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汉字写拼音。
酝酿(_____)应和(_______) 粗犷(_____) 荫蔽(_____) 倜傥(____) 莅(____)临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那一次,他(她)真的让我 》为题,写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要求中心突出、特征鲜明、思路清晰,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涉及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北陂(注)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陂(bēi):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边小洲。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是( )
A.首句点出北陂杏花不同于他处杏花的环境特点,“春水绕”三字是全诗的关键,后边的诗句便从这三字生出。
B.第二句描绘临水杏花的姿态:花傍水生,朵朵妖娆:影投水面,摇曳多姿。岸中花,水中影,相互映衬,都占有明媚的春光,美艳动人。
C.第三句中的“雪”字,形象精妙,不仅写出杏花的颜色,而且给人以明亮、高洁的感受。杏花志洁行芳,品格不俗,花格就是诗人的人格。
D.第四句中“碾成尘”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以直接描绘眼前之景来托物言志,表现了诗人的高尚节操。
2.“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冕者,诸暨①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②上,窃入学舍,听诸③生诵书;听已,辄④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⑤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⑥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⑦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⑧;冕小儿,恬⑨若不见。
会稽⑩韩性⑪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⑫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⑬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选自《宋学士文集》)
(注)①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②陇:田埂。③诸:许多。④辄:总是(常常)、就。⑤已而:不久。⑥曷:通“何”,为什么。⑦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⑧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⑨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⑩会稽:地名,在浙江省绍兴县东南。⑪韩性:人名。⑫事:服侍、对待。⑬被:通“披”,这里是“穿,戴”的意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C.已而复如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
D.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十二章》)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D.学而时习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4.本文记叙了王冕的哪几件事?王冕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称赞?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选出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B.乃悟前狼假寐(睡觉)
C.屠暴起(暴躁) D.止增笑耳(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俭以养德 以刀劈狼首
B.屠乃奔倚其下 屠自后断其股
C.友人惭,下车引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读了《狼》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各题。
向生命鞠躬
张 强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很轻易就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⑦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⑧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⑨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⑩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⑪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⑫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
⑬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2.第②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依次填写出“我”对蚂蚱情感态度变化的词语。
(__________)→难以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鞠躬
4.怎样理解文章结尾“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这句话中“鞠躬”一词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