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选项中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所写的《藤野先...

下列选项中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所写的《藤野先生》节选自《朝花夕拾》。

B.苏轼,宋代文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辙被誉为唐宋八大家。

C.《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暮春西湖美景喜爱与赞美之情。

D.诗句“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的是黄河。

 

C 【解析】 C.有误,《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早春西湖美景喜爱与赞美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填在括号内。

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shǐ______捍卫世界和平。______记历史、miǎn_______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______显坚定的信念、磅______的力量。

(选自仁苇《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查看答案

水,有时是雪,有时是露,有时是冰凌,有时是雨珠……变的是形态,不会变的是晶莹;日子,有时是甜,有时是苦,有时是幸福,有时是酸楚……变的是感受,不会变的是真实。生活中许多变化着的人、事、物,都有不变的地方。

请以“不会变的是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在横线处填写一个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

2)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3)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火柴

在这个自动打火的年代,我竟然怀念起了那小小的火柴。

火柴,多数都是用松木做的。点燃时,那股松香味儿,那木质的芬芳,清新,纯粹,淳厚。有雨后森林的气息,是土地和草木宽厚绵长的呼吸,使得那些即使没有见过森林的人们,也能随时闻到森林的气息:也有点像母亲用皂角洗过的头发的气味。

我小时候,看见大人们点燃火柴抽烟,我总要凑到他们跟前,一是好奇他们对嘴上冒烟这件事儿为何如此热哀,再就是想闻那种好闻的松香味儿。

我父亲那一代人,一直是使用火柴的。

我记得,他们并不是每个人衣兜里随时都带着火柴,常常是好几个人当中,才有一个人带着火柴,可能是因为脆薄的火柴盒,装在这些做重体力活的人们身上容易被挤压破损吧。在劳动间隙,想抽烟而没带火柴的人就会喊一声:谁有火?就有人回答:我有火。想抽烟的就走过来,围在那个带着火柴的人面前,将旱烟锅或自制的旱烟卷凑过来,那人将点燃的火柴依序递到他们嘴里含着的烟上,那动作是快速而又小心翼翼的,动作幅度大了,就会招风熄火,动作慢了,点不了几根烟火柴就燃完了。帮人点烟因此也算是一门需要掌分寸的小小技艺,也是乡村生活中很独特的一个场景。

他们以火柴为中心围在一起,彼此的身体离得很近,手、胳膊、衣服都互相紧贴着,俯身接火时,彼此的脸几乎碰在一起。细微的火苗,温暖的火种,拉近和连接起彼此的身体、表情、呼吸和心跳,拉近和连接起彼此内心的温情,他们围在一起抽烟的时候,也并不多说什么,这些平时辛苦而粗糙的男人们,他们用这的身体语言已经表达了更实在更温暖的内容。

而我的父亲,常常是随身带着火柴的那个人。

至今还记得那个动人的场景。

夜晚,吹着寒风,生产队加班修水库,几十个社员默默劳作着,起落的镢头,铁铁锹,在夜色里划动零星的天光。这时,几个想抽烟的叔叔伯伯走过来,围在总是随身带着火柴的父亲面前,父亲点燃火柴,微弯着身子,挡住风,护着火,这时,我那手捧火苗的父亲,火光照亮了他的脸,他像一位古代的祭司,主持着生命与生命、心灵与心灵的相遇、相依和相知,将手中细微的火焰依序递给围在身边等待接火的乡亲们,一刻,我的父被乡亲们亲切地围着,俨然成了夜晚的中心,成了温暖的中心,成了这个世界的中心。

这很像一种不是宗教而包含着宗教意味的精神仅式:那手持火苗的人,大家围在一起,默默地重温心灵的约定。这一刻,这些劳作的人,辛苦的人,清贫的人,他们不仰视别的人,他们自己为自己燃一灶香,火光映照着父亲的脸和乡亲们的脸,这些古老的乡土的脸,显得那样质朴、单纯、温和,淡淡的烟缕缭绕着他们,质朴的脸上荡漾着平和、安评的佛光。然后,衔着火苗各自数去,那温暖的烟缕,长久绕在岁月的上空。

我想,那时,我卑微的父亲心里,一定会生起一种被别人需要和被看重的幸福感觉,而围在他身旁的乡亲们,心里也会泛起一种尊重和感激的细微情思。

如今,父亲已去世多年。

气势汹汹的汽油和尖锐带毒的化学气息,笼罩了我们的生活,也弥漫在我们的心魂。

谁的衣兜里,还揣着朴素、温和、亲切的火柴?谁的身上还散发着古老的松香?

(有删改)

1.简要概括文中围绕“怀念火柴”写的两个场景。

2.下面两个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有雨后森林的气息,是土地和草木宽厚绵长的呼吸,使得那些即使没有见过森林的人们,也能随时闻到森林的气息;也有点像母亲用皂角洗过的头发的气味。

(2)这一刻,我的父亲被乡亲们亲切地围着,俨然成了夜晚的中心,成了温暖的中心,成了这个世界的中心。

3.“气势汹汹的汽油和尖锐带毒的化学气息,笼罩了我们的生活,也弥漫在我们的心魂”这一段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两段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1月9日,云南昭通一名头顶风霜上学的孩子成为2018年开年来备受关注的“网红”,人们善意地称他为“冰花男孩”。照片中,孩子站一间教室里,头发和眉毛都挂满了霜花,脸蛋冻得通红,不算厚实的衣服上一层蓐薄的霜花,身后的同学看着他的“冰花”造型,有点忍悛不禁。

②据了解,照片是孩子的班级老师在1月8日8:50左右用手机拍的,还有点“发虚”,开始只是在学校转发,不料流传到了网上,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

③随着“冰花男孩”的图片在微信朋友圈和网络平台的转发,越来越多的信息也在网上流出来。经记者向昭通市有关方面核实,“冰花男孩是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出于保护孩子的考虑,我们裁去了另一张照片,他皲裂的双手下,那张考了99分考卷上的姓名。

④据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校长付恒介绍,孩子家离学校四公里半,平时走路上学需要一个多小时。“当天是期末考试的第一天,清早气温达到零下九度,气温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降下来的。”付恒说。

⑤从同时流传到网上的图片来看,学校大门和校园里的树木也挂满了霜花。付恒校长介绍,学校曾经走访过照片男孩的家庭,了解到他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地务工。目前,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班级教室内还没有取暖设备。

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云南省一位权威的气象专家。据她“科普”,冬季室外温度下降到零下时,水汽自然凝结。这个孩子在行走过程中,头部、脸部可能出汗,实际上是有水汽蒸发的——就如同水蒸气会在窗玻璃上冷却,液化为液态水,随着温度继续下降,由于窗玻璃上落下的友尘颗粒,水就以它们为凝聚核,凝固成冰并向外扩展。最近云南鲁句区气温骤然下降,孩子行走的时间较长,水汽在发梢、眉毛上凝结,连接成条状或片状,就形成了图上的冰花。

⑦对此,众多网友纷纷跟帖,发表感慨,“孩子,你吃的苦将会照亮未来的路!”“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为你点赞!

(选自光明网,有题改)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要求不超过20个字。

2.“目前,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班级教室内还没有取暖设备。“请结合新闻语言的特点分析“目前”一词的作用。

3.请你在新闻后也发表评论,拟写一则跟帖。

4.为了避免出现更多的“冰花男孩”,请你提出几点建议。

 

查看答案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三峡

自三峽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峽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

(1)沿溯阻绝              (2)多趣味

(3)直视无              (4)窥谷忘

2.翻译下列句子。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