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2)“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3)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4)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5)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6)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7)“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8)“可以抄一点。”

(9)“拿来我看!”

(10)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11)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12)“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13)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14)“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15)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16)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17)“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18)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读选文 1-5 段,作者写主人公——藤野先生,在出场时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从文段中可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3.作者在本文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四个典型事件?分别展示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1.从长相(“黑瘦”、“八字须”)、语声(“缓慢而很有顿挫”)、穿着等方面描写人物。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 2.不但……连表示递进,如果说为我增加脱漏是藤野先生的职责,那么修改文法的错误则超出了范围之内,突出藤野先生诲人不倦和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表达了我对藤野先生的敬佩。(感激)之情。 3.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表现了藤野先生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对一个弱国学生真诚关心;对学术有求实精神的崇高的思想品质。 【解析】 1.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作用: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肖像和动作描写;“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语言描写;“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侧面描写穿着。从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不注重生活小节的学者。据此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语句“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中的关联词语“不但……,连……”,使语句构成了递进关系,不但分内的事做了,连“文法”这些不属于自己负责的事也做了,就更加突出了藤野先生在工作上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表达了我对藤野先生的敬佩和感激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文章7~14段叙写了先生为“我”添改讲义和为“我”纠正解剖图两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老师。16~17段叙写藤野先生关心“我”实习解剖,表现了他的热情诚恳;第18段叙写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体现了他的求实精神。据此概括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据提示,在横线处写出相应的古诗句。

(1)《三峡》中侧面表现山高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写景句):_________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

(4)《使至塞上中》名句“________”,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句子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5)_______?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刘桢

(6)馨香盈怀袖,________。《庭中有奇树》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阅读

与朱元思书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C.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D.鸢飞\戾天者,忘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下列加横线的字有误的一项是(   )

A.任意东西(向东或向西) B.猛浪若(奔跑)

C.窥谷忘(通“返”,返回) D.互相轩邈(往高处、远处伸展)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篇。

B.第2段写了江水的清澈和激流猛浪,主要着眼于静态描写。

C.第3段中“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给本是静止的山赋予了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D.文中的“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查看答案

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有错的一项(    )

A.《野望》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B.《黄鹤楼》全诗情景交融,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C.《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近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直”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圆”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

D.《渡荆门送别》中颔联中的“随”字用得好,“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查看答案

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想,这是对读书意义的深刻体悟和精辟总结

②我们的社会难以传承深邃的智慧、伟大的精神

③读书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④缺少书籍的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会是一片荒芜和狼藉

⑤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⑥我们的文化也会缺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A.③①⑥④②⑤ B.④②⑥①③⑤ C.⑤③①④⑥② D.⑤①③④②⑥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年内将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降低国际长途电话费,引发现场热烈反响。

B. 大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昨日已盛大收官。截至目前,该剧全网播放量逼近大约300亿。

C.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子。

D. 随着世界对中国的兴趣日益广泛,让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路越走越宽,早已超越了传统文化、文学作品和汉语教材的“老三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