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默写
(1)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_________,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
(4)《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大漠似雪,月华如霜的边城夜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夏曰:“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吝啬 笠临 粗犷 焦悴 倜傥 云宵 不求甚解 捷然不同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霎(shà) 攲斜(qī) 沐浴(mù) 脸颊(xiá)
B.粼粼(lín) 诀别(jué) 姊妹(zí) 荫蔽(yīn)
C.分歧(qí) 瘫痪(tān) 树杈(chà) 匿笑(nì)
D.捶打(chuí) 菡萏(hàn dàn) 徘徊(huí) 絮叨(xù)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艾青《太阳的话》
同学们,这首诗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情……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的。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阅读下面内容,请你代表正方写一段辩词,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200字左右)
近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增加了一条:掌握教科书涉及的重要的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知识包括:古文、诗、词、曲、赋、书法、对联、灯谜、歇后语……就“现代学生有无必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这一辩题,班级展开了辩论。
正方:________
反方:我认为现代学生没有必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知识属于过去,是滞后的,不再适用于今天。时尚潮流才是先进,发展的,最前沿的,推动社会向前的。现代学生只有紧跟时尚才能拥抱世界。
古诗文阅读。
(一)黄州安国寺记
(宋)苏 轼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①,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②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③自落,表里翛然④,无所附丽⑤,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⑥。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连曰:“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余不得辞。
(注释)①指苏轼在吴兴任太守期间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②罪垢:指罪孽。③染污:烦恼。④翛(xiāo)然:超脱的样子。⑤附丽:附着,依附。⑥赐衣:指朝廷对佛教高僧的赐衣和赐封号制度。
(二)行香子·述怀①
(宋)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②,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释)①元祐元年(1086),苏轼被召还朝,但是政敌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遂提笔抒怀。②石中火:指击石迸出的一闪即灭的火花。
(1)下列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求所以自新之方 往之汝家,必敬必戒
B.间一、二日辄往 遂于外人间隔
C.私窃乐之 宴酣之乐
D.具石请记之 百废具兴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
(3)文中写僧人继连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为苏轼词中画线的句子“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设计朗读。(可从停连、语速、节奏、重音、语调等方面入手,答出一点即可)
(5)上面两篇古诗文中,苏轼的境遇相同、心境相似,请结合《黄州安国寺记》相关内容,品析词中画横线的诗句“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语言上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