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君子知“怕” ①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生活中,家里没人他从不让家用电器工作,怕引...

君子知“怕”

①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生活中,家里没人他从不让家用电器工作,怕引发火灾;晚上睡觉他一定会关掉煤气,怕发生泄漏;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怕出现意外。工作中,他遵章守纪、秉公办事,怕一不留神成为阶下囚。

②我非常赞赏朋友的做法,因为他知“怕”。其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

③个人应该懂得畏惧。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三畏”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但对于他“人要知畏惧”的主张,我双手赞成。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法律,就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与规章制度,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二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道德、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绝对不做。那些因为图一己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们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吗?

④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苦难和挫折,人民曾经深受其害,国家的文明进程也大大受挫。有的国家不知“怕”,对过去的苦难和挫折毫不上心,总是好了疮疤忘了疼;有的国家却总是“怕”着,生怕类似的悲剧重演,因而他们总是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1845年,一种卵菌登陆爱尔兰岛,使得全岛土豆减少三分之一,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这场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20%至25%。爱尔兰人没有忘记这场苦难,他们在首都街头竖起了大型的纪念雕塑,其中一组饥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哭天喊地的表情时刻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座庄园里设立有大饥荒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这场饥荒的最完整的收藏。爱尔兰的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更没有忘记这场大饥荒,关于这场饥荒的著作、论文、文艺作品如潮喷涌。生活是公正的,像爱尔兰这样知“怕”的国家,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往往有备无患,因而幸运地躲避了后来一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

⑤中国人一向讳言“怕”,在一些人看来,说自己“怕”,就等于承认自己怯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做好人、善人,去做君子;一个国家知道必要的“怕”,它才会将各种社会规则和保障体系设计得很完备,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温暖、快乐的命运共同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第⑤段中划横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4.下面材料如果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请说明理由。

(材料)1958年,我国开始了原子武器的研究。邓稼先奉命主持设计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分别于1964年和1967年爆炸成功,我国国防自卫武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

 

1.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应该心存畏惧。 2.首先提出“个人应该懂得畏惧”的分论点,然后引用孔子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来论证“人要知畏惧”,接着阐述了“怕”的内涵,最后从反面举了一些人因无所畏惧而痛悔不已的例子,来论证个人应该懂得畏惧的道理。 3.“必要”起限定作用,强调在一些事上心存畏惧是必要的,但这并不等于承认自己怯懦,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应该放在第④段。我国成功研制原子武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正是一个国家“知怕”的体现,放在第④段,可以证明本段“一个国家也要知怕”的观点。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论点的理解概括。通读全文,明确作者针对什么现象提出了自己什么样的主张。本文题目是“君子知怕”,结合首尾可知本文开头用朋友的例子以及作者的评价引出中心论点“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将它修改为陈述句“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应该心存畏惧”即可。 2.本题考查了语段的论证思路。解答此类题,需要首先阅读语段,分清楚层次,然后概括每层内容,最后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标志性的词语串联解答即可。本文第③段首先提出“个人应该懂得畏惧”的分论点;接着引用孔子的名言“君子有三畏”作为道理论据,来论证“人要知畏惧”;然后阐述了“怕”的两种内涵:“一是应该怕法律”“二是应该怕道德”;最后从反面举了一些人因无所畏惧而痛悔不已的例子,来论证个人应该懂得畏惧的道理。 3.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词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此类型的题目,从议论文语言特点方面考虑。议论文语言特点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划线词“必要”从一定程度上进行限制,强调在某些事情上心存畏惧是必要的,特别是有违法律和道德的事情,那些图一己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表面看来他是“无所畏惧”,但最终他会痛悔不已。划线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特点。 4.这道题考查了论据的使用。需要首先明确这个材料的内容。这个材料说的是我国研究成功原子弹和氢弹,使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知怕的表现。阅读文章可知,应该放在第四段。因为第四段论述的是“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舟,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一童子出应门,客坐,为开笼放鹤。良久,逋必棹小舟而归,盖常以鹤飞为验也。逋高逸倨傲,多所学,唯不能棋,常谓人曰:“逋世间事皆能之,唯不能担粪与着棋。”

(选自《梦溪笔谈人事二》)

(二)

李茇号岣嵝,武林人,住灵隐韬光山下。造山房数楹,尽驾回溪绝壑之上。溪声淙淙出阁下高厓插天古木蓊蔚人有幽致。山人居此,孑然一身。好诗,与天池徐渭友善。客至,则呼僮驾小肪,荡桨于西泠断桥之间,笑咏日。以山石自磥累生圹,死即埋之。所著有《岣嵝山人诗集》四卷。天启甲子,余与赵介臣、陈章侯、颜叙伯、卓珂月、余弟平子读书其中。主僧自超,园蔬山蔌,淡薄凄清。但恨名利之心未净,未免唐突山灵,至今犹有愧色。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有删改)

(注)①林逋(968—1028):字君复,钱塘人,卒谥和靖先生。②生圹:指生前预造的坟墓。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的意思

(1)常两鹤_______   (2)客坐_______ (3)笑咏竟日_______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溪 声 淙 淙 出 阁 下 高 厓 插 天 古 木 蓊 蔚 人 有 幽 致。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但恨名利之心未净,未免唐突山灵,至今犹有愧色。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4.林逋和李茇在志趣上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兀坐

清 赵树吉

书帷人散后,兀坐思无端。

炉火明知夕,瓶花冻觉寒。

烽烟惊远道,升斗恋微官。

愁绝团圆月,他乡独自看。

(注)①书帷:书斋。②升斗:微薄的薪俸。

(1)请结合颔联,概括诗人“兀坐”的环境特点。

(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复杂的心绪。

 

查看答案

下面四个字是由象形字“手”变化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请根据给出的古文字义,仿照“争”“受”字所给示例,用七字句描述“友”的形体结构和“尊”字义。

汉字

结构

两手相向互拉扯

(1)

双手捧着一杯酒

两手中间一只舟

字义

互不相让争长短

志同道合方为友

(2)

传递东西要接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众人却待动手,原来A在门缝里都看见,听得喝打B,便拽开房门, 大吼一声,直抢到马边,早把殷天锡揪下马来,一拳打翻。那二三十人却待抢他, 被A手起,早打倒五六个,一哄都走了。A拿殷天锡提起来,拳头脚尖一发上, B那里劝得住。看那殷天锡时,呜呼哀哉,伏惟尚飨。有诗为证: 惨刻侵谋倚横豪,岂知天理竟难逃。 A猛恶无人敌,不见阎罗不肯饶。   

A将殷天锡打死在地,B只叫得苦,便教A且去后堂商议。B道:“眼见得便有人到这里,你安身不得了。官司我自支吾,你快走回梁山泊去。”A道: “我便走了,须连累你。”B道:“我自有誓书铁券护身,你便去是,事不宜迟。” A取了双斧,带了盘缠,出后门,自投梁山泊去了。 

    选文出自《水浒传》,作者是      (朝代)的小说家      (人名)。

⑵ 请写出选文中A和B所指代的人物及他们各自的绰号。

⑶ 选文能体现出A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中的内容加以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默写

①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因思杜陵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

⑤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怜君何事到天涯!

⑦苏轼《水调歌头》中表达作者的美好祝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