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术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术付出了一生。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下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流亡途中的工作条件惊人恶劣,在挡不住风雨的茅草房里,陈寅恪就着箱子,汗流浃背地坐在小凳上写文章。为了给他补充点营养,家里养了一只母羊,他在下课后带着女儿放羊,父女闲聊着走过山间小路,那是他难得的愉悦时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远在美国的胡适把西方医生的最后诊断结果写信告知陈寅恪。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写此信。很觉悲哀。”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在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

《论再生缘》完成了,但无法正式出版,陈寅恪只能请人用蜡版刻印,分送友人。他在文末题诗: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这是他心境和志趣的隐喻。

1958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他不再教课。他说:“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

书写得很艰难,为了这部85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10年。柳如是的遭际,触动了他对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怀。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也许,晚年的陈寅恪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

《柳如是别传》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4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1.文章题目说“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联系全文,说说他的一生是怎样奉献于学术的?请分点简要概括。

2.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

3.“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及作用。

4.陈寅恪一生为学术而活着,关于治学,他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和当前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1.①不关心姓名,关心学术。②几乎没有参考书籍,却能完成两部中古史论。③流亡途中坚持写作。④失明后睁着眼讲课,目光如炬。⑤病重探讨学术新领域。(或病未愈,口述撰写《论再生缘》,开始探索明清历史文化。)⑥成为“拔白旗的对象时”,他坚持信念,不肯屈志从俗。⑦用十年时间创作《柳如是传》。(答出4点即可) 2.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将传主的各个人生阶段的经历依次连缀成文,思路非常清晰,充分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②本文围绕反映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主题,选取了传主各个人生阶段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真切传神;③本文首尾遥相呼应,突出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全文浑然一体;④本文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等艺术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特点。⑤全篇基本运用叙事的方式来表现人物而非主观议论,这样显得客观。(答出任3点即可) 3.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都浓缩在他的学术成就之中,除了学术成就他不需要再留给人们什么,他不需要遗嘱;这样写文章戛然而止,含蓄隽永,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内容方面,学生如果回答“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学术”“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这是他心境和志趣的隐喻”等,也可。) 4.“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这展示了陈寅恪独立坚持,不迷信权威的一面——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如果被世俗的力量或概念所束缚,那么很多保证研究成果是纯正而客观的,不是客观环境下得出的结果,很难说是真理,要想让真理得以发扬,必须摆脱包括意识形态等在内的世俗观念。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这需要一个学者的高度,更需要一种勇气;这体现了他的毫不妥协的文人精神。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陈寅恪一生做学术上做出的贡献可以结合“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等内容概括得出。 2.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有:①忠实历史,实事求是,再现传主的精神风貌。②掌握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以时间为序、以空间变换为序、时空转换。③语言表达不流于直白,要有文学色彩。④篇幅自由,重点突出,展示人物的丰厚内涵。取材的重点内容,撰写人物传当然要概述传主一生的基本情况,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展示人物个性和写出典型事迹。本文全篇基本运用叙事的方式来表现人物,实事求是,这样显得客观;文章在记叙陈寅恪的学术生命之时,按时间顺序来记叙,显得条理清晰。本文重点突出,展示人物的丰厚内涵: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本文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等艺术手法,用典型事迹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可据此作答。 3.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与分析。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层面作答。这个结尾结构上总结全文,内容上突出传主的人物形象。这一结尾使文章戛然而止,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凸显了陈寅恪的心境和志趣,突出了他一生“把一生都献给了学术”,表达了作者的感叹和感喟之情。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陈寅恪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术付出了一生。他独立坚持,不迷信权威“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他的勇气,他的毫不妥协的文人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这是他心境和志趣的隐喻。”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都浓缩在他的学术成就之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念无与乐者 (此句标一处)

(2)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此句标两处)

2.解释下面句加点中字的意思。

(1)怀民亦未______

(2)竹柏影也______

(3)余寓居惠州嘉祐寺______

(4)兵阵相接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4.甲文中“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5.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1.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_____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

(3)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5)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狐兔翔我宇。

(7)《三峡》中侧面渲染山峰高俊,江面狭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赠从弟》中一问一答揭示松柏耐寒不凋,坚贞本性不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通城中学拟举行“坚定信念•不忘初心”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

(1)(从汉字中汲取正能量)活动中,同学们从中华汉字结构入手,发现将某些汉字拆开并加以联想可以有新的理解和人生感悟。

如:选——走在前面的人,更有选择的余地。

舒——善于取舍,乐于给予,才能安然快乐。

请你从“拓”“劣”“教”三个字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实践中践行价值观)活动中,初二(1)班学生向同学们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做法,呼吁大家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昂扬向上的热情参与“文明校园”创建。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名著中获得新养分)“不忘初心”强调我们在经受各种挑战困难的时候不能迷失方向,不能被各种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模糊视线。请简述一个《红星照耀中国》中英雄“不忘初心”的感人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信念是一座经岁月洗礼的山峰,永远耸立在坚实的土地A信念是一对受风雨chuí liàn的翅膀,永远áο xiáng于广阔的天空。人生没有信念,就会在前进的航程中迷失方向,生活就会变得步履蹒跚。生命需要信念,如同土地需要养分一样。其实,人生的道路难以  B  (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它布满荆棘,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看到希望、收获wēn xīn传说中的夸父以近乎疯狂的执著与信念,用生命酝酿了一曲追求者之歌。

人生如歌,信念如曲。愿信念伴随着每一个人的一生前行。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材料中A处应填的标点为:__________

3.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B处横线上。

B处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