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 最近关于任正非父女的消息颇受大众关注: 背景:去年年底,华为总裁任正非长...

作文。

最近关于任正非父女的消息颇受大众关注:

背景:去年年底,华为总裁任正非长女、时任华为首席财务官的孟晚舟,在加拿大被非法拘捕。

材料一:面对美国对华为的全方位打压,记者采访任正非:华为是不是到了最危险、最危难的时刻?任正非坚定的回答:不会,现在应该是最佳状态。

材料二:近日,孟晚舟出庭受审,网友们一边被她脚上的电子脚铐刺痛了眼睛,一边又被她脸上的从容自信征服。孟晚舟的父亲任正非轻松笑对:父母多强大,孩子就有多强大。

网友们纷纷表示从任正非父女身上学到很多,懂了很多,对自己的生活也有了新的理解,相信同学们也是如此,请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任选角度,结合生活实际,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范文: 用自信书写精彩 自信,往往决定一个人生活的色调。有了自信,你才能将一切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拥有自信就变得尤为重要。 放眼于千年之前,遥望沧海之滨,一位将军立于碣石山上,俯瞰茫茫大海,不禁思及自己的远大抱负,于是脱口而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远眺苍茫沧海,脚踏巍峨碣石,忽然间,仿佛站于高峰,俯瞰众生,天地万物都包容与你的胸襟。纵是“老骥伏枥”,可仍然“志在千里”。这对家国天下志在必得的自信啊!曹孟德,你可知道? 夏日夜空,一富家少爷坐在花园之中,提起酒壶,独酌于此。舞影零乱,歌月徘徊,睡眼迷离,洒脱不羁。举起酒杯相邀明月,不禁感叹知己稀少。又奈何无人与己志趣相投,罢了,罢了!何必如此担忧,虽不被朝廷器重,那又如何?“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思及过去,轻轻一笑,又摇了摇头,举起酒杯一饮而尽。从此放弃对高官厚禄的热衷,快意于山水之间。这对美好生活掌握在手的自信啊!李太白,你可明了? 站于高峰之巅,一位书生畅快淋漓。他轻轻拭去额边的汗水,赶走爬山带来的疲惫。站在顶峰,以高者的姿态,俯视自己走过的历程,体会成为成功者的喜悦与自豪之情。放眼祖国的大好河山,连绵的群山一直延展至齐鲁之地,树木郁郁葱葱,青翠挺拔,潺潺小河向东流去,生生不息。这就是成功者看到的壮美景色,于是立下誓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对未来道路确定无疑的自信啊!杜子美,你可清楚? 或许,你们并未发觉,却在不知不觉中,书写了自己的精彩。自信,往往是保留在人的潜意识中,它能帮助你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在做许多事时,它是必不可少的。缺少自信的人,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也做不成,这样或许连自己的优点也被忽略掉了。 烈日照耀大地,那是他对自己热情的自信;月光散向黑夜,那是她对自己温柔的自信;鸟儿高声歌唱,那是她对自己歌声的自信;小草破土而出,那是他对自己绿色的自信......因有自信,他们活得精彩!那我们呢?我们的自信在何处? 那么,从现在开始寻找那被遗落的自信吧!带着它,开始新的生活。 让我们重拾那支名曰“自信”的画笔,绘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解析】 本题考查写材料作文的能力。材料作文一般是指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材料或其他形式的材料,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的作文。写材料作文时,读懂材料是第一步,要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分析材料则是关键性的一环,要发现、挖掘材料的中心句,或关于中心的提示语,找到立意的突破口。在全面理解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可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构思作文。对寓言故事类的材料,要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总结出材料的寓意、哲理等,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认真阅读这两则材料,材料一记者采访任正非,从她的回答“不会,现在应该是最佳状态”我们可以看出任正非的自信。材料二中“ 她脸上的从容自信征服”“孟晚舟的父亲任正非轻松笑对”可以看出任正非父女的从容和自信。因此这个作文可以从“从容”“自信”这两个角度立意。立意确定后,就要结合生活实际,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这个主题。可以写成记叙文,应该选择生活中有关自信的事例来表现自信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写作时内容要具体,要有真情实感,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可以把题目作为论点,然后再用一些事例及名人名言来论证,最好能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最近同学们阅读了名著《红星照耀中国》《长征》《飞向太空港》,里面总有些人物令人印象深刻,请你选择一位(朱德除外),为他(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人物小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白洋

张岱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搏,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注释)①白洋,山名,在绍兴西北。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断三处。

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2.《三峡》按“夏-春冬—秋”的时间顺序写出三峡不同季节的特点,那《白洋潮》是按什么顺序来表现潮水的不同特点的呢?请你在阅读后填写下表回答该问题(每空不超过5个字)。

________顺序

________

稍近

渐近

再近

到塘

白洋潮

如线而来

________

________

如飓风拍岸

水溅数丈

 

 

3.(甲)(乙)两文中划线的句子都写到了人的行为,请写出它们在各自文中的作用,并说明理由。

4.甲乙两文中的最后一句都起着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甲文最后借渔歌不但照应前文,暗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也揭示三峡地区百姓生活的凄苦,渲染三峡秋季的凄凉美。

请仿照示例,赏析《白洋潮》的最后一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甲)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野望

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

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来山上看野水,

忽于水底见青山。

(丙)赠别

赵嘏(jiǎ

水边秋草暮萋萋,

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

一声歌尽各东西。

甲诗是课内学过的,请用课堂上学到的诗歌赏析方法阅读乙、丙首古诗,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翁卷和赵嘏各自表达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非文学作品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砰——”

“快来,快过来,这里有人被撞了,赶紧的。”

“人在车下面,被压住了。快点,帮一下忙!”

“单边抬,我们来,123…”

9月9日上午7时34分许,金华市区环城北路祝丰亭圆盘附近发生一起事故,53岁的高大叔骑电动车过街时,和彭女土驾驶的大众轿车碰撞,被卷入车底拖行10余米。

万分危急时刻,交警、路过的行人,还有一群帅气的兵哥哥跑步过来,大家一起徒手把轿车抬起。

当时,正在路口执勤的金华交警直属三大队处罚中心民警徐德明和李根鑫最先赶到现场。

徐德明回忆说,他听到“砰”的一声巨响,立即跑过去,一边跑,一边呼喊附近同事,“快过来,这里有人被撞了。”

待他赶到现场时,路过的一位市民向他喊道:“人在车下面,被压住了!”

“一开始,我没找到当事人(电动车驾驶员),边上的市民说人被压在下面了,所以我们同事5人想着先抬车救人。可惜车很重,试了好几次,抬不起来。”徐德明说,他看到车底下有人被卡住,满是血,便大喊求助。

环城北路祝丰亭圆盘是一处车流量较大的路口,当时正值高峰时段,过往车辆和人员特别多。

一位穿蓝色衣服的车主第一个跑了过来,紧接着又有路过的车主停下车往这边跑;正在周边执勤的某集团军战士朱滨意听到了,他立刻报告给值班室,十几个帅气的兵哥哥就像一阵风一样列队跑了过来。现场9位执勤交警、6位市民、13位兵哥哥,大家合力抬车,大约40秒左右,小轿车被抬起挪动,大叔被成功救出!

“车被抬起来后,我看到他(电动车驾驶员)的头上、胳膊上、身上好几处都在流血,还好救护车叫得也比较及时。”事故中队民警舒晓伟说。

之后,战士们默默列队回到了营区。

昨天下午,我从金华广福医院了解到:高大叔头皮破裂,手臂、肩膀及身上多处区域大面积挫伤,疑似骨裂,没有生命危险,人还在医院进一步观察当中。

“众人拾柴火焰高”,八方救援,因为有这一群热心人,高大叔才能这么快被救出。给这群可爱的人点赞。

(选自《都市快报》)

(1)根据文章内容,把标题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特点,你认为该文体裁应属于新闻中的________,并阐述理由。

A.消息       B.通讯        C.评论       D.传记

理由:________

(3)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对话

甲:这篇新闻表述精准,主要表现在________

乙:除此之外,它在用词上也别具匠心。请看,“徒手”和“执勤”两个词________

(4)有些同学认为“新闻的语言要求简洁准确,而这则新闻开头的对话过于累赘”,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文学作品阅读

关于朱德

①孔子跟莎士比亚不同,他认为人的名字第一重要。至少“朱德”这个名字是很有意义的。这是一个简单而响亮的名字,英文拼音应该是dh,因这名字发音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很贴切的名字,由于文字上的奇异巧合,这两个中国字是“红德”的意思,不过当他在老远的四川出世时,替他命名的慈爱双亲,是无法预知这个名字日后所具有的政治意义,否则他们一定会在恐怖中改变他的名字。

②在南方几年中,朱德领导“赤色联军”打数百次小仗,数十次大仗,冲破五次大规模的“围剿”,在最后一次“围剿”中,敌军的进攻武力(包括重炮队、飞机队、机械化部队)超过他八九倍,敌军的资源也超过他无数倍。然而不论如何估计他的胜败,我们不得不承认,就战术的灵敏,部队的机动,作战的多样性而言,他一再证明自己胜过敌方任何将官。他无疑在游击战中培养了中国革命军队惊人的战斗力。红军在南方的最大错误是战略的错误,关于这,政治领导必须负主要责任。虽有这种妄动的错误,但红军在第五次“围剿”中仍能表现出几乎跟敌方势均力敌的姿态,这该是南京政府的惨败。

③关于纯粹的战略和大军撤退时战术的运用,朱德、毛泽东和他们的军官们对于长征的杰出的领导,在中国是空前无比的。红军的不能击破的团结力,使全军在冷风凛冽的西藏高原上抵抗“围剿”,度过艰苦的可怕的寒冬。除了牦牛,简直没有什么可吃——这种团结力应该归功于领导者的吸引力和那罕有的人类的品性,它把绝对的信仰和忠诚注进部属的脑子里,使他们敢于为主义而死。至少在我,绝对不能想象中国其他任何将官在此种环境中尚能随军生存,更不必说在受了此种苦刑之后,还要回师冲击,冲破敌军从容布置了好几个月的防线。这就是当我走马西北时朱德所干的伟业。

④中国人传说他具有各种神奇的才能:能够看到周围几百里以外的路,能飞行能运用道士的法术,例如在敌军面前制造尘雾,或搅起逆风,迷信的人相信他是打不伤的,因为可不是有万千颗枪弹和炮弹都打不死他吗?另有人说他能复活,因为国民党不是屡次宣布他已经死了,而且还详细地描写他断气时的情景吗?千百万人知道中国“红德”这个名字,依照各人的身份,有些人认为它是一种威胁,有些人认为它是希望的明星,但任何人都不能否认这个名字是写在这十年历史的书页上。

⑤然而大家都对我说,朱德的相貌并不动人——一个沉着、谦恭、说话温和的人,大眼睛(老是“非常柔和的眼睛”),身材矮胖,但有铁一般的臂膀和腿。他对弟兄的忠诚是尽人皆知的。自从当红军总司令以来,他的衣、食、住都同士兵一样,共尝士兵们的艰苦,早年往往赤脚走路,有一个冬季专吃南瓜过活,另一个冬季专吃牦牛过活,从不叫苦,难得生病,度量很大,万事采用民主方式,永远忠于自己所信仰的主义。

⑥他喜欢在军营里散步,跟士兵们坐在一起,说故事,同他们玩要,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也不错。任何士兵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诉说——事实上他们往往这样干。朱德叫唤他的弟兄就脱下自己的帽子。他在长征中把马借给倦劳的弟兄骑,自己走很长的路,看来一点也不疲倦。

⑦“我以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当别人请他年轻强壮的老婆康克清述说她的丈夫时,她说道,“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再次,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共同生活,跟他们时常谈话。

⑧“朱德对弟兄们说话非常朴实。他们都听得很明白。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种田种地。他常常从山谷搬运谷物到山上。他非强健。他什么东西都能吃,不需要任何特殊食物,只要大量辣椒就得了。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非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老是五六点钟起床,他喜欢运动,同时又喜欢读书。他细心做出有计划的读书表,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他也喜欢跟朋友们谈话,有时也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不常发牌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朱德老在前线指挥,但从没有受过伤。”

——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结合选文,概述朱德是一个怎样的人。

(2)甲乙两位同学在阅读《关于朱德》时,甲对于文章的真实性提出了疑问。请根据你的理解,将乙同学的对话补充完整。

甲:“纪实文学是一种迅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注重真实性。”但本文第4段中写了民间对朱德的传说,我觉得这消减了纪实文学的真实性,应该予以删除。

乙: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因为:

(3)好的译本打开了通向原著的窗户。以下是同一句话的两种译本,请选出你喜欢的译本,并说说理由。

A.他喜欢在军营里散步,跟士兵们坐在一起,说故事,同他们玩耍,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也不错。

B.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

(4)《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说:“实际上这部作品不是我一个人创作的。”你能结合原著阐述作者这么说的原因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