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捞月亮的母亲 ①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捞月亮的母亲

①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②我吃了一惊,以为是有野兽出没,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③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

④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走了大约半个小时,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嘴里开始喃喃地说:“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⑤“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

⑥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⑦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⑧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随后,母亲又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⑨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他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

⑩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⑾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⑿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巳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⒀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我正在攒钱给他治。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要早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好在狗儿眼不好上不了学,不用担心明天他要早起。”

⒁我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

⒂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⒃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

⒄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⒅母亲说:“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

⒆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巳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⒇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21)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悲凉与温暖、伤痛与希望……

(有删改)

1.本文主要写了与“我”有关的四件事,请从“我”的角度概括出其他三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跟着母子俩去她家住宿,了解了她家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联系全文,请简要分析第⑩段“我”“泪流满面难以自抑”的原因。

4.小说标题为“捞月亮的母亲”,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捞月亮”的理解。

 

1. ①“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遇到母子俩; ②“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捞月亮; ④“我”深受触动,回城后接母子俩医治眼患。 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点明了“我”当时的心情;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母亲无钱为儿子医治眼病)的情节作铺垫(伏笔);与结尾“捞起迷途之心”的内容相呼应(与文末“我”的转变形成对比)。 3.母亲不惜自己的命也要为儿子治好病的那番话震撼了“我”;母亲辛勤劳动,拼命攒钱为儿子治眼病的行为打动了“我”;母亲的善良、真诚、淳朴及对“我”的热情招待感动了“我”;母亲为儿子捞月亮的举动唤醒了“我”,让“我”懂得要珍惜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4.“捞月亮”既指母亲给儿子捞起映在水中的月亮,给了儿子生活的希望与期待;也指母亲努力攒钱为儿子治眼病,表达了母亲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愿望;还指母亲的言行捞起了“我”的迷途之心,拯救了“我”的灵魂。 【解析】 1.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注意题干要求,从“我”的角度。根据“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可以概括出第一件事情:“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遇到母子俩;根据“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可以概括出第二件事情:“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捞月亮;根据“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可以概括出第四件事情:“我”深受触动,回城后接母子俩医治眼患。 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段落在文章开头的作用一般是:统领全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营造氛围;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就本文而言具体是为下文做铺垫,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本文第一段,从内容上看,主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地点(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环境(准备在野外过夜);点明了“我”当时的心情(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从结构上看,引起下文,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的情节作铺垫,并与结尾“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相呼应。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题干“联系全文”,该题的答案应从全文中寻找。从“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可以看出母亲为了儿子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哪怕是生命;从“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可以看出母亲为了给儿子治病辛勤劳动,拼命攒钱;从“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可以看出母亲的善良、真诚、淳朴感动了“我”;从“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可以看出母亲为儿子捞月亮的举动唤醒了“我”,让“我”懂得要珍惜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4.本题考查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既要结合文中的故事情节,同时也要结合本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从“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可以明确,母亲带着儿子捞起映在水中的月亮,给儿子生活的希望与期待;从“我正在攒钱给他治。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要早治”可以明确,母亲努力攒钱为儿子治眼病,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从文末“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可以明确,这位母亲还“捞”起了我的迷途之心,拯救了“我”的灵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①现在不少人感觉到,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比如,有的人看到他人成名成功了,一下子会乱了自己的方寸、节奏和步伐,变得焦躁不安、心慌意乱;有的人则经不起一点怠慢和挫折,绕不得一点弯路和曲折,不愿也不舍得花更多时间做那些默默无闻、精雕细琢的事,恨不得一蹴而就,早日“梦想成真”;还有的人甚至变得有话不好好说,遇事不好好商量,碰到点问题动辄“一急二躁三冒火”等等。一言以蔽之,没耐心。

②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③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有位年轻人应聘给一位雕塑大师当助理,与其想象大相径庭的是,这位雕塑大师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工作室的老人。年轻人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这位雕塑大师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在相当意义上说,正是耐心成就了雕塑大师。“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更在于你能否坚持到底。

④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提到,同友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丰先生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⑥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研磨、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研磨耐心,修炼心性,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1.文章开头的作用是什么?

2.联系上下文,在第⑤小节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3.分析第④段划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4.你觉得该如何研磨和修炼“耐心”呢?请结合文中观点和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理解。80-1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今春雪甚盛___________________

为奇观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窥谷忘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乘御风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多于堤畔之草

A.山川之美 (《答谢中书书》) B.春冬之时 (《三峡》)

C.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谢中书书》)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3.翻译下列句子。

(1)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4.本文与《记承天寺夜游》同是借月抒情,两篇文章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①西楼:即诗中的朱楼,它依山面海。②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1.发挥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前两句

2.“卧看千山急雨来”中“卧看”二字有何妙处?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八年级(1)班的同学们正在开展以“我看诚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逃票、欠税、欠费、闯红灯……这些都将被记入你的“个人信用库”,昨天扬子晚报记者从南京市发改委了解到,南京即将出台社会诚信体系实施方案。今后凭身份证就能查到个人税收欠费,乘车欠缴费,交通违章等“失信记录”,同时,企业欠薪,专利侵权,拖欠贷款等不良信用也将被记录到“企业信用库”中,可凭组织机构代码自查,这两个库的信息将在市政府各部门共享,并接入省里的诚信库,就意味着有失信记录的企业和个人,今后在南京将“无处藏身”。

(2)为本次活动写一则宣传标语。

(3)阅读下面的故事,说说你的感想。(至少两点)

“曾子杀猪”的故事流传千古。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儿子在一旁哭闹着也要一起去。妻子说:“你在家待着,我回来了杀猪烧肉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看见曾子正在磨刀准备杀猪。妻子马上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哄哄小孩玩的。”曾子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龄小,不懂世事,处处学习父母的样子。今天你欺骗他,是教他说谎话、欺骗别人。”妻子听了很后悔,于是和曾子一起杀猪烧肉给孩子吃。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材料中“水帘洞”指什么? 为什么把官兵们居住的地方叫作“水帘洞”?

站在发射场上,当你望着那威武雄壮、高耸云端的“通天塔”,幻想着一声令下火箭冲天而起那伟大的一瞬间,你绝对想不到,这些即将把“长征三号”火箭和“亚洲一号”卫星托举上天的发射官兵们,竟会屈居在“水帘洞”里。

(《飞向太空港》)

(2)文段中说的“这件事”在社会公众中激起的热情为什么会经久不息?

这件事在社会公众中激起的热情经久不息,以至于1/3个世纪之后英国著名诗人济慈(JohnKeats, 1795-1821年)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于是我感到宛如一个仰望天空的人,正看见一颗新的行星映入他的眼帘。”以此来表达一种极度欢乐惊喜的心情。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