得送缴当时的京城,运费估且不计。但当时,洞窟文献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其情景是,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结果,到京城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于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我好恨!

(文章有改动)

1.填入文中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  )

(1)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___________。

(2)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___________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3)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___________。

A.苍凉  凄凉  品味 B.苍凉  凄艳  品味

C.悲凉  凄凉  品位 D.悲凉  凄艳  品位

2.作者在第二部分里为什么花那么多的笔墨描述王道士刷墙?

3.文章结尾处写道“我好恨”,请你依据原文分析作者恨的对象和恨的理由。

4.下面是两首描写敦煌石窟的诗词。请你仔细阅读并选择完成其中的一道题。

(材料一)

敦煌莫高窟(佚名)

壁画世无双,形颜映紫光。

悬宫居国粹,舞女踏云祥。

聆听琵琶曲,祈求社稷昌。

琳琅看不尽,瑰宝五洲扬。

(材料二)

敦煌乐

杨慎(明朝)

角声吹彻梅花,胡云遥接秦霞。

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

汉使牧羊旌节,阏氐上马琵琶。

梦里身回云阙,觉来泪满天涯。

(注释)

①“汉使牧羊旌节,阏氐上马琵琶。“这两句的大意是:汉使苏武拄着大汉使节的旌节在牧羊,王昭君在马背上弹奏着一曲曲琵琶。

②云阙:指汉长安城的高大宫殿。

(1)请你联系原文和(材料一),以“莫高窟赞”为题写一段文字,不少于60字。

(2)请你联系原文和(材料二),分析文末划线处作者流的泪和苏武流的泪有哪些不同。

 

1.D 2.作者描述王道士无知刷墙,笔墨越多,越是渲染充分,越能揭示了王道士愚昧无知的丑态;深切地表现了我们这些后人对文化被毁的痛惜之情;情节上也为下文外国文化的劫掠者们从王道士手中轻易拿走大量珍贵文献作了必要铺垫。 3.(1)恨王道士——愚蠢无知,贪蝇头小利而出卖文物; (2)恨当时的清政府的官员——无爱国心,自私贪婪; (3)恨清政府——腐败无能,无力保护; (4)恨西方列强的所谓学者冒险家们——欺骗掠夺,美化自己; (5)恨自己——有心护宝,无力拯救。 4.(1)答案示例:莫高窟赞: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宝库,无数的瑰宝在这里汇聚,琳琅满目,举世无双。它的壁画精美绝伦,它的经书卷帙浩繁。来到这里,真是:美不胜收华夏地,传承千载乃奇观。 (2)作者在文中流泪主要是因为大量珍贵文物的遗失,清政府的腐败,官员的无能,王道士的愚蠢和贪婪,再加上西方这些文化劫掠者的狡猾贪婪及西方列强的国力强大,作者设想自己身处当时境遇,对待如何保护敦煌艺术品束手无策,举步维艰,且无能为力,所以倍感伤心。苏武出使匈奴却被匈奴无理扣押多年,梦回家乡,梦回祖国,流的是思乡的泪和作为使者被扣押屈辱的泪等。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苍凉”意思是荒芜悲凉。“悲凉”意思是悲哀凄凉。据此判断第一空应为“悲凉”。“凄凉”形容环境孤寂、冷清。“凄艳”意思是哀伤绮丽。根据语境可以确定第二空应为“凄艳”。“品味”大概是指一个人的品质,趣味,情操,修养。多作动词用。“品位”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多做名词用。据此判断第三空应为“品位”。故选D。 2.此题考查的是文章的情节安排。文章第二部分里“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这些句子详细的描写了道士刷墙的情景,充分表现了他的无知和愚蠢,也正是因为他的无知和愚蠢,才出现了后文中他让大量遗产外流的行为。据此理解作答。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文章结尾写到“我好恨”,这其中的“恨”有多重含义,联系全文,我们可以发现道士是“我恨”的对象,由于他的无知,“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一次次随手取一点出来的文物,在官场上送来送去”,“道士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我恨”的还有那些官员,由于他们的无作为“东西很多,运费不低,官僚们又犹豫了”,“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我恨”的还有当时的政府,无能腐朽“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我恨”那些外来的人员的大肆掠夺,“他们回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们的报告激起如雷的掌声。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同时“我”还恨自己“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恨自己的无能为力。 4.此题考查的是迁移理解。 (1)结合原文对莫高窟中的文化遗产的描述和链接材料中的内容,联系自己对这方面掌握的知识,对莫高窟进行描绘借可。重点放在对这些宝贵的遗产的颂扬上。示例: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 (2)结合原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可以看出文中“我”流泪是源于内心强烈的感情,这种感情中充满着“恨”,恨道士的无知,恨官员的无作为,很国家的无能,导致这些珍贵的遗产大量流失到国外,同时对外来的那些所谓的商人有一种愤恨,同时作者还内疚于自己的无能为力。链接材料中的苏武落泪的原因是“梦里身回云阙”,因为被匈奴扣押,多年不能回家,只身一人流浪在外,所以这是一种思乡、思国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0月10日18时10分许,江苏省无锡市312国道K135处、锡港路上跨桥发生桥面侧翻事故。据新华社11日报道,经现场搜救确认,桥下共有3辆小车被压,其中1辆是停放车辆(无人,驾驶员已找到),另外2辆车上共有3人,已死亡。侧翻桥面上共有5辆车,其中3辆小车、2辆卡车。事故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

在官方通报中,经初步分析,认定事故的直接肇事者,正是那辆事发时行驶于高架桥上方的红色超载货车。此前网友爆料称,当时是一辆钢材市场的加长车(就是那辆红色货车)违规超载,应载65吨实载187吨,导致桥梁侧翻。

(材料二)

设计、施工方到底是谁?

桥塌了,很多人最直接的反应,可能是追问工程质量。

官方文件显示,这项工程曾被工程监管部门——无锡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评为优良级工程。可耐人寻味的是,事发后,工程的总体设计单位江苏省交科院迅速回应,称这一工程与己无关,具体的声明将在随后公布。不仅如此,被矛头所指的中设集团也发布公告,澄清无锡垮塌高架桥的设计、施工、监理等事项与公司无关。

问题来了:作为官方报告中的工程设计方、承建方,第一时间出来撇清关系,这锅甩得掉吗?

在此事故中,若桥梁、道路工程设计有纰漏,或者有质量问题,那可能涉及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多个环节。明确每个环节上的责任,显然不可缺少。

(材料三)

超载通行没人管?

据相关人士介绍,这座已经建成近15年的桥,常年有超载的货车密集通行。原因就在于,在事发的高架桥两侧,分布着多个大型的专业批发市场,包括一大型的钢材城、型材城及木材市场等。这些大宗货物的运输都要经过此桥。

据当地人士介绍,事发路段“货车超载是常事,前些年有一辆车拉300吨的,现在超载管得严,但一辆车也都是拉150吨左右”。根据最新货车超限超载规定,六轴(6组轮胎)及六轴以上车辆,其车货总重超过55吨的,都将视为超重。如果照150吨计算,那么超载已达200%之多。

这不得不让人质疑,超载通行,没人管吗?近两年无锡市交通运输局,多次下发“限超”规定,紧抓超载。但此次的事故,无疑说明,当地交通部门,在超载监管工作方面,仍有不足和疏漏。

1.事故发生后,班里同学也展开了讨论,同学A认为:“超载导致大桥产生机械共振,所以大桥坍塌。”但同学B认为:“机械共振并不是这次事故的祸首。”

你同意谁的观点?请根据以下两则链接材料提供的信息,说明原因。

(链接一)

桥梁的共振,专业名词叫“机械共振”——每个物体都有一个特别的固有频率,当外界施加给这个物体的力的频率恰好等于物体的固有频率时,物体振动的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

(链接二)

现在军队过桥时都要将正步走改为便步走(以轻松、随便的步伐行进,与正步相对而言),是鉴于19世纪发生的机械共振的实例;19世纪初,一队拿破仑的士兵在法国昂热市一座大桥迈着正步前进,走到桥中间时,桥梁突然自发地强烈颤动,随后断裂坍塌。事后经过调查,士兵的正步走产生的频率刚好吻合了大桥的共振频率,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2.结合原文三则材料,请你写一写该怎么避免类似事故再发生。

 

查看答案

下面四句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其中一则,结合你某个具体的学习经验,来谈一谈对它的认识。

A.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选择(    ),我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几则语录均出自《论语》,请你阅读后回答问题。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也。”

(3)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4)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以上四则语录都提到了“孝”。孔子认为“孝”就是不仅要让父母__________,更要从内心深处“__________”父母,和颜悦色服侍他们,以礼待之,少让父母为自己担忧。(第一条横线用自己的话,第二条横线用原文。每空1分,共2分。)

 

查看答案

请从下面(链接材料)中分别选出与表格中《论语》语录内涵相匹配的一项,填入①②③处正确的次序是(    )

《论语》语录

链接材料

子曰:“……过,则勿惮改。”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

 

(链接材料)

(甲)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A. 甲丙乙          B. 乙甲丙          C. 乙丙甲              D. 丙甲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小大之  : (2)吾妻之我者  

(3)望其旗  : (4) 寡人之耳者 

2.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战      属予作文记之

B.于齐    于是入见威王

C.鼓作气    而或长烟

D.望其旗靡,逐之    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也

3.以下选项对于原文划线句子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翻译:小的信用不能被神灵所信服。

理【解析】
这是曹刿和庄公关于治理国家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治理国家的先决条件。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第一次击鼓可以振作士气;第二次会减弱;第三次就穷尽了。

理【解析】
这句话强调了气势最初时最旺盛的道理。如今我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一鼓作气”来形容做事时要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C.王之蔽甚矣。

翻译: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

理【解析】
这是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的结论,以此来讽谏齐王。

D.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翻译:次日,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觉得徐公不如自己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理【解析】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邹忌对自己的形貌非常满意,有自恋倾向。

4.曹刿和邹忌的劝诫都是成功的。曹刿入朝见国君,以“_______”引导国君一步步思考,逐渐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邹忌则用了类比的方法,让国君形象地认识到_______的重要性。(第一空用原文,第二空用自己的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