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后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一种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

阅读下面的文字后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一种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一种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是一种美……同学们,美无处不在,你认为最美的是什么呢?

请将题目“最美的________”补充完整后作文。

要求:①600字左右;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范文: 最美的色彩 我,独步在这繁华喧闹的世界,寻找属于我的色彩唯美的黑色。 ----题记 静谧的夜晚,伸手可触的黑色,环绕着记忆的海洋,它,总是那么的甜蜜、美好。 深冬了,年的气氛,包裹着这座城。家家户户都回荡着欢声笑语,马路上,一片空旷,捕捉不到半个人影。可在这空旷的马路上,有个小女孩,看她的样子应该有七八岁吧。她的小脸冻得通红,眉头皱成了一团,不停地搓着手,还时不时地哈口气,怕是太冷了吧。看女孩一脸焦急的样子,应是在等未归的亲人吧! 傍晚了,她依旧在那儿,夕阳将她的身影拉得老长老长。 她的脸纠成一团,还略带不悦,该是没等到想等的人吧。忽然,女孩笑了起来,顺着她的视线望去一个黑衣女人正走过来,只见她步伐稍乱,却极其快,是着急了吧。女孩奔了过去,那个身着黑衣的女人张开双臂,拥住了似兔儿般蹦过来的女孩。两个人紧紧拥抱,周围荡漾着幸福的气息。这如画般的美景,不仅人不愿打破,就连刺骨的寒风也绕开了她们。 不觉,五年了。光阴似箭,一去不返。多少人、多少事、多少物,全变了。 盛夏,风中夹杂着淡淡花香,湛蓝的天空下,一片安定。 美丽的校园内,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今天,所有的学生都来到了学校,等待自己的成绩。大半天过去了,学生们也陆陆续续的出来了。只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墙角,一个女孩正在接电话,她就是五年前那个女孩。她早已褪去了稚嫩,多了几分成熟。 她在接电话,脸上满是泪珠,她似乎不想让那边的人知道她哭了。只是,呜咽声出卖了她。电话那边的人似乎发现了什么,说:“我马上回来。”便只剩下了嘟嘟声。 女孩趴在窗边。一眼望去,迷蒙的雨丝,掩盖大地。她在寻找,寻找她的母亲,那个,总爱穿黑衣的母亲…… 母亲抱着女孩,轻声说:“孩子,妈妈只要你尽力就好,千万不能伤了身体,我只希望你开开心心过每一天,这样我才会开心啊!”女孩恍然大悟,她不只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她的母亲一直在陪伴她。 那个女孩就是我。熟悉的夜,充斥着熟悉的气息,我仿佛寻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那个给我温暖、安慰、鼓励、赞扬的母亲。 【解析】 考查半命题作文。补题是半命题作文至关重要的一步,补题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半命题作文水平的高低。结合提示打开思路,“最美”显然是文章所应表现的主题,对写作内容及选材范围有所限定了。可以说,你一定有心中“最美”的对象,可以是人、景物、事物等。据此,可以把题目补为“最美的风景”、“最美的情感”、“最美的风采”、“最美的心灵”、“最美的记忆”、“最美的一瞬”、“最美的声音(或乐章)”、“最美的时光”、“最美的你”等。补好题目后,要进一步结合提示材料分析所拟题目表达的含意,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抓住题眼精选材,从而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如“最美的一瞬”,可具体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之事,“最美”就是题眼,它强调了所选材料必须是生活中“最美”的瞬间。注意根据作文内容选择合适的文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隔壁的父亲

①父亲敲门时候,我正接着一个电话。电话是朋友打来的,约我中午小酌。我从父亲手里接过一个很大的纸箱,下巴上还夹着叽里呱啦的电话。我对父亲说,朋友约吃中饭。不过,不着急。我打开纸箱,里面塞满烙得金黄的发面烧饼。

②这才想起又该七月七了。我们这里风俗:七月七,烙花吃。花,即发面烧饼。

③和父亲喝了一会儿茶,电话再一次响起。我跟父亲说,要不一起过去?父亲说:“这怎么行?我一个乡下人,怎好跟你的文化圈朋友吃饭?”我说:“哪有什么?正好把您介绍给他们。”父亲一听慌了,说:“不去不去,那样我不仅会拘束,你的朋友也会拘束。”我说:“如果您不去,我也不去了,当爹的进城给儿子送烧饼,儿子却没管饭,等我回村,别人还不把我骂死?再说,我早想跟您吃顿饭了!”

④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与父亲达成协议——偷偷在那个酒店另开一个只属于我和父亲的小包房。这样,我就既能够不驳朋友面子,又能陪父亲吃一顿饭了。父亲倒是勉强同意,但路上还是一个劲地嘱咐我别点菜,就要两盘水饺就行了。去了,小包间正好被安排在朋友请客的大包厢的隔壁,我没敢惊动朋友,悄悄帮父亲点好菜,又对父亲说:“等菜上来,你慢点吃,我去那边稍坐片刻,马上回!”

⑤做东的朋友一连敬酒三杯,废话连篇。我念着隔壁的父亲,心里有些着急。我说“要不我先敬大伙一杯酒吧,敬完我得失陪一会儿,有点事。”朋友说给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就放你走,否则,罚你六杯。我笑笑,我说:“我爹在隔壁。”

⑥满桌人全愣了。我说:“今天我爹进城给我送烧饼,我把他硬拉过来。让他过来坐,他死活不肯。现在他一个人在隔壁,我想过去陪他一会儿。”朋友们长吁短叹,说“你爹白养你这个儿子了,你这算什么?在隔壁给他弄个单号?虐待他?你愣着干什么?快请他过来啊!”我说:“他肯定不会过来。如果你们不想让他拘束让他难堪,就千万不要拉他过来。”朋友说:“那我们现在过去敬杯酒,这不过分吧?”我说:“这挺好。不过你们真想敬他一杯酒的话,就一起过去。千万不要一个一个敬啊!他喝不了多少……”

⑦朋友们全体离桌,奔赴隔壁。然推开门我就愣住了,房间里只剩一个埋头拖地板的服务员。我问刚才那位老人呢?服务员说:“早走啦!你点的菜,也都被他退啦!不过他还是打包带走一盘水饺,他说,想给乡下的老伴尝尝。”

⑧父亲进城一趟,送我五十六个烧饼,一兜大蒜,一兜土豆,一兜菜豆,一兜韭菜,两个丝瓜,八个南瓜,然后,在一个小包厢里独坐一会儿,再然后,饿着肚子回家。而他的儿子,却在隔壁与一群朋友吹牛扯皮,还美其名曰:周末小酌。

⑨我端起杯,对朋友们说,咱们敬我父亲一杯吧!朋友们一起举杯,干了。

⑩可我的父亲,既不会看到,更不会知道。此时,他正坐在开往乡下的公共汽车上,怀里抱着一个装了城里水饺的饭盒。

1.请你根据提示,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①接电话应约。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道出实情,一起去敬酒;⑤___________

2.第③段的画线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出一种描写方法就行)

3.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第⑩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甲骨文研究的春天来了

刘钊

①早在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大地上的不同地域和文化中,就已萌生文字的雏形,而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是汉字的童年时期。

②汉字记录汉语,同时也记录汉语所表现出的思维。中国古代一切思想观念、文化、文明,都通过汉字这一载体才传布久远,保留至今。而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成系统的汉字的最早形态,因此说甲骨文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华文化之源、中华文明的早期结晶,一点都不为过。

③甲骨文的形体结构体现“六书”的造字理据,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字形。其造字方法甚至有超出“六书”的地方,体现出古人的独出机杼和奇思妙想。甲骨文总字头数已经达到4000多,可以自由记录汉语。甲骨文中常用字的结构已经基本定型,这些字经过几千年演变,虽然笔势笔意屡有变迁,但其基本结构没有变,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如其所记载的中华文化一样,承传有序,源远流长。

④甲骨文中有很多象形字和会意字,其中有不少还保留着早期形态,这是古人采用“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手段,借助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经验积累所得,从中可以体会出古人造字时的立意和取象。如“尹”字为一只手拿着笔的形状,因此“尹”在古代用为官吏的通称;“监”字是人用器中之水照面的形象,表示的是古人以“水”为镜的习惯;“休”字像人在树荫下休息,所以古代“休”字有休息、止息和“荫”的意思;“保”字像一个大人背着一个孩子,从大人的角度讲是对孩子的保护,从孩子的角度讲是对大人的依仗,所以“保”字古代有“保护”和“依仗”两个意思。

⑤甲骨文记载的汉语,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词汇,其所记载的内容也包罗万象。有些文字较多的记事刻辞更是具有一定的情节,甚至富有故事性,完全可以视为最早的文学作品。

⑥甲骨文已经是符号化的文字,古代“书画同源”,因此甲骨文也具有一定装饰性和美化倾向。很多形体犹如美术作品中的速写,在构字时尽量采用简单的线条,抓住描写对象的典型特征,凝练生动,概括传神。其形体体现出的布局上的穿插避让和形象上饱满匀称的追求,更是凸显出古人朴素的美的感觉和观念。

⑦经过海内外几代学者的刻苦努力,目前甲骨学早已成为一门显学。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项目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可以想见,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甲骨文研究将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第②段中加点的“目前”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④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甲骨文有哪些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读书养气

①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②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③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④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⑤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1.选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中划线句子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3.第⑤段“厚积而薄发”中“厚积”指的是_______ ,“薄发”指的是________

4.下面是几句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可以引用哪两句?并说说理由。

①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③任何一个有学问的人,在他的一生中都阅读过大量的书。(列宁)

④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位益友。(臧克家)

 

查看答案

阅读《三峡》,完成下列小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略无

(2)不见

(3)乘御风

(4)引凄异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大笔点染,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等字,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等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B.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幅和谐的画面。

C.作者先写山,正面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突出山之“窄”。

D.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

4.文章最后的渔者歌谣体现了三峡秋景怎样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古诗《黄鹤楼》,回答后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