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蚂蚁唱歌 依成人的经验,蚂蚁唱歌是骗人的鬼话。换句话...

阅读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蚂蚁唱歌

依成人的经验,蚂蚁唱歌是骗人的鬼话。换句话说,就算是蚂蚁能唱歌,谁又能听得见呢?可我证明起码有一个人能听见蚂蚁唱歌,而且常常听得如醉如痴。这个人是谁呢?是我老家邻居的女儿小毛豆。

毛豆这个名字是我给她起的,她姓黄,合起来就是黄毛豆。她爸老大不乐意,说,亏你还写文章有文化,就给我女儿起名叫毛豆?还嫌不土呀,干脆叫地瓜得了。毛豆只有四岁,调皮得像个野孩子,并且身上永远脏污不堪。在街坊邻居之间,大家都不太喜欢她,不喜欢的原因之一,就是她爱撒谎,连她母亲也这么认为。大家喜欢把毛豆和我女儿作对比,我女儿永远文静、听话,每天早晨她早早起床自觉地背英语单词,然后吃饭上学。出门给她两元零花钱,到晚上她不知怎么用就又还给我。黄昏降临的时候,她会自动打开乐谱架夹上乐谱,练上一小时的小提琴。我有时候也觉得她生活太单调沉闷了,就带她上公园,希望她放开手脚像毛豆那样疯野一下,可她只是斯斯文文地站着,不肯坐在泥巴地上。

几天前我们回家又看到毛豆,吃饭的时候我也给毛豆盛了一碗饭,毛豆妈看见了,喝斥道:到一边吃去。她跟毛豆说话从来都用这种口气。毛豆觉得母亲在外人面前不给她面子,嘟着嘴一脸不悦。我捧着饭碗慢慢凑近她,她见了我立马笑了起来,吃了一大口饭。我也模仿她吃了一大口,她忽然神秘地冲我说:昨晚,我下了一个,一个天蓝色的蛋。我故意一惊,说:哎,蛋在哪儿?她把我带到她家鸡窝边,一指,说:在这儿。我想怪不得大家都说她爱撒谎了,她哪儿是在撒谎呢,她是把孩子的幻想、梦境与现实完全搅和在一块儿了,用作家的观点就是魔幻现实主义。我追问:蛋呢?她想了一下说:让蚂蚁搬走了。我忙说:我昨晚也下了一个蛋,是红的。她一怔,她没想到一个大人会用这种口气和她说话;怔过之后她大笑起来,一直笑出了鼻涕。她说你的蛋有多大?我说有红灯笼那么大。她激动万分地跑去报告说,陶书天爸爸也下了一个蛋,比我的蛋还大。她为找到一个同行而心满意足,可是却没人附和她,她稍稍显得有点失望,不过总算找到了一个知音,一下午她就缠着我。我午睡醒来,在厨房后面找到了她,我问她在干什么?她说我在听蚂蚁唱歌。土墙上果然有一窝蚂蚁,我侧耳静听了一会儿,说:我也听见蚂蚁唱歌了,唱得可好听了,你看那个蚂蚁王,它像猪哼,那个小细腰蚂蚁,声音又尖又脆。还有那个来回跑的蚂蚁,嘎声嘎气的——她不住地点头,呃,呃,我天天都要来听,天气好时它们才肯唱,她仰起小脸冲我说着,开心地笑了起来。

我羡慕毛豆的快乐与幸福,这份快乐我女儿不会拥有,她长大了多半会成为一个白领吧,机械、冷漠,这与不完整的童年肯定有关。毛豆长大了会干什么呢?干什么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她拥有一个浪漫主义的童年,一个会下天蓝色蛋、能听见蚂蚁唱歌的童年该有多么快乐。

1.作者主要讲述关于毛豆的哪两件事?

2.毛豆是一个爱撒谎的孩子吗?为什么?

3.毛豆这个孩子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毛豆会把我当成“同行”“知音”?

5.毛豆“快乐”“幸福”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反问和设问的形式,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阅读的兴趣。

B.蚂蚁唱歌”“油蛉低唱”“蟋蟀弹琴”纯属自然现象,完全有可能发生的。

C.街坊邻居对“我的女儿”和毛豆的不同态度,反映出“大人们”的教育观念。

D.全文的主旨在呼吁:尊重孩子的天性,还孩子完整的童年。

 

1.(1)告诉我她下了一个蓝色的蛋(2)听蚂蚁唱歌 2.不是。她只是喜欢“把幻想、梦想与现实搅和在一块。” 3.要点:(1)调皮机灵、天真活泼、稚气(2)充满好奇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创造力。 4.(1)待他热情,呵护她(2)能理解她(3)倾听她的心声(4)能够与她一起玩耍 5.(1)毛豆是极其快乐和幸福的,她拥有自由的、浪漫的、充满童趣的完整的童年。(2)毛豆是不够快乐和幸福的,因为幼小的她,在“大人们”的眼中是个“爱撒谎”的孩子,缺乏长辈们应有的理解和关爱。 6.B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总结。通过阅读自己总结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作者写了两件关于毛豆的事。一件是毛豆告诉我她下了一个蓝色的蛋;另一件事:毛豆经常听蚂蚁唱歌。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要结合文章的故事情节去分析,文章的开头写邻居都不喜欢小毛豆的原因就是她爱撒谎,直到有一天小毛豆告诉“我”她下了一个天蓝色的蛋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不是撒谎,而是她是把孩子的幻想、梦境与现实完全搅和在一块儿了,用作家的观点就是魔幻现实主义。只是大人们不理解孩子的想法,就觉得小毛豆爱撒谎罢了。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的人物形象的总结概括。这要结合文中的内容去分析.从写小毛豆只有四岁,调皮得像个野孩子,并且身上永远脏污不堪,可见她调皮机灵、天真活泼、充满了稚气;从写小毛豆告诉“我”她下了一个天蓝色的蛋以及她常常听蚂蚁唱歌的事,可见她充满好奇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小毛豆因为“我”热情地招待她,给她盛饭,呵护她,还能够理解她的想法,比如她下蛋的事,她就老缠着“我”,在后来“我”还能理解她能够听到蚂蚁唱歌的事,能够与她一起玩耍,所以她把“我”当成“同行”、“知音”。 5.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这要结合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分析,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从她是幸福和快乐的,再分析原因,因为她拥有一个浪漫的童年,一个会下天蓝色蛋、能听见蚂蚁唱歌的童年,这是个充满童趣的童年;其次我们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分析,先表明观点,小毛豆是不够快乐和幸福的,再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幼小的她,在“大人们”的眼中是个“爱撒谎”的孩子,缺乏长辈们应有的理解和关爱。 6.本题考查的是对主题思想的理解。 A句对文章开头使用问句和设问的作用的分析是正确的,以这样的形式开头,就是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因此分析正确。 B句这些“蚂蚁唱歌”、“油蛉低唱”、“蟋蟀弹琴”的现象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是人们赋予了它们以人的动作,是使用的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是自然现象,因此分析不够全面。 C句写邻居对“我”女儿和毛豆的不同的态度,恰恰反应出了大人们的教育观念,因此分析正确。 D句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因此分析正确。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春》中的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赖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第一段画线句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2.下边的诗句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A.春风又绿江南岸《船泊瓜州》

B.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3.“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中的“闹”字换成“叫”字好不好?为什么?

4.“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5.从第一段中找出描写小草的质地、色泽和生长旺盛的词语。

描写质地的:_____描写色泽的:______描写生长旺盛的: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不亦______    (2)人不知而不______

(3)不逾______      (4)人不其忧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写出三个从《论语》演化而来的成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春寒

宋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①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坐着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派的活动处于低潮。

①“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1.本诗的体裁是______。颔联中的____________体现了“春寒”。

2.本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这所谓,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上面这段文字出自《朝花夕拾》中的文章《            》,作者是        

《朝花夕拾》原名《         》,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共       篇,最初在《       》杂志上发表。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填空。

(1)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2)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6)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