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①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

 

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①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做甚么应该像甚么,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②一个人应该讲规矩。一个讲规矩的人,为人处事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有君子的气度,有“人的样子”。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明白人,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③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④一个政府也应该立好规矩,维护规矩。“依法治国”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路,“法”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制定良法者,必定要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故需谨慎研判,反复论证。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有前瞻性、现实性。

⑤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有言金榜题名者最快活,有言富甲一方者最快活……朱元璋均不满意。唯有大臣万钢答道:“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绝无“暗室亏心之忧”,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⑥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

1.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的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

A.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B.一个人应该讲规矩。

C.个人、家庭、政府和政府官员,都应该讲规矩。

D.我们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

2.下面对相关论据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守规矩的重要性。

B.荀子《劝学》中的“木受绳则直”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守规矩所起到的作用。

C.“东施效颦”的事例可以用来论证不守规矩的危害性。

D.“商鞅立木”的事例可以运用到第④自然段中,论证立规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第①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②③④自然段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

 

1.C 2.C 3.引用钱先生的话引出中心论点,并作为论据证明论点。不能,因为这三段从个人到家庭到政府,层层递进来论证中心论点。 【解析】 1.此题考查了论点的概括。议论文中论点的提出,比较常见的情形是在文章的开头,也有的在篇末或文章中间提出。也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论点.而有的文章全篇无一个明确表明观点的句子,就需要将几个论点合并、提炼,还有的文章,作者的观点蕴涵于论证当中,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归纳、总结了。本文第二、三、四分别从个人、家庭、政府三个方面谈诚信的重要性,所以C选项的“个人、家庭、政府和政府官员,都应该讲规矩”是更全面的论点。故选C。 2.C.分析不正确,东施效颦,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这里与“不守规矩的危害性”无关。所以“东施效颦”的事例不可以用来论证而不守规矩的危害性。故选C。 3.此题考查了自然段的作用、语言的逻辑顺序。首段的作用一般为:提出论题或论述的内容,为下文的论述作铺垫。提出论点。此处的作用为:引用钱先生的话引出中心论点,并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②③④自然段的顺序分别从个人到家庭到政府的角度,层层递进来论证中心论点,由小到大,按照逻辑顺序,非常有说服力地论证了论点,所以不能调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鲁人石守道作/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B.先生轼言/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C.则已识之矣/吾妻之美我者,我也 D.葬,而墓碑出/克,公问其故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吾 得 其 为 人 盖 十 有 五 年 而 不 一 见 其 面 岂 非 命 也 欤

3.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醉翁之不在酒_______(2)杂然而前_______(3)不知太守之其乐也_______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滁皆山也”总领全文山水自然环境描写,写景色顺序是由远及近。

B.“山水之乐”具体体现在山中朝暮、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

C.文中第三段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借酒解愁”的情感。

D.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汉族民俗文化。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俗称“开桩”。然后,由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广东醒狮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民间舞品牌。醒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30字。

(2)根据材料内容,仿照例句写一则宣传标语。

例句:广东醒狮八面威风流传广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多家媒体“捐出一瓶水,献出一份情”支持西南灾区特别行动。(在“媒体”后加“发起”)

B.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努力下,使海地震区爆发的痢疾、麻疹、破伤风等传染病疫情得到控制。(把“控制”改为“遏止”)

C.这部影片的热映拉开了新一轮媒体炒作。(在句末加“的帷幕”)

D.美国半人马座火箭、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先后相继撞击月球南极地区。(删掉“先后”和“相继”)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儿童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干拔苗助长的蠢事。

B.家风中蕴藏着先人所保守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也包含着简单朴素的为人准则。

C.互联网不是一个只是懂得尊重自己的人格,却随心所欲地践踏他人人格的地方。

D.日本如果对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不理,一意孤行,必将自食恶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