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溃退(guì) 浩瀚(hàn) 殚精竭虑(dān)
B.遗嘱(zhǔ) 镌刻(jùn) 油光可鉴(jiàn)
C.翘首(qiào) 胆怯(què) 深恶痛疾(wù)
D.崎岖(qū) 不辍(chuò) 屏息敛声(bǐng)
请以“做一回最好的我”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B.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C.元方入门不顾 顾野有麦场
D.华捉而掷去之 学而不思则罔
2.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欲废书出观
B.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欲废书出观
C.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D.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若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4.请你说说元方与管宁有哪些相似的品质?对你有什么启发?
父亲的玳瑁
王鲁彦
在墙脚跟刷然溜过的那黑猫的影,又触动了我对于父亲的玳瑁的怀念。
净洁的白毛的中间,夹杂些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透明的妇人的玳瑁首饰的那种猫儿,是被称为“玳瑁猫”的。我们家里的猫儿正是那一类,父亲就给了它“玳瑁”这个名字。
在近来的这一匹玳瑁之前,我们还曾有过另外的一匹。它有着同样的颜色,得到了同样的名字,同是从我姊姊家里带来,一样地为我们所爱。但那是我不幸的妹妹的玳瑁,它曾经和她盘桓了十二年的岁月。而现在的这一匹,是属于父亲的。
它什么时候来到我们家里,我不很清楚,据说大约已有三年光景了。父亲给我的信,从来不曾提过它。在他的理智中,仿佛以为玳瑁毕竟是一匹小小的兽,比不上任何的家事,足以通知我似的。
但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了。
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父亲在后房餐桌边坐下的时候,玳瑁便在门外“咪咪”的叫了起来。这叫声是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的。它仿佛在问父亲,可不可以进来似的。
于是父亲就说了,完全像对什么人说话一样:“玳瑁,这里来!”
我初到的几天,家里突然增多了四个人,在玳瑁似乎感觉到热闹与生疏的恐惧,常不肯即刻进来。
“来吧,玳瑁!”父亲望着门外,不见它进来,又说了。但是玳瑁只回答了两声“咪咪”,仍在门外徘徊着。“小孩一样,看见生疏的人,就怕进来了。”父亲笑着对我们说。
但是过了一会,玳瑁在大家的不注意中,已经跃上了父亲的膝上。
“哪,在这里了。”父亲说。
我们弯过头去看,它伏在父亲的膝上,睁着略带惧怯的眼望着我们,仿佛预备逃遁似的。
父亲立刻理会它的感觉,用手抚摩着它的颈背,说:“困吧,玳瑁。”一面他又转过来对我们说:“不要多看它,它像姑娘一样的呢。”
我们吃着饭,玳瑁从不跳到桌上来,只是静静地伏在父亲的膝上。有时鱼腥的气息引诱了它,它便偶尔伸出半个头来望了一望,又立刻缩了回去。它的脚不肯触着桌。这是它的规矩,父亲告诉我们说,向来是这样的。
父亲吃完饭,站起来的时候,玳瑁便先走出门外去。它知道父亲要到厨房里去给它预备饭了。那是真的。父亲从来不曾忘记过,他自己一吃完饭,便去添饭给玳瑁的。玳瑁的饭每次都有鱼或鱼汤拌着。父亲自己这几年来对于鱼的滋味据说有点厌,但即使自己不吃,他总是每次上街去,给玳瑁带了一些鱼来,而且给它储存着的。
白天,玳瑁常在储藏东西的楼上,不常到楼下的房子里来。但每当父亲有什么事情将要出去的时候,玳瑁像是在楼上看着的样子,便溜到父亲的身边,绕着父亲的脚转了几下,一直跟父亲到门边。父亲回来的时候,它又像是在什么地方远远望着,静静地倾听着的样子,待父亲一跨进门限,它又在父亲的脚边了。它并不时时刻刻跟着父亲,但父亲的一举一动,父亲的进出,它似乎时刻在那里留心着。
晚上,玳瑁睡在父亲的脚后的被上,陪伴着父亲。
有两次玳瑁到邻居去游走,忘记了吃饭。我们大家叫着“玳瑁玳瑁”,东西寻找着,不见它回来。父亲却猜到它那里去了。他拿着玳瑁的饭碗走出门外,用筷子敲着,只喊了两声“玳瑁”,玳瑁便从很远的邻屋上走来了。
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与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我觉得。
六月四日的早晨,我带着战栗的心重到家里,父亲只躺在床上远远地望了我一下,便疲倦地合上了眼皮。我悲苦地牵着他的手在我的面上抚摩。他的手已经有点生硬,不复像往日柔和地抚摩玳瑁的颈背那么自然。据说在头一天的下午,玳瑁曾经跳上他的身边,悲鸣着,父亲还很自然地抚摩着它亲密地叫着“玳瑁”。而我呢,已经迟了。
1.文章记叙了“玳瑁”哪几件小事,请概括表述。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两个句子,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有时鱼腥的气息引诱了它,它便偶尔伸出半个头来望了一望,又立刻缩了回去。
(2)它又像是在什么地方远远望着,静静地倾听着的样子。
3.阅读全文,说说玳瑁是怎样的一只猫?
4.文章结尾说“而我呢,已经迟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吴程程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1.文中说“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结合⑥⑦两段,简要分析作者读出了什么。
2.阅读下面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
(2)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
3.选文第⑧段由关门写到叩门,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是不是偏题了,为什么?
4.“我轻轻关上门,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这一句话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优良家风,我传承”综合性学习活动正在进行中,请你完成其中两项任务
(1)下面三项体现家风的条幅,你会选择哪一幅放在家里的厅堂?请说明理由。
A.百善孝为先 B.家和万事兴 C.天道酬勤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用一幅对联总结本次活动,请根据提示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长辈言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祖训,
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承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