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力量的支持。诚信、宽容、责任、美德……给我们前行的力量。
请以“____________,给了我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文章要富有真情实感,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请以“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文章要富有真情实感,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永不贬值的财富
①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大学,这在偏远的山村里可是件新鲜事,村里为此专门请乡电影队来放了场电影,以示祝贺。左邻右舍,张王李赵的婶子、大娘知道我们家穷,也都你家10元、他家8元地往我家送钱,帮我筹学费。望着桌上那一堆零碎的人民币,我被这淳朴的乡情、善良的父老乡亲深深地感动着。
②但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入学前发生的一件事。那天上午,我正在家里收拾行李,准备启程。忽然,听到门外有个苍老的声音喊:“山子他娘在家吗?”母亲听了,赶忙去开门。门外站着村里那个瞎眼的老婆婆,___________________。老人家一生没儿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她大病一场,两眼便失明了。平常只好握着根竹竿,摸索着向左邻右舍要地瓜皮子度日。母亲急忙把瞎眼婆婆让进屋里坐下,然后,喊我倒茶。瞎眼婆婆对我母亲讲了一大堆赞扬我有出息的话,把我喊到她身边,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布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一元钱,对我说:“山子呀,我这个瞎老婆子也没钱,这两元钱是我用地瓜皮子从小贩手里换来的,2毛钱1斤,我共卖了10斤,你别嫌少,添着买本书吧。”
③怎么,两元钱?瞎婆婆手里分明拿着一元钱呀!望着这一元钱,我和母亲瞬间都明白了。多么奸诈的小商人,他们竟伤天害理地欺骗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婆子!要知道,这10斤地瓜皮子,瞎婆婆要风里来、风里去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天,奔走多少户哇——“怎么,你嫌少?”瞎婆婆的话打断了我的沉思,母亲含泪示意我快接下,我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两元钱”,眼泪已夺眶而出。
④许多年了,如今瞎婆婆早已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但老人家留给我的那一元钱,我却一直珍藏着。因为在我眼里,它已不再是普通的一元钱了,而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它让我在人际关系日益商品化的今天,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1.文章标题为《永不贬值的财富》,表面上看这笔财富是指什么?而实际上是指什么?
2.根据你的理解和想象,在第2段的横线处补写几句描写瞎婆婆外貌的句子。(字数不少于20字)。
3.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说说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
(1)(瞎婆婆)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布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一元钱。
(2)我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两元钱”,眼泪已夺眶而出。
4.结合文章第3段,说说我和母亲瞬间都明白了什么?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这笔“永不贬值的财富”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_______一块雪,_______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_ 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_些秕谷,棒上__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_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_,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在文中横线上填恰当的动词。
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捕鸟的条件:
捕鸟的结果 :
3.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
4.“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
5.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与人期行 期:______________ 太丘舍去 去:______________
下车引之 引:______________ 尊君在不 不: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4.从远方的表现来看你认为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5.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示?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2.三、四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