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非文学作品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砰...

非文学作品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砰——”

“快来,快过来,这里有人被撞了,赶紧的。”

“人在车下面,被压住了。快点,帮一下忙!”

“单边抬,我们来,123…”

9月9日上午7时34分许,金华市区环城北路祝丰亭圆盘附近发生一起事故,53岁的高大叔骑电动车过街时,和彭女土驾驶的大众轿车碰撞,被卷入车底拖行10余米。

万分危急时刻,交警、路过的行人,还有一群帅气的兵哥哥跑步过来,大家一起徒手把轿车抬起。

当时,正在路口执勤的金华交警直属三大队处罚中心民警徐德明和李根鑫最先赶到现场。

徐德明回忆说,他听到“砰”的一声巨响,立即跑过去,一边跑,一边呼喊附近同事,“快过来,这里有人被撞了。”

待他赶到现场时,路过的一位市民向他喊道:“人在车下面,被压住了!”

“一开始,我没找到当事人(电动车驾驶员),边上的市民说人被压在下面了,所以我们同事5人想着先抬车救人。可惜车很重,试了好几次,抬不起来。”徐德明说,他看到车底下有人被卡住,满是血,便大喊求助。

环城北路祝丰亭圆盘是一处车流量较大的路口,当时正值高峰时段,过往车辆和人员特别多。

一位穿蓝色衣服的车主第一个跑了过来,紧接着又有路过的车主停下车往这边跑;正在周边执勤的某集团军战士朱滨意听到了,他立刻报告给值班室,十几个帅气的兵哥哥就像一阵风一样列队跑了过来。现场9位执勤交警、6位市民、13位兵哥哥,大家合力抬车,大约40秒左右,小轿车被抬起挪动,大叔被成功救出!

“车被抬起来后,我看到他(电动车驾驶员)的头上、胳膊上、身上好几处都在流血,还好救护车叫得也比较及时。”事故中队民警舒晓伟说。

之后,战士们默默列队回到了营区。

昨天下午,我从金华广福医院了解到:高大叔头皮破裂,手臂、肩膀及身上多处区域大面积挫伤,疑似骨裂,没有生命危险,人还在医院进一步观察当中。

“众人拾柴火焰高”,八方救援,因为有这一群热心人,高大叔才能这么快被救出。给这群可爱的人点赞。

(选自《都市快报》)

(1)根据文章内容,把标题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特点,你认为该文体裁应属于新闻中的________,并阐述理由。

A.消息       B.通讯        C.评论       D.传记

理由:________

(3)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对话

甲:这篇新闻表述精准,主要表现在________

乙:除此之外,它在用词上也别具匠心。请看,“徒手”和“执勤”两个词________

(4)有些同学认为“新闻的语言要求简洁准确,而这则新闻开头的对话过于累赘”,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

 

(1)众人徒手抬轿车救人 (2)B; 因为它简洁准确展现了新近发生的事实,过程完整,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现场感强。 (3)具体数据的呈现,如“53岁”“10余米”“5个人”等。; “徒手”写出了抬轿车的方式,“执勤”指执行任务,和“交警”的身份搭配,用语准确凝练。 (4)不赞同,开头的对话真实再现了当时紧张的局面,现场感强,和下文的众人援手相救形成对比,突出了热心警民的力量。 【解析】 (1)本题考查提炼新闻标题的能力。新闻标题的提炼主要方法是:第一,只保留事实核心部分,省略其他部分;第二,只保留事情发展结果,省略不必要的过程与细节;第三,省略消息来源;第四,省略不必要的议论;第五,省略不必要的事实成分,如时间、地点、具体名称等。首先要明确这篇文章所写的人物和事件,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模式拟写题目,主要拟写的题目语言要简洁,要尽量用最少的语言负载更多的信息。这个事件的人物是:众人;起因是:53岁的高大叔骑电动车过街时,和彭女土驾驶的大众轿车碰撞,被卷入车底拖行10余米;经过是:万分危急时刻,交警、路过的行人,还有一群帅气的兵哥哥跑步过来,大家一起徒手把轿车抬起;结果:人被救了出来。据此可给这篇文章拟写的标题为:众人徒手抬轿车救人。 (2)本题考查对通讯特点的把握能力。 新闻体裁,是指新闻报道作品的规范化的基本类别和样式,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带来新闻报道种类的增多,新闻体裁也有所发展和变化。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基本区别是:表达新闻材料的手法、口吻和组织材料的结构不同。选择确定新闻体裁,必须根据受众的实际需求与新闻内容的要求而定。新闻体裁的分类多样,从广义上,按表达的内容和方式等综合情况,可分为新闻报道类(如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调查报告、新闻公报等)、新闻评论类(如社论、评论员文章、述评、思想评论等)和新闻附属类(如散文、杂文、诗歌、回忆录、报告文学等)。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体裁,一般分为消息、通讯、评论、摄影和漫画等五类,也有将深度报道、特写和调查报告与上述并列,分为八类。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评论的文体结构与其他新闻文体相比基本是一致的,它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结合这篇文章的内容及表达方式分析,这篇文章详细叙述众人徒手抬轿车救人的事件,所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因此,本文是一篇通讯。 (3)本题考查赏析新闻语言特点的能力。新闻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准确,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这个特点。甲:结合有关语句分析,如文中的“53岁”“10余米”“5个人”“ 大约40秒左右”等都是具体准确的数据,体现了这篇新闻的语言的准确性。“徒手”,赤手空拳,不借助任何工具和手段,这里的“徒手”写出了众人抬轿车的方式是只用两只手。“执勤”,担任站岗、放哨、警卫等工作任务。这里和“交警”的身份搭配,用语准确凝练。 (4)本题考查赏析文章开头作用的能力。这篇文章是一篇消息,因此答题的时候不能既要结合一般文章开头的作用分析,也要考虑新闻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语境分析,“砰——”是拟声词,准确再现了车祸发生的情形和严重性,而“快来,快过来,这里有人被撞了,赶紧的。”“人在车下面,被压住了。快点,帮一下忙!”“单边抬,我们来,123…”则生动准确地再现了车祸发生后人们紧张的局面,现场感强,和下文的众人援手相救形成对比,突出了热心警民的力量。因此认为这则新闻开头的对话过于累赘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学作品阅读

关于朱德

①孔子跟莎士比亚不同,他认为人的名字第一重要。至少“朱德”这个名字是很有意义的。这是一个简单而响亮的名字,英文拼音应该是dh,因这名字发音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很贴切的名字,由于文字上的奇异巧合,这两个中国字是“红德”的意思,不过当他在老远的四川出世时,替他命名的慈爱双亲,是无法预知这个名字日后所具有的政治意义,否则他们一定会在恐怖中改变他的名字。

②在南方几年中,朱德领导“赤色联军”打数百次小仗,数十次大仗,冲破五次大规模的“围剿”,在最后一次“围剿”中,敌军的进攻武力(包括重炮队、飞机队、机械化部队)超过他八九倍,敌军的资源也超过他无数倍。然而不论如何估计他的胜败,我们不得不承认,就战术的灵敏,部队的机动,作战的多样性而言,他一再证明自己胜过敌方任何将官。他无疑在游击战中培养了中国革命军队惊人的战斗力。红军在南方的最大错误是战略的错误,关于这,政治领导必须负主要责任。虽有这种妄动的错误,但红军在第五次“围剿”中仍能表现出几乎跟敌方势均力敌的姿态,这该是南京政府的惨败。

③关于纯粹的战略和大军撤退时战术的运用,朱德、毛泽东和他们的军官们对于长征的杰出的领导,在中国是空前无比的。红军的不能击破的团结力,使全军在冷风凛冽的西藏高原上抵抗“围剿”,度过艰苦的可怕的寒冬。除了牦牛,简直没有什么可吃——这种团结力应该归功于领导者的吸引力和那罕有的人类的品性,它把绝对的信仰和忠诚注进部属的脑子里,使他们敢于为主义而死。至少在我,绝对不能想象中国其他任何将官在此种环境中尚能随军生存,更不必说在受了此种苦刑之后,还要回师冲击,冲破敌军从容布置了好几个月的防线。这就是当我走马西北时朱德所干的伟业。

④中国人传说他具有各种神奇的才能:能够看到周围几百里以外的路,能飞行能运用道士的法术,例如在敌军面前制造尘雾,或搅起逆风,迷信的人相信他是打不伤的,因为可不是有万千颗枪弹和炮弹都打不死他吗?另有人说他能复活,因为国民党不是屡次宣布他已经死了,而且还详细地描写他断气时的情景吗?千百万人知道中国“红德”这个名字,依照各人的身份,有些人认为它是一种威胁,有些人认为它是希望的明星,但任何人都不能否认这个名字是写在这十年历史的书页上。

⑤然而大家都对我说,朱德的相貌并不动人——一个沉着、谦恭、说话温和的人,大眼睛(老是“非常柔和的眼睛”),身材矮胖,但有铁一般的臂膀和腿。他对弟兄的忠诚是尽人皆知的。自从当红军总司令以来,他的衣、食、住都同士兵一样,共尝士兵们的艰苦,早年往往赤脚走路,有一个冬季专吃南瓜过活,另一个冬季专吃牦牛过活,从不叫苦,难得生病,度量很大,万事采用民主方式,永远忠于自己所信仰的主义。

⑥他喜欢在军营里散步,跟士兵们坐在一起,说故事,同他们玩要,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也不错。任何士兵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诉说——事实上他们往往这样干。朱德叫唤他的弟兄就脱下自己的帽子。他在长征中把马借给倦劳的弟兄骑,自己走很长的路,看来一点也不疲倦。

⑦“我以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当别人请他年轻强壮的老婆康克清述说她的丈夫时,她说道,“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再次,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共同生活,跟他们时常谈话。

⑧“朱德对弟兄们说话非常朴实。他们都听得很明白。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种田种地。他常常从山谷搬运谷物到山上。他非强健。他什么东西都能吃,不需要任何特殊食物,只要大量辣椒就得了。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非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老是五六点钟起床,他喜欢运动,同时又喜欢读书。他细心做出有计划的读书表,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他也喜欢跟朋友们谈话,有时也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不常发牌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朱德老在前线指挥,但从没有受过伤。”

——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结合选文,概述朱德是一个怎样的人。

(2)甲乙两位同学在阅读《关于朱德》时,甲对于文章的真实性提出了疑问。请根据你的理解,将乙同学的对话补充完整。

甲:“纪实文学是一种迅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注重真实性。”但本文第4段中写了民间对朱德的传说,我觉得这消减了纪实文学的真实性,应该予以删除。

乙: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因为:

(3)好的译本打开了通向原著的窗户。以下是同一句话的两种译本,请选出你喜欢的译本,并说说理由。

A.他喜欢在军营里散步,跟士兵们坐在一起,说故事,同他们玩耍,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也不错。

B.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

(4)《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说:“实际上这部作品不是我一个人创作的。”你能结合原著阐述作者这么说的原因吗?

 

查看答案

《飞向太空港》成功塑造了几个典型人物,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航天人的精神品质。请试举一位并结合例子谈谈他身上有中国航天人的哪些精神品质。

 

查看答案

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下列两个问题。

(1)结合“材料呈现”的具体内容,揣摩作者隐含在文字中的态度和立场。

材料呈现:

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董乐山译)

(2)《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查看答案

运动会已经落下帷幕,班委计划挑出部分照片,制作一本相册留作纪念。在相册的扉页,需配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请你完成该项写作任务。

要求:符合情境;语言生动,至少运用2种修辞手法;不含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名。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树树皆秋色 ,________。王绩《野望》

(2)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院士,90岁不离手术台,用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来形容就是________________

(4)吴均《与朱元思书》中运用对偶的手法,以蝉和猿的动来衬托出山林宁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