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故乡 梁孟伟 ①故乡,是一幅秘藏的圣符,是一座精神的殿堂。 ②儿时的故乡,留给我...

故乡

梁孟伟

①故乡,是一幅秘藏的圣符,是一座精神的殿堂。

②儿时的故乡,留给我更多的是一份苦涩的记忆。冬天,穿着用人力车外胎做成的“皮草鞋”,鞋面用几根皮条串联,双脚常常被冻得僵硬麻木,捂上一层稻草,才会感到暖和一点。夏天,圆月在天时,我们就得起床,打稻挑谷直到中午田水发烫;下午挑粪插秧种出满田星星,“嗡嗡”的蚊子“亲吻”着肌肤,蚂蟥总是在腿上吃得滚圆……缺吃少穿、终年劳累的生活压得我直不起腰背。我曾一次次爬上高高的山冈,久久眺望山外的世界;一次次诅咒过贫穷的故乡,发誓要找一个幸福快乐的地方。

③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逃难似地离开了故乡,终于完成了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转换。除了探望父母回家小住几天外,我很少回去。故乡的山水日渐模糊,故乡的星光日益陌生。

④记得有一年,因病修养期间,儿时的玩伴把我接回故乡小住了一段时间;乡亲们用古铜色的脊背,背我走过村前的木桥,张家大妈王家阿婶端来了飘香的饭菜,董家大叔吕家兄弟送来欢声笑语……啊,在温馨甜蜜的故乡,我的每个毛孔都自由地舒张,每个细胞都享受着抚爱;我的整个灵魂得到了洗濯,心胸变得澄澈。

⑤于是,我发现,尽管我已身为城里人,但对故乡依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留恋。而且这种留恋深藏心底,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消失,反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静静的村庄、浩瀚的蓝天、悠悠的白云、潺潺的小溪、窄窄的小桥构成了故乡诗意的轮廓,也构成了我的精神家园。

⑥我梦想着退休后回归故乡,安享与乡亲们“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正当我为建房选址、设计忙得不亦乐乎时,却传来家乡要筑水库的消息,网上甚至流传出了库区的三维地图。忽然,我有一阵被掏空般的晕眩,一种被连根拔起的痛感。原来,故乡的根已经深深扎入我的心田。我曾走过一个又一个城市,换了一个又一个岗位,心里却一直茫然:梦还有多久?路还有多远?短暂停留,这才发现,惟有故乡的方向能让我内心踏实,安定。

⑦为此,我特地回了趟家乡。一路上我在想,故土难离是国人的传统,安土重迁更是国人的习惯。在乡亲们的心底,故乡的脐带真能一刀剪断?

⑧可奇怪的是,乡亲们表现得比我想象中要平静得多。不过,偶尔也会感受到两种不同的心境:老人们还幻想着修建水库的选址可以修改;年轻人却关心着水库什么时候开建……

⑨天近黄昏,我在村头流连。四周是那样恬静,暖风吹拂发丝,花草散发芬芳,沿着小径,慢慢地、慢慢地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恋,就像暮霭一样越来越浓,直到月华照亮了我的泪眼。

⑩故乡是一首诗,一首越吟越舒心、越吟越思念的诗。而明天,故乡就要变成一片泽国;而明天,乡亲们也将要搬离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

(11)今后,我只能梦回乡关!

1.面对故乡即将被淹的现实,老人和年轻人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心境?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2.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句子。我曾一次次爬上高高的山冈,久久眺望山外的世界;

3.第③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老人:生于故乡、长于故乡,已经习惯了故乡的生活,对搬离之后的未知生活心怀担忧,加之故土难离、安土重迁的情感理念,所以不希望离开。年轻人: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一可以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二可以借此机会,走出乡村,改变现状。 2.“一次次”写出来次数之多,“眺望”向远处看,两个词语连用,真实地表现了我摆脱现有的生活,走向外面广阔世界的愿望。 3.内容上:交代了自己“逃离”故乡的途径与时间,及成为城里人后对故乡日益陌生,与后文对故乡的留恋不舍形成对比。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诅咒故乡、发誓离开”的情节;引出下文“我重回故乡及心理变化”的叙写。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中描述,面对故乡即将被淹的现实,“老人们还幻想着修建水库的选址可以修改;年轻人却关心着水库什么时候开建”,结合前文“我”对故乡的态度转变过程,在年轻时也想着逃离故乡,后来对故乡有了难以害舍的依恋,由此可知,这是因为年轻人对故乡的情感不深,而老人生于故乡,又长于故乡,已经习惯了故乡的生活,况且人老了不愿再折腾,所以希望稳定的生活,不希望离开。 2.本题考查学生从词语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解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准确把握词义,可从多个角度入手,比如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结合文章内容来理解,“一次次”说明爬山冈的频繁,“眺望”意思是向远处看,两个词语生动表现出“我”急于离开落后的家乡,走向外面世界的迫切心情。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句子作用的理解能力。用在记叙文开头的句子起到如下作用: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内容上看,第三段主要交代了自己“逃离”故乡的时间和成为城里人后对故乡的日渐淡忘,与后文内容相联系,很明显是为后文对故乡态度的转变形成对比,突出对故乡的依恋与不舍。从结构上看,这段话承接上文,并引出下文的内容,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

烟草的烟雾中至少含有三种对人体有危害的化学物质: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焦油是由好几种物质混合成的物质,在肺中会浓缩成一种黏性物质。尼古丁是一种会使人成瘾的药物,由肺部吸收,主要是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一氧化碳能削弱红细胞将氧输送到全身的能力。一个每天吸15到20支烟的人,其患肺癌、口腔癌或喉癌致死的概率,要比不吸烟的人大14倍;其患食道癌致死的概率比不吸烟的人大4倍;死于膀胱癌的概率要大2倍;死于心脏病的概率也要大2倍。吸烟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主要原因,而慢性肺部疾病本身,也增加了得肺炎及心脏病的危险,并且吸烟也增加了高血压的危险。

材料二:

我国烟民约占世界三分之一材料三:中国政府重视控烟履约工作。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部、外交部等8个部门组成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约工作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卫生部门按照履约职责,以创建全国无烟医疗卫生系统为突破口,取得了积极进展。具体如下:

一是连续三年在全国开展创建无烟医疗卫生系统工作,通过明察暗访等形式,推动卫生系统发挥控烟示范带头作用;二是积极推动公共场所控烟立法,建设无烟环境;三是加大控烟宣传力度,积极开展世界无烟日主题活动、全国戒烟大赛、中国烟草控制大众传播活动等大型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吸烟及二手烟的危害;四是制定印发《中国临床戒烟指南》,开展戒烟门诊和戒烟热线试点,不断提高医务人员戒烟服务能力。

材料三:

1987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世界无烟日”,并于1988年开始执行。但因4月7日是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卫生组织都要提出一项保健要求的主题。为了不干扰其卫生主题的提出,世界卫生组织决定从1989年起将每年的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中国也将该日作为中国的无烟日。

1.烟草的烟雾中含有哪些危害身体健康的化学物质?

2.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中国政府的控烟履约工作取得的进展。

3.下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吸烟的人死于癌症的概率远远大于不吸烟的人,而且吸烟还会诱发其他疾病。

B.吸烟有害健康,害人害己,我们要积极参与控烟活动,广泛宣传吸烟的危害。

C.控烟宣传,创建无烟家庭、无烟校园、无烟生活环境,人人有责。

D.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的无烟纪念日都是每年的4月7日。

 

查看答案

    “离开桑菲尔德,我感到痛苦,我爱桑菲尔德;——我爱它,因为我在那里过着丰富、愉快的生活,至少过了短短的一个时期。我没有受到践踏。我没有被弄得僵化。我没有被排斥在同光明、活力、崇高的一切交往之外。我曾经面对面地同我所尊敬的人,同我所爱的人,——同一个独特、活跃、宽广的心灵交谈过。我已经认识了你,现在感到自己非从你这儿被永远拉走不可,真叫我害怕和痛苦。我看到非走不可这个必要性,就像看到非死不可这个必要性一样。”

……“真的,我得走!”我有点恼火了,反驳说,“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觉得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1.“我”和“你”分别是作品中的哪两个人物?

2.你是怎样理解“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这句话的?

3.联系整部作品,具体写出“我”经历的四个人生阶段。

 

查看答案

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春,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查看答案

    管仲夷吾①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②,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③鲍叔,鲍叔终善遇之④,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⑤,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⑥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⑦。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⑧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注释:①管仲夷吾:管仲字仲,名夷吾。②游:有交往。③欺:多占便宜。④遇之:对待他。⑤穷困:碰壁。⑥召忽:人名。⑦以身下之: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⑧多:赞扬。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小白立为桓公    ⑵知我不小节

⑶管仲之    ⑷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人也

2.与“鲍叔终善遇之”句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一项是(       

A.学而时习 B.醉翁意不在酒

C.已而细柳军 D.友人惭下车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⑵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4.阅读短文,你可以看出鲍叔牙是一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用毕生精力著成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迁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它们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B.“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所称颂,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愚见”“鄙人”“华居”属于谦辞,“惠顾”“赐教”“久仰”属于敬辞。

D.文房四宝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毡。这四样东西对古代读书人是不可或缺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