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1)像墨水一样的湖泊,你见过吗? (2)如果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1)像墨水一样的湖泊,你见过吗?

(2)如果没有,大家就一起去加勒比海的特立尼达岛走一圈吧,在那里,你可以看到一个像墨水般的黑色湖泊。整体来看,黑色的湖泊就像一个巨大的砚台,里面盛满了刚刚磨好的墨汁。

(3)这个神奇的湖泊叫彼奇湖,它占地40多万平方米,湖水深约82米。至于湖水为什么是黑色的,并不是因为湖里面的水是真正的墨汁,而是因为湖里有一种天然沥青,所以,人们又把这个湖称为沥青湖。

(4)沥青是一种主要由碳和氢组成的化合物,颜色乌黑。作为一种矿物,天然沥青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它最大的用途是铺在公路或建筑屋顶上,是非常好的建筑材料之一。

(5)雨过天晴。在火辣辣的阳光照射下,彼奇湖上的雨水很快便蒸发掉了,于是,黝黑发亮的沥青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它又黑又黏稠,如果用一根小木棍搅动,你会发现,沥青像面皮一样卷在木棍上,搅动起来十分费力。

(6)不下雨的时候,彼奇湖上几乎看不到一滴水。这时的湖面也变得平坦而干硬,人们不仅可以在上面行走,还可以骑自行车。不过,骑车时,你可不要得意忘形,因为湖中央有一块很软很软的地方,在那里,稀软黝黑的沥青正源源不断地冒出来,如果不小心栽进去,恐怕很难再爬出来了。

(7)由于沥青不断从湖中部向周边渗流,所以,彼奇湖时刻都在移动。站在湖边的人们有时会听到沥青干裂时发出的扑通声以及气体受力外逸时发出的噗噗声。

(8)彼奇湖最令人感觉神奇的地方就是湖里的沥青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里的沥青实在是太多了。自1860年以来,人们已经不停息地在湖里开采了100多年,被运走的沥青多达9000万吨;然而,彼奇湖的湖面并未下降。一批沥青被开采运走后,湖里很快又会涌出新的沥青填补上空缺。通过专家计算得出结论:如果按每天开采100吨计算,即使再开采200年,湖中的沥青也不会枯竭。所以说,彼奇湖算得上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沥青湖。

(9)这么多的沥青从哪里来的呢?众所周知,石油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但在有些地方,地下的石油会自己冒出地面,在风吹日晒的环境下,石油中那些容易挥发的物质会很快蒸发掉,留下一些重油混合的物质,这就是天然沥青的生成过程。地质专家通过考察推测,彼奇湖的湖底岩层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由于地壳运动,岩层破裂,石油和天然气从地下溢出;而彼奇湖所在的地方,原本是一个很深的死火山口,于是,石油和天然气通过裂缝涌进火山口,形成了一个石油湖;之后,油气挥发,留下了重油混和的残渣,这便是满湖沥青的来历。

(10)由于彼奇湖地区的气候较为干燥,降雨时间并不多,因此,湖面看上去经常像一系列黑灰色的褶皱,只有下雨的时候,雨水在褶皱之间的低洼地带汇聚起来,彼奇湖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墨水湖。

(节选《百科知识》有改动)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从哪两方面来说明了它的神奇?

2.第⑧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句子“它占地40万平方米,湖水深82米”中加点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1.彼奇湖。湖水是墨汁色的;里面的沥青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列数字,准确有力地说明了彼奇湖的沥青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3.用语准确,不能删去,因为它占地太广,湖水太深,不可能一一测量,只能是估计,因此表达是准确的;若是删掉这两个字,约数就变成了确数,不合实际,反而表达不准确。 【解析】 1.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说明对象的把握。说明对象就是要说明的事物或要阐明的事理。判断说明对象,主要看标题及开头段,弄清说明的是一个事物还是一个事理。判断说明对象的特征:在中心句和下定义的句子中寻找。全文围绕加勒比海的特立尼达岛的彼奇湖在作介绍,因此说明对象就是彼奇湖。从第(2)段“在那里,你可以看到一个像墨水般的黑色湖泊”可以概括出彼奇湖的第一个特点:湖水是黑色的;从第(8)段“彼奇湖最令人感觉神奇的地方就是湖里的沥青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概括出彼奇湖的第二个特点:里面的沥青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这道题主要考查的是说明方法的判定及作用。难点在于说明内容的概括,一般为该段的中心句(有可能出现在上下段中)。方法是:前后就近原则;段落中心句;句子本身。第⑧段从“开采了100多年”“沥青多达9000万吨”“如果按每天开采100吨计算,即使再开采200年,湖中的沥青也不会枯竭”等语句可以看出,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说明了彼奇湖的沥青“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 3.这道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它占地40多万平方米”中的“多”说明了彼奇湖占地面积广,“湖水深约82米”中的“约”说明了彼奇湖湖水的深度。因为不可能一一测量,只能是估计,所以用的是约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如果去掉,就不符合实际情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列横线上写出古诗文的原句。

(1)《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崔颢)

(3)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二章》)

(4)柴门何萧条,________。(《梁甫行》曹植)

(5)________,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李清照)

(6)请默写杜牧的《赤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①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1)第二句中“惊”字用得最为传神,请简要赏析。

(2)请赏析“白雪却嫌春色晚”一句的表现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文: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文: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北山愚公者,年九十/焉置土石

B.妻献疑曰/一贫

C.始龀,跳往助/人立志

D.面山居/子何恃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山北之塞(苦于)/贫者于富者曰(告诉,对…说)

B.杂然相(赞同)/寒暑易节,始一焉(“反”同“返”,往返)

C.聚室而曰(商量)/子何而往(凭借,倚仗)

D.西蜀之南海……(到)/不如蜀鄙之僧哉?(回顾)

3.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4.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请指出来。并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所受到的感受。不少于50字。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茅盾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B.《列夫·托尔斯泰》、《昆明的雨》、《周亚夫军细柳》、《渔家傲》的作者分别是茨威格、汪曾祺、司马迁、李清照。

C.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规定有四联。每首二、三两联的上下句可以是对偶句。

D.“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一句的主干是“我看见背影”。

 

查看答案

将下列句子的序号填入横线处,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现在我们大学一年级开这门“阅读与写作课”,来替换以前的“写作课”。          。不少学生总是希望很快就能写好文章,不明白多阅读会阅读才能提高写作水平。

①写作是输出,阅读是输入

②因为,写作和阅读不能分家

③输入质量不高,输出就成了无源之水

④道理是明摆的,但付诸实践十分困难

⑤这样,提高写作水平往往也就成为空谈

A.②①③⑤④ B.①②④③⑤ C.②③①④⑤ D.①③⑤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